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幻方:代數幾何和量子信息的交匯

2020-12-04 量子認知

幻方,英語:Magic Square,又稱為魔方、方陣或魔術方陣,最早起源於中國,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宋代數學家楊輝稱之為縱橫圖,是一種將數字安排在正方形格子中,使每行、列和對角線上的數字和都相等,如下圖所示最小的、階數為3的幻方。

如果幻方可以包含實數,並且每一行和每一列的總和為1,則稱其為雙隨機矩陣(doubly stochastic matrix)。在數學中,尤其是在概率論和組合學中,雙隨機矩陣是平方矩陣,既是左隨機的又是右隨機的,即:

實際上,左右隨機的任何矩陣都必須是正方形的,矩陣中行和列必須相等。一個特定的示例是,該矩陣各處都有0,但每一列和每一行中只有一個1,這稱為置換矩陣。在線性代數中,每個n階的置換矩陣都代表了一個對n個元素(n維空間的基)的置換。當一個矩陣乘上一個置換矩陣時,所得到的是原來矩陣的橫行(置換矩陣在左)或縱列(置換矩陣在右)經過置換後得到的矩陣。

一個著名的定理說,每個雙隨機矩陣都可以作為置換矩陣的凸組合獲得。換句話說,這意味著置換矩陣「包含了雙重隨機矩陣的所有秘密」,更確切地說,可以用前者充分表徵後者。在幾何中,凸組合(convex combination)指點的線性組合,要求所有係數都非負且和為 1,此處的「點」可以是仿射空間中的任何點,包括向量和標量。

介紹了上面有關幻方的基本知識,現在可以來介紹一下一個稱為量子幻方(英語:Quantum Magic Square)的最新研究。最近,量子物理學家Gemma De las Cuevas和數學家Tim Netzer和Tom Drescher引入了量子幻方的新概念,並首次詳細研究了這種幻方的量子形式的性質。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的《數學物理雜誌》上。

數學的魔力尤其體現在魔方上。在《數學物理學》雜誌的這篇新論文中,科學家們介紹了量子幻方的概念,它是幻方,但不同的是,它不是放在矩陣中的數字,這是一種非可交換性的魔方,是量子,但又是幻方的推廣。

該研究表明,量子幻方不能像「經典幻方」一樣容易地被表徵。更準確地說,量子幻方不是量子置換矩陣的凸組合。 「它們更豐富、更難以理解,」論文作者之一、數學家湯姆·德雷舍爾(Tom Drescher)解釋說, 「當研究對非可交換情況的概括時,這是一個綜合性的主題。」論文寫道:「這項工作處於代數幾何和量子信息的交匯處,展示了跨學科合作的優越性。」

有人可能會問,量子幻方概念的引入具體有什麼用呢?量子幻方的概念將可能對量子信息的深入表徵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舉個例子具體說明,量子力學中有一個稱為量子準心靈感應的現象,也稱為量子偽心靈感應,英語:Quantum pseudo-telepathy,這一感應為量子力學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在某些具有非對稱信息的貝葉斯遊戲中,玩家可以訪問處於糾纏量子狀態的共享物理系統,並且能夠執行取決於糾纏物理系統上的測量結果的策略,與沒有進入糾纏量子系統的玩家在同一個遊戲的任何混合策略納什均衡中所能實現的相比,他們能夠在均衡中獲得更高的預期收益。

該感應通常用作思想實驗,以證明量子力學的非定域特徵,然而是一個現實世界的現象,可以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這是對貝爾不等式違反行為進行實驗確認的一個特別驚人的例子,著名的是Mermin–Peres幻方遊戲(Mermin–Peres magic square game)。該遊戲有兩名玩家,愛麗絲(Alice)與鮑伯(Bob),這是廣泛應用於密碼學和量子物理學領域的通用角色。

在遊戲開始,愛麗絲和鮑勃分開,之間無法通信,這是量子力學中常實驗的情況。該遊戲要求愛麗絲在帶有正和負的3x3表格的行中填充,鮑勃在列中填充。遊戲開始前,愛麗絲不知道她將需要填寫表格的哪一行;同樣地,鮑勃也不知道他將需要填寫哪一列。

愛麗絲被隨機分配到表格的一行,並要求在其中加正號和負號。同樣,鮑勃被隨機分配到表格的一列,並要求其用正號和負號填充。玩家必須滿足以下要求:愛麗絲填寫的行中的減號數必須成偶數;鮑勃填寫的列中的減號數必須成奇數。

