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MA出版「悟空」首個觀測結果英文專題

2021-02-21 SCPMA

2017年11月, 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英文: 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 縮寫: DAMPE)發布了首個科學成果。「悟空」衛星在軌運行的前530天共採集了約28億高能宇宙射線, 其中包含約150萬25 GeV以上的電子宇宙射線, 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大約1 TeV處存在拐折現象, 對於研究電子宇宙射線的起源和加速機制, 以及是否包含暗物質貢獻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期刊英文版在2018年第10期組織出版了「The Impact of DAMPE Results on Dark Matter Indirect Searches」英文專題, 由吳嶽良院士、蔡榮根院士和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周宇峰研究員擔任特邀編輯。專題包括1篇邀請綜述和4篇研究論文, 具體內容如下:

 

Editorial

Wu YueLiang, Cai RongGen, Zhou YuFeng

61(10), 101001 (2018)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3-018-9275-5

長按二維碼獲取原文

Invited Review

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 observations of high-energy cosmic ray electrons plus positrons and their physical implications

Yuan Qiang,  Feng Lei

61(10), 101002 (2018)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3-018-9226-y

長按二維碼獲取原文

Articles

Lepton-portal dark matter in hidden valley model and the DAMPE recent results

Tang Yi-Lei,  Wu Lei, Zhang Mengchao,  Zheng Rui

61(10), 101003 (2018)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3-018-9227-4

長按二維碼獲取原文

Explanations of the DAMPE high energy electron/positron spectrum in the dark matter annihilation and pulsar scenarios

Wang BingBing,  Bi XiaoJun, Lin SuJie,  Yin PengFei

61(10), 101004 (2018)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3-018-9244-y

長按二維碼獲取原文

Quasi-degenerate dark matter for DAMPE excess and 3.5 keV line

Gu Pei-Hong

61(10), 101005 (2018)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3-018-9255-x

長按二維碼獲取原文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MPE 1.4 TeV peak according to the decaying dark matter model

Pan Xu,  Zhang Cun, Feng Lei

61(10), 101006 (2018)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3-018-9257-3

長按二維碼獲取原文

《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中文版)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SCPMA, 英文版)是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均為月刊。英文版SCPMA被SCI, EI, ADS等資料庫收錄, 2017年影響因子為2.754Q1區。中文版被Scopus、《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收錄, 以出版熱點專題和專輯為主。中英文為兩本完全獨立的刊物。訂閱《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微信公眾號, 手機同步關注最新熱點文章、新聞、科技資訊, 請添加微信號SCPMA2014或掃描下方圖片關注. 

