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曾擔任世界銀行資深副總裁與首席經濟師,也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職,對不對稱信息經濟學理論貢獻大。
○ 對世界經濟前景作何判斷
○ 面對未來的願景和挑戰,中國可以採取哪些應對措施
○ 對中國的發展模式如何評價
世界經濟將艱難前行
記者:中國學界的主流判斷是,國際經濟形勢依然會錯綜複雜、充滿變數。世界經濟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您如何看待全球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我的預測是,到2020年,美國和歐洲的經濟仍然不可能回到完全健康狀態,尤其是高失業率問題。歐元區現在失業率大概11%,很多歐元區國家25歲以下年輕人失業率超過25%,甚至達到30%。另外,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來的歐元框架缺陷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此外,現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鮮有進展,表現在,各國經濟協調機制依然沒有建立起來,國際儲備機制並沒有變化,國際金融機構治理改進不明顯。我們看到主權債務的結構重組機制也沒有建立起來,這些問題都將長期困擾全球經濟的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的復甦速度比較慢,歐洲區的復甦目前看短期內不大可能出現。世界經濟轉型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風險,例如能源石油價格飛漲、銀行業危機、主權債務危機蔓延等。另外還有這樣的一種可能性,很多國家會陷入長期的經濟停滯,一些國家在危機前的發展速度不可能再出現了。還有一些長期的風險,例如發達財政金融監管機構現在正在收回財政刺激措施,美聯儲把利率保持接近零的水平,繼續修復資產負債表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製造業生產率提升方面有很大的飛躍,在全世界範圍內,我們認為製造業的經濟模式很可能會向服務型經濟模式轉型。我覺得未來最可能的情景是我們需要艱難前行。
記者:發達國家的貨幣寬鬆政策將對世界經濟造成哪些挑戰?請您展望一下美國量化寬鬆退出的可能性?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當今世界是一個互聯互通的世界,應對全球性危機的措施也應是全球性的。各國實行的經濟刺激措施在全球產生影響,國內經濟刺激措施和國際經濟刺激措施有很重要的區別,因為刺激措施中總會有一些投資會對鄰國產生影響。現在很多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還不足夠,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政策往往過度注重國內效應,把注意力放在國內需求和國內供應上,而對國際需求和國際供應照顧不多。
正因為如此,全球經濟回暖不會特別快。中國可以幫助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可以在自己所屬的區域以及全球建立恰當的機制,使更多的資金能夠專項用於新興市場。
美國量化寬鬆存在50%退出的可能性。關於美國財政預算上限問題,美國歷史上曾經有兩黨因為遲遲達不成協議而造成政府癱瘓的情況,未來美國不排除出現此類情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