重要的是,愛麗絲不知道鮑勃要求她填寫哪一列;同樣地,鮑勃也不知道愛麗絲要求他填寫哪一行。所以這個遊戲是具有不對稱、不完全信息的貝葉斯遊戲。

此遊戲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之一:雙方都贏,或雙方都輸。如果愛麗絲和鮑勃在行和列共享的單元格中放置了相同的符號,則他們將贏得比賽。如果他們放置相反的標誌,則將輸掉比賽。雙方都同時放置正和負,直到遊戲結束,雙方都看不到對方放置符號的位置。

很容易證明,在這種經典的遊戲形式中,沒有任何策略(如納什均衡或其它方法)允許玩家以大於8/9的概率贏得比賽。如果愛麗絲和鮑勃在比賽開始之前相遇並交換信息,則不會以任何方式影響比賽,玩家能做的最好的還是以8/9的概率獲勝。

如果對遊戲進行修改允許愛麗絲和鮑勃在發現分配給他們的行/列之後進行通信,那麼將存在一組量子準心靈感應策略,愛麗絲和鮑勃就可以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贏得比賽。

這要求愛麗絲和鮑勃擁有兩對糾纏的粒子。這些粒子必須在遊戲前準備好。其中一個粒子由愛麗絲保持,另一個由鮑勃保持。當愛麗絲和鮑勃了解到他們必須填充哪個列和行時,每個人都使用該信息來選擇他們應該對粒子進行哪些測量。測量結果對它們每個似乎都是隨機的,觀察到的任一粒子的部分概率分布將獨立於另一方執行的測量,因此不會發生真正的「通信」。

但是,測量粒子的過程在測量結果的聯合概率分布上施加了足夠的影響,因此,如果愛麗絲和鮑勃根據其測量結果選擇其動作,則將存在一組策略和測量值,獲勝的可能性為百分之百。

注意,愛麗絲和鮑勃可以相距相當遙遠,而且糾纏的粒子仍將使他們能夠充分協調其動作,從而確定性地贏得比賽。該遊戲的每一輪都用盡一個糾纏狀態。進行N輪比賽需要提前共享N個糾纏態(2N個獨立的貝爾對)。這是因為每個回合都需要2位信息進行測量,這會破壞糾纏。

其中訣竅是讓愛麗絲和鮑勃共享一個糾纏的量子態,並在糾纏態的各個分量上使用特定的度量來導出表徵,合適的相關狀態由一對糾纏的貝爾狀態組成:

其中,|+和|-是泡利算符Sz的本徵態,其特徵值分別為+1和-1,而下標a、b、c、d標識每個貝爾狀態的組成部分,其中a和c屬於愛麗絲,b和d屬於鮑勃。圈裡一個x號表示張量積,這些成分的可觀測值可以表示為下面的泡利自旋矩陣的乘積。

這些泡利自旋算子的乘積可用來填充3×3表格,使得每一行和每一列包含特徵值+1和-1的相互可交換的可觀察值集,並且每一行的可觀察值的乘積是恆等算符,而且每列中可觀察值的乘積等於減去恆等算符,這就是如下表所示所謂的Mermin–Peres幻方。

實際上,雖然不可能構造具有+1和-1的3×3表以使每行中元素的乘積等於+1而每列中元素的乘積等於-1,但是可以使用基於自旋矩陣的更豐富的代數結構來實現。

通過讓每個玩家在每局比賽中對其纏結狀態的一部分進行一次測量來進行比賽,愛麗絲的每一個測量值都會為她提供一行的值,而鮑勃的每一個測量值都會為他提供一列的值。之所以可以這樣做,是因為給定行或列中的所有可觀測對象都處於通信狀態,因此存在可以同時測量它們的基礎。

參考:Quantum magic squares: Dilations and their limitation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2020).DOI: 10.1063/5.0022344