相關焦點

  • 「悟空」衛星首個觀測結果英文專題出版 |《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英文版
    2017年11月,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
  • SCPMA出版水科學研究進展專題
    《中國科學: 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英文版(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SCPMA)2019年第10期出版專題
  • 中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上演哪些「大片」?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上演哪些「大片」?  中新網記者 張素  從2015年12月17日成功發射,到2017年11月30日公布首批成果,中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翱翔宇宙取「真經」。不知不覺間,「悟空」演繹了三部「大片」。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悟空"到底是啥:觀測能段範圍最寬的空間探測器
    「悟空大鬧天宮」:中國首顆暗物質衛星上天  新華網酒泉12月17日電(記者喻菲 吳晶晶 王聰)中國17日早上把一枚名為「悟空」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送入太空,這是人類在探索宇宙核心秘密的進程中邁出的又一重要步伐。
  • 「悟空」號發布最新成果!「追蹤」2000萬個高能質子,精準繪製宇宙...
    宇宙線早在1912年就已被發現,與之相關的研究已經獲得數個諾貝爾獎,但迄今為止人類仍未發現其確切起源。中國發射的首顆空間天文衛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在尋找暗物質之外,其三大科學目標中第二個便是宇宙線相關物理問題研究。  「多年以來,高能段宇宙線粒子的精確觀測,一直被學界視作難以抵達的『珠峰』,然而,弄清宇宙線的起源,一定繞不過這座科學大山。」
  • 國際首個長時間序列(2010—2019年)全南極冰架崩解逐月精細觀測等...
    2020年11月2—6日,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2020年會議周通過線上方式召開,GEO 2020年輪值主席、科技部副部長黃衛率中方代表團出席會議活動
  • 悟空衛星重大發現:師傅,我們找到暗物質粒子了
    記者了解到,「悟空」衛星採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人員自主提出的分辨粒子種類的新探測技術方法,實現了對高能(5GeV-10TeV)電子、伽馬射線的「經濟適用型」觀測。「1GeV=10億電子伏特,1TeV=1萬億電子伏特。人類眼睛最敏感的可見光的能量約為2電子伏特。
  • 中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衛星導航》上線出版
    中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衛星導航》上線出版 2020-01-20 21:07:20 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團合作的開放獲取英文期刊《衛星導航》(Satellite Navigation)已正式上線出版。  《衛星導航》英文期刊基於施普林格?自然開放獲取信息平臺和先進辦刊理念,採用國際同行評議、完全開放獲取的辦刊模式。
  • 「悟空」首擒「小妖」:發現黑洞伽馬射線爆發—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攝 本報南京12月29日電 (記者姚雪青)記者29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近兩個月內頻繁記錄到超大質量黑洞CTA 102的伽馬射線爆發,光學觀測發現CTA 102開始處於新一輪活躍狀態。這是暗物質衛星科研團隊自衛星於去年發射後首次發布觀測成果。據悉,這一觀測結果已在《天文學家電報》上發布。
  • 「悟空」已捕捉47億個高能宇宙線粒子 攜帶天際秘密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在通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觀測數據完成的一張伽馬射線天圖前。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為揭開隱藏宇宙貢獻中國智慧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喻菲)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首席科學家常進有個特點:吃飯很快。
  • 「悟空」服役期再次延長
    新華社南京12月17日電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科研團隊17日宣布,鑑於衛星運行情況良好,項目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再次將其「服役期」延長1年。截至17日,「悟空」已在軌運行1827天,繞地球飛行27822圈,共探測宇宙射線粒子93.6億個。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它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升空,原定工作期限3年。
  • 王孟源:為什麼國際物理界沒有太重視悟空的這次發現
    近年來,用各種間接手段觀測到的暗物質重力效應越來越多,要靠修改重力方程式來滿足所有的觀測結果也越來越難自圓其說,所以暗物質就成為天文物理界的主流理論。2017年11月有兩篇論文引起了學術界專家的注意和廣泛討論,剛好就是有關這個話題;一篇似乎是對的,另一篇則似乎是錯的。
  • 領跑太空暗物質探測,「悟空」貢獻中國智慧
    新華社記者喻菲攝  「悟空」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探測結果,這一成果30日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  2015年12月17日由長二丁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送入太空的「悟空」是中國空間科學系列衛星的首發星,它採用了中國科學家自主提出的分辨粒子種類的新探測技術方法,實現了對高能電子、伽馬射線的「經濟適用型」觀測。
  • 科學衛星「悟空」遨遊太空一年,都找到了什麼
    作為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整整一年。「悟空」身體健康嗎?工作業績怎麼樣?科學目標實現了多少?找到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了嗎?第一批科學結果何時向全世界公布?「高解析度的觀測效果『比預想更好』。」日內瓦大學教授吳欣說,「7萬多路探測粒子信道目前工作正常,備用的器件都沒有用上,設計壽命3年,期望運行5到10年。同時,收集到目標粒子越來越多,繪製的能譜越來越穩定,有望早日取得突破性發現。」義大利佩魯賈大學博士喬萬尼·安布羅西說:「『悟空』是中國的首顆空間高能粒子探測衛星,也是中國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
  •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將延長工作2年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研製團隊17日宣布,鑑於衛星目前運行狀態依然良好、關鍵科學數據仍在累積,衛星科研團隊已與各保障部門商定,讓「悟空」延長兩年工作時間。  暗物質衛星「悟空」是我國首顆天文衛星。到12月17日,衛星發射已滿3年,達到預期使用壽命。
  • 「悟空」的暗物質取經之路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目前能被人類觀測到的部分只有5%,還有95%看不見摸不著的部分是暗物質和暗能量。2015年12月,「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發星,也是中國發射的首顆天文衛星,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中科院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參加有效載荷、科學應用系統等工程項目研製工作。
  • 「悟空」為什麼「能」? 首批科學成果的三宗「最」
    原標題:「悟空」為什麼「能」?首批科學成果的三宗「最」  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於北京時間30日正式公布首批重要科學成果。這隻來自中國的「頑猴」出手不凡,僅兩年的觀測結果就發現了前所未有的現象,或有望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悟空」究竟「能」在哪?此次發現是否合乎當初的科研目標?
  • 「悟空」的暗物質取經路 |「率先行動」計劃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目前能被人類觀測到的部分只有5%,還有95%看不見摸不著的部分是暗物質和暗能量。2015年12月,「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發星,也是中國發射的首顆天文衛星,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中科院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參加有效載荷、科學應用系統等工程項目研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