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單車類視頻,可以搜索:單車基械匠
感謝各位車友對趙工的支持~和對我信任,
另外對黃踩菜和小飛崽cium的車友先道個歉,答應你的推薦爬坡輪組一直都沒有找到下手的位置去做。
首先我說一下一直不知道怎麼下手的原因,可能對於車友們的選擇爬坡輪組也是一種啟發吧。
首先,最關心的價位問題,在選購任何配件的時候,我們都是摸著錢包消費,爬坡輪兒這個概念其實多少也有點看臉黨的意思,現在隨便在淘寶上搜索一下,從幾百到幾萬的輪組,是個低框,就敢寫上我是爬坡輪組,所以從價格來考慮,跨度從幾百到幾萬,在購買的時候,你得先有一個自己接受的範圍再去選擇。
然後另外兩個,一個是重量,另外一個是剛性,先說重量吧,說到爬坡輪兒,重量一定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從最早開始玩車那會,1600g上下就稱的上是爬坡輪兒,到現在,不到1500g以下,都不好意思說是自己的輪組是爬坡輪組。1400g上下的輪組比比皆是,當然如果再牽扯到上邊的價格,就又會進入一個三個概念相交的死循環,錢不夠,又想要重量輕,又想要剛性高,那就是不可能的,不過說不定能撿個漏也說不定,不過二手就不討論了,畢竟二手在每個人的心目中地位不同。
另外價格高,又重量輕,剛性不好的輪組我也用過,比如token的一個超輕輪組,對於我這樣的體重,就真的不行,不用搖車就已經很軟,能感覺輪組整個在顫抖啊,4000多的價位,不到1300g的重量,確實都很不錯,但是大體重的還是算了,這樣的輪組就不要考慮了。
因為今天聊爬坡輪組沒有具體的數據,我就只從我使用過的輪組的使用感受去談,既然現在大家普遍認可的爬坡輪組的兩個指標是框高和重量,就先從這兩個聊一下。同樣的重量,高框碳刀和低框鋁輪,第一使用感受就是在爬坡的初始階段上,低框輪給你的衝擊感比較強烈,因為從蹬踏的頓挫感上就會很明顯,有一種每次一發力都有往前頂的感覺,相對於高框輪組這種感覺會比較弱。
另外從輪組的設計上,我再說一個我的體會,曾經使用過一款花鼓,用過campagnolo輪組的朋友一定對2:1不會陌生,熟悉shimano的朋友,對偏心圈也一定會有所了解,這兩個設計,都是為了讓兩側輻條儘量的張力值達到均衡。Cp家的辦法是,加大非驅動的中心偏移量,通俗點就是驅動側輻條不是太平面了嗎?本來解決辦法是讓驅動側錐形大一點,非驅動側錐形小一點,儘量去平衡,比如現在很多輪組就是這種設計思路,但是這樣側向剛性就會被削弱很多,之後又扯出來一個新東西,比如現在山地車已經搞到了142mm的花鼓,就是說車架後開檔已經到了142mm,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輪組的強度和剛性陡然提升的,當然別的好處還有很多,想更詳細了解的可以百度一下。好吧,我們再回到剛才cp輪組的問題上,它是讓驅動側不變,然後非驅動錐度加大,然後去掉非驅動側一半的輻條,來達到兩邊輻條張力的平衡。OK,然後shimano的做法是儘量讓兩邊的輻條數量不變,然後改變兩邊編制出來的錐度,以達到兩邊輻條儘量張力相同的效果。
為什麼說這個呢?因為如果兩邊輻條一樣多,而非驅動側張力又很弱,那麼你的輪組的側向剛性就會很差,尤其在站立搖車時,非驅動側的剛性會進一步削弱。今天不談數據,就談感受。嚴重的時候都可以聽到後輪在咯吱咯吱的響。
所以在只談重量不談剛性和設計也是白搭~不過這兩樣都佔了的輪組,價格也是飆升。
其實說這麼多我也有點無從下手,因為就從市面上那些暢銷輪組去說,評測太多了,而且也幾乎是一面倒的局勢,用過都說好,但是是不是真的好,用了才知道,加上每個人的車況不一樣,不是換個輪子就飛天了,有時候換個好輪胎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所以我覺得還是學會從設計上去判斷會好一點。
說到這裡又想起一個東西,那就是馬維克的碳纖維整流罩的設計,我個人覺得這個設計不錯,我覺得碳刀的設計最大的需求就是破風,氣動效果。輻條傳達你發出的力帶動輪組轉動,輻條長了肯定形變大,短了傳遞比較直接,但是高寬碳刀拉在內部框體上,雖然傳動直接了,但是相對於外側重量來說,力矩其實更小了,反倒是底框的力矩更大,這個就是為什麼底框發力感覺更直接的原因。而整流罩這個東西,既然輻條傳動的力矩加大,又有了高速下的氣動外形,所以我覺得還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價格也會便宜不少,可以在綜合路況下得到一個較好的平衡。不過重量相對來說都不會太低哦。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也是想到哪裡說到哪裡,沒有打草稿,感覺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魚,大家還是從輪組的各個方面,根據自己的預算來選擇最合適的輪組最為恰當,用過的都說好,就是作為一個參考就好,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您。
在沒有實驗數據的情況況下,只靠騎一下別人的車來感受,外界因素太多,一丟丟的腎上腺激素就能把你刺激的覺得這個輪組騎上就能上天也是有可能的。
好吧,就這樣吧,回頭想起來什麼再在以後的節目裡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