相關焦點

  • 幾何和代數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這個體系僅適用於由直線和圓組成的圖形。這時候的代數,不過是幾何的附屬品。然而,隨著人們對科學的不斷深入探索,許多新的奇形怪狀的圖形相繼出現,這些都沒有辦法通過歐氏幾何理論進行分析。在一篇叫作《幾何學》的附錄中,他提出了一種不依賴於圖形也更為普遍的方法,這就是將代數應用於幾何,把幾何和代數中的精華部分結合起來,互相以長補短,我們稱之為「解析幾何」。數學的「魔鑰匙」1596 年,笛卡爾出生於法國拉艾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 向量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終結篇:結束代數與幾何
    向量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算是比較費腦的一章,因為圖形要動腦來想。所以對於空間想像力弱的同學,學習這一章就很痛苦。但是這也沒有辦法,這也是為了後來的多元積分做鋪墊,扛過去就好了。最後來對這一章的內容總結一下:本章知識點總結:1.向量代數(1)在利用空間解析幾何知識去解決問題時,若已知條件中沒有給定坐標系,應根據所求問題選取合適的坐標系,使解題過程更為簡潔。
  • 函數圖像——代數和幾何之間的轉換
    我們把一元函數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應的所有點的集合稱為函數的圖像,建立代數和幾何的聯繫。一次函數y=kx+b的形式,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圖像是一條直線。二次函數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圖像是一條拋物線。更高次的多項式函數的圖像也都是一條連續的曲線。
  • 數學家許晨陽:站在代數與幾何的交界處
    Scott Brauer/MIT一、在代數與幾何的交叉處許晨陽的研究方向是代數幾何。代數幾何是兩種數學分支的融合,一端是代數——關於方程的研究,另一端是幾何——關於形狀的研究。代數幾何所做的就是將抽象的代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應用到幾何中複雜而具體的形狀、曲面、空間和曲線。
  • 從數軸到坐標系,建立代數和幾何的關係
    現在把兩個集合建立一個映射關係:使實數集中的數和直線上的點一一對應起來,且直線上任何線段的長度等於兩個端點對應的數值之差。這樣的一個映射其實就是數軸。數軸是解析幾何中最基礎的一個概念,藉助於它,可以將代數和幾何建立聯繫,數軸上的一個點只能代表一個數字,如果要代表數字的組合,就需要用到坐標系的概念了。
  • 【數學極客】代數幾何教皇--格羅滕迪克
    最終他被選定的博士論文為「拓撲張量積和核型空間」,這是他首次顯示出一般性思考的跡象,而這種對普適規律的探索貫穿他的整個學術生涯。現在早已得到廣泛應用的核空間概念,也是首次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的。之後格羅滕迪克先後去到在巴西和美國的大學,並開始投入到同調代數的研究中去。也是在那個時間段,他開始和法蘭西學院的讓·皮埃爾·塞爾通信。
  • 贈書 除了微分幾何 黎曼幾何 代數幾何 還學什麼幾何?
    「辛幾何,復幾何,代數幾何,計算幾何,離散幾何,代數曲線曲面,拓撲,幾何分析,巴拿赫空間上的幾何,非交換幾何,微分流形,黎曼幾何,非交換幾何,羅巴切夫斯基幾何,歐式幾何,算術幾何,微分幾何·····」我的身邊充滿了幾何的名詞,也充滿的熱愛幾何的學者:葉中豪老師,閆偉鋒老師,張甲老師,劉小平老師,李少龍老師,張明明老師···和一群熱愛幾何的人結識
  • 中考數學,代數和幾何綜合題,學生:這是各個地區常見的壓軸題
    中考數學試卷的最後一道題,各個地區有所不同,但代數和幾何綜合類型的還是最多的,這類題目大多都是在直角坐標系當中,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有通過函數的方法得到幾何圖形的性質,也有在幾何圖形中利用代數的知識求解線段長等。
  • 數學難點|初中重難點——幾何代數最值問題
    這個問題又細分分為幾何問題和代數問題。幾何最值問題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求平面幾何圖形中某個確定的量(如線段長度、角度大小、圖形面積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中考中常以填空選擇及解答題形式出現,難易程度多為難題、壓軸題。
  • 文小剛談物理新革命:萬物起源於量子信息
