中國科學家空間超高對比度成像技術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系外行星探測和高解析度成像研究組,在空間「超高」對比度成像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首次提出了一種在大面積工作區域內產生超高對比度成像技術方案。該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

尋找另一個存在生命的星球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追求的夢想。這需要探測圍繞太陽光譜型恆星宜居帶內地球質量的行星系統,通過光譜研究該類行星大氣成分,以確定其上是否存在生命特徵信號,從而最終解答「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這一基本科學問題。

其挑戰在於直接探測來自類地行星的光子信號,需要解決來自望遠鏡衍射產生的光子噪聲以及由光學元件等不理想表面介入波像差產生的散斑噪聲,以最終達到10-10(百億倍)成像對比度。國際團隊多採用可變形鏡(DM)對上述波像差進行校正。但受到DM有效單元數限制,其高對比度成像暗區面積非常小,這將導致未來空間類地行星成像探測效率較低。

採用星冕儀結合液晶空間光調製器(SLM)波像差校正,可獲得與採用DM相當的成像對比度(10-10),而成像區域超過國際其他團隊,這將有望極大提高系外行星空間成像探測效率。

下一步,項目組將對現有實驗系統進行優化升級,有效壓縮現有系統的體積,並將整套系統放置於真空罐中,進一步將成像對比度提高一個量級。這將為下一步搭載空間天文望遠鏡開展系外類地/類木冷行星的天文成像探測和大氣光譜特徵研究奠定技術基礎。(晉楠)

《中國科學報》 (2016-11-24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天文光子學團隊在超高分辨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以虛擬成像相位陣列(Virtually Imaged Phased Array,VIPA)作為主色散元件,以雷射頻率梳作為波長定標源,在實驗上獲得的光譜解析度為106萬(~0.6皮米),短時標波長定標精度優於10釐米/秒;由於儀器目前未做任何溫度和壓力控制,6小時雙通道同步定標精度~13米/秒,奇偶次定標精度~40釐米/秒。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 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地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南京天光所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天文光子學團隊在超高分辨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團隊將虛擬成像相位陣列(Virtually Imaged Phased Array,VIPA)作為主色散元件,以雷射頻率梳作為波長定標源,在實驗上獲得的光譜解析度為106萬(~0.6皮米),短時標波長定標精度優於10釐米/秒;目前,由於儀器未做任何溫度和壓力控制,6小時雙通道同步定標精度~13米/秒,奇偶次定標精度~40釐米/秒。
  • 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技術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脈衝光抽運原子鐘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王育竹院士開創的光抽運(POP)氣泡原子鐘研究基礎上,在POP原子鐘中長期頻率穩定度優化方面獲重要進展。
  • 利用聲學結構光照明技術來實現超高解析度的超聲成像
    本周《通訊-生物學》發表的一項研究Acoustical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for super-resolution ultrasound imaging 用結構光照明顯微法的原理來加強超聲成像技術,從而提高醫學影像檢查的精度與準確性。 醫學影像檢查是診斷病症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 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研究人員發現鈣鈦礦薄膜具有較高陷阱態密度,而基於鈣鈦礦單晶光電探測器的電荷收集效率很低。因此基於這些材料的光電探測器通常靈敏度較低,響應時間長。 該研究團隊於2016年成功製備出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微晶。在此基礎上採用溶液法快速合成了具有較低缺陷態密度的全無機鈣鈦礦微晶。研究發現單光子激發的螢光衰減動力學依賴其發光波長,而雙光子激發的螢光衰減動力學與發射波長無關。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成像, 2016,7(2): 142–148.磁共振成像設備是綜合了物理、電子、材料、計算機、數學、醫學等學科高新技術的現代化儀器。磁共振成像具有高軟組織對比度、多對比度成像、任意截面成像、無電離輻射等諸多優勢,在血管壁成像方面,磁共振成像可以滿足上述3個條件,具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
  • 2015生物醫學成像新技術新方法青年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唐世明介紹了其團隊發展和利用雙光子成像技術在清醒猴腦皮層研究視覺神經迴路方面的情況。因為猴視覺與人比較接近,所以可以獲得更加接近人類視覺神經迴路的結果。目前其團隊已經實現700-800μm的活猴腦成像深度。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基因重組控制技術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葉海峰課題組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光遺傳學技術相結合,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具有低毒、高度時空特異和強組織穿透性,成功實現在小鼠體內對靶基因的高效精確改造。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三種材料結晶於不同的空間群,結構對比發現一價陽離子對材料的結構類型有很強的調控作用,同時上述材料抗雷射損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雜誌C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cr.2020.213380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mater.9b04842 https://doi.org/10.1039/C9TC06077D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
  • 超高對比度 明基MX528投影機西安大促中
    (中關村在線西安行情)明基投影機MX528是一款商務會議專用的商用投影機,適用任何中小空間。目前該款產品在商家「陝西通瑞」特惠促2999元,感興趣的朋友可直接聯繫商家詳詢。 明基投影機MX528    明基MX528擁有3300流明亮度和13000:1的超高對比度,明基投影機MX528以領先全球的SmartEco技術節能環保
  • 2020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揭曉活動以網絡直播形式舉辦。 據悉,本次活動分為推薦申報、項目初審、公眾評選、院士函審、專家終審和新聞發布6個環節。其中17個候選項目從推薦申報中脫穎而出進入公眾投票環節,得到6萬餘名廣大同行的熱情參與;為了體現評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將所有候選項目提交相關領域的院士進行函審,按技術創新性突出、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顯著、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作用明顯等標準進行無記名投票,最終由終審專家團評審產生本年度的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 中國科學家國際首獲水合離子原子級解析度圖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卡維裡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王恩哥介紹水合離子研究最新進展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幅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水科學領域近日再獲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解析度圖像,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中國科學家這一重要科研成果,已於當地時間14日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國產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系統獲準上市—新聞—科學網
    4月29日,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查,批准了深圳中科微光醫療生產的創新產品「心血管光學相干斷層成像設備及附件」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