    這次革命是物質和信息的統一,從量子比特海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物質、相互作用,甚至時間和空間。萬物皆起源於量子信息。撰文 | 韓揚眉、烏鴉少年人類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裡?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文小剛的答案是,我們生活在量子計算機裡面。量子信息是真實的,而我們所看到的各種物質、人,都是量子信息的虛擬反映。
  • 幾何的代數方法——三等分角
    首先,我們被限制只能使用幾何工具:圓規和沒有刻度的直尺。利用其他工具的三等分即使再精妙也不算解決這一問題。的確,希臘幾何學家通過引入諸如希庇亞斯的割圓曲線或者阿基米德的螺旋曲線等輔助曲線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這些曲線本身是不能用圓規和直尺構造出來的所以這樣做違反了遊戲規則。這就如同利用直升飛機達到珠穆朗瑪峰一樣:使用了不允許的手段實現目標。為了合法地實現三等分,我們只能利用圓規和直尺。
  • 他是拒絕菲爾茲獎的怪才,在事業巔峰退出數學界的代數幾何上帝
    格羅滕迪克,兒時由於戰爭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卻一直堅持學習甚至自編教材,編寫的《代數幾何基礎》(EGA)後來被譽為「代數幾何的聖經」。他的理論養活了當今無數數學家,被授予菲爾茲獎時,為了表達自己對蘇聯在東歐展開的軍事行動的抗議他拒絕去莫斯科領該獎。
  • 代數與幾何的完美碰撞:直角坐標系中的菱形問題
    【方法梳理】解題方法與函數中平行四邊形的存在性問題相同,有代數論證方法,也有幾何論證方法; 1.代數方法:以已知點所在線段分別為菱形的對角線,分三種情況進行分類討論,再利用菱形的鄰邊相等列方程求解;2.幾何方法:先明確圖形,可依據題目條件特點畫圖
  • 18世紀數學的發展,代數、幾何、分析三大分支開始形成
    自17世紀,創立微積分學以來,便大量應用於理論物理、力學和天文學等領域,並因此刺激和推動了微分方程、無窮級數論、微分幾何、變分學和複變函數論等新分支的產生。這些新學科與微積分本身的發展成為18世紀數學最重要的內容,使分析學形成了在內容和方法上都具有鮮明特點的、獨立的數學領域,與代數、幾何並列為數學三大分支。
  • 20世紀的代數幾何天才很多,可上帝只有格羅滕迪克一個
    儘管被奉為代數幾何的上帝,格羅滕迪克在60年代的工作狀態就像是數學虔誠的奴僕。在無數數學迷的眼中,20世紀的代數幾何湧現過許多天才和菲爾茲獎,但上帝只有一個,就是格羅滕迪克。顛沛的童年       1928年3月28日格羅滕迪克出生於德國柏林,猶太裔的身份令他們一家人在戰爭期間都舉步維艱幾經輾轉。
  • 伽羅瓦理論:影響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眾多學科的天才之作
    後來塔爾塔利亞將這個方程式告訴了卡爾達諾,卡爾達諾在經過仔細研究之後,給予了其幾何證明,並且發表在自己的著作《大術》中,被稱為卡爾達諾公式。二次、三次、四次方程的根都可以用它的係數的代數式 (即只含有限項的加、減、乘、除和開方五種代數運算的表達式)來表示,五次及五次以上方程到底是否也行,這個問題吸引了眾多的著名數學家,一開始大家信心滿滿地向五次方程發起衝擊,但是卻遇到了各種挫折。
  • 參與創建中國代數幾何學派,整個國際數學界都在關注北大這個80後!
    在他的簡單描述中,數學家可以把一個空間,分成三種基本的構造(曲面),平坦的、類似球面的正曲率和馬鞍狀的負曲率,給出任何一個代數幾何的空間,用這三種基本的構造把它搭建起來。 這是雙有理幾何中最核心的綱領——極小模型綱領。
  • 量子引力與終極對象
    關於量子引力的想法也許就是關於終極對象的看法。物理的終極對象這句話有毛病嗎?終極對象是弦?是點?是波?波粒二象性?
  • 解析幾何的建立和意義
    笛卡爾對當時幾何和代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沒有任何東西比幾何圖形更容易印入人的腦際了。因此用這種方式表達事物是非常有益的,但他對歐幾裡德幾何中的每一個證明都要求某種新的往往是奇巧的想法,這一點深感不安。他還批評希臘人的幾何過多地依賴於圖形。他完全看到了代數的力量,看到他在提供廣泛的方法論方面,高出希臘人的幾何方法。
  • 三能級量子系統幾何特性完整觀測首次實現
    隨著量子物理學的發展,幾何方法已成為觀測量子系統非經典行為和奇異特性的工具,因此對量子系統的幾何特性的研究,無論是對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還是量子信息處理應用都具有重要意義。以二能級量子系統(量子比特,qubit)為例,其量子態空間可由三維歐幾裡得空間中的單位球來描述,也即著名的Bloch球。因此,量子信息處理中對qubit量子態的製備、演化及測量都可在Bloch球中實現可視化的幾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