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景凱旋:違背人性的東西不可能長久-搜狐文化頻道

2020-12-03 搜狐網

  編者按:最近在翻閱何懷宏所著《獨立知識分子》(重慶出版社2013)一書的序言(知識分子,以獨立為第一義)講得很中肯。「努力做一個獨立的人,不依傍權勢也不依傍金錢,也不追求一種眾人叫好的劇場效應……我們可能要警惕自己永遠不要被權力或金錢『收編』」。

  知識分子被權力或金錢「收編」的情況不在少數,無論自覺亦或是不自覺,都沒有藉口。藉口與理由之間有微妙又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也是責任面前選擇承擔還是逃避的區別。

  採訪之中,景凱旋談了自己對於中國知識分子「自省」精神喪失的思考,「中國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其實是從平民之中產生的,而平民本身的道德體系裡面就沒有自省的因素……1949年以後基本是唯物主義教育,無神論教育,沒有什麼要敬畏的東西(超驗層面),最後只能敬畏國家,敬畏政權,除此之外什麼事都可以做了,人性之中惡的一面就釋放了出來。」

  羅素講過「社會主義文化圈」,再用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很多中國知識分子會在蘇聯或者東歐知識分子之中找到共鳴?」

  別爾嘉耶夫講過「俄羅斯令人著迷的大矛盾」(《俄羅斯的命運》)。特別是近現代,中國與俄羅斯之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古拉格」和「夾邊溝」,但兩者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俄羅斯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而中國近現代可稱之為思想家的少之又少。

  採訪之中,景凱旋還提到了託克威爾《舊制度與大革命》裡面的一個細節,為什麼英國不可能產生法國大革命?英國人也非常討厭街頭搶劫、小偷,但是他們更怕警察,他們寧願被偷,也不願警察來敲門。他們認為國家權力越是強大,個人安全就越沒有保證。

  以下是搜狐文化專訪景凱旋的全文:

  嘉賓介紹:景凱旋,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翻譯過昆德拉的《玩笑》、《生活在別處》,克裡瑪的《布拉格精神》、《我快樂的早晨》等作品。

景凱旋

  俄羅斯的兩面性:西方主義和斯拉夫主義

  搜狐文化:為什麼很多中國知識分子會在蘇聯或者東歐知識分子之中找到共鳴?

  景凱旋:記得八十年代,大家都在討論文革的起因,很多人認為和中國傳統之中的專制因素有關,比較有名的就是《河殤》。當時我就有一個看法,我們這一代人幾乎沒有受過四書五經的影響,哪有什麼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真正受的是來自蘇聯的影響。

  羅素曾經講過一句話,「現在世界範圍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圈」,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在制度、文化上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文革的起在應當從這個方向去尋找。

  搜狐文化:專制主義與地理空間有很大的關係麼?

  景凱旋:從世界地圖上看,越往東專制性越強,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你看,從法國開始就不對頭了,產生了法國大革命;德國的專制傾向就更專制,產生了納粹,然後是俄羅斯的極權。東方專制主義在俄羅斯就有很強的傳統。老百姓服從權威,這是奴性的東西,永遠要找一個權威的東西來崇拜,這和西方尤其是英美不太一樣。西方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後,權威全部被打倒了,最後越來越走向碎片化、平面化。

  搜狐文化:為什麼西方沒有產生專制主義?

  景凱旋:託克威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裡面說了一個細節,為什麼英國不可能產生法國大革命?英國人也非常討厭街頭搶劫、小偷,但是他們更怕警察,他們寧願被偷,也不願警察來敲門。他們認為國家權力越是強大,個人安全就越沒有保證。

  在英美的傳統裡,法律就是一切,即使革命也都是溫和的,所以傳統沒有打破。託克威爾也說到,美國獨立戰爭跟法國大革命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前者沒有反宗教,而法國大革命首先是反宗教的(在當時法國,僧侶是第一階級,貴族是第二階級,資產階級是第三階級)。

  搜狐文化:俄羅斯是不是一直很排斥西方?

  景凱旋:俄羅斯一直想融入西方,像彼得大帝就施行過有西化傾向的改革。但俄羅斯處在東西方交界的地方,具有兩面性,俄羅斯的國徽雙頭鷹,就是一面朝向西方,另一面朝向東方。

  在19世紀,俄羅斯內部其實是分成兩派的,一派是西方主義,像赫爾岑,屠格涅夫。還有一派是斯拉夫主義,認為俄羅斯這個民族,尤其是它的宗教精神很偉大,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託爾斯泰。

  後來的列寧主義是從馬克思主義來的,又結合了斯拉夫的因素,最後形成了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但它絕對不是馬克思所設想的。

  搜狐文化:馬克思的設想是什麼樣的?

  景凱旋:馬克思主義到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會有一定的改變,但是核心的因素應該一樣,就是一個烏託邦的設想。想要解決社會經濟不平等的根源,就產生了關於階級的問題,階級鬥爭就是要最終實現烏託邦。

  在西方,社會民主主義也有馬克思主義的因素,但不主張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走議會道路。現在很多西方的左派執政黨就是社會民主主義黨派。

  蘇聯、東歐制度的垮臺是人性的勝利

  搜狐文化:俄羅斯民族文化之中有很深的民粹主義,什麼是民粹主義?

  景凱旋:民粹就是在價值觀上要向平民靠攏,民粹主義實際上就是平民的價值。民粹主義首先認為底層平民代表了社會最好的價值,「卑賤者最高貴」。這與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現代化也有關,首先就是追求人的主體性。在這個過程中間,它的核心實際上是「去宗教」和「平民化」。

  搜狐文化:如何區分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

  景凱旋:民粹主義(Populism)又可以翻譯成平民主義,它強調的是社會之中人與人的平等。而民族主義(nationalism)強調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平等,這個概念是和民族國家的概念相伴產生的,19世紀各民族要追求的也是國與國之間的民族平等,因為當時是大國欺負小國,小國要民族獨立。

  更早以前,包括中國沒有很明確的「國家」概念,中國歷來是「天下「概念。而民族國家有嚴格的地理區域劃分界限,還有民族、服裝、習俗等一套文化傳統的區分,這同樣也是來自西方的概念。

  其實所有這些東西都是人類構想出來的概念,「不同意的「和」同意的「之間就產生了鬥爭、矛盾、乃至衝突。

  搜狐文化:社會主義要追求的「平等」與近代西方所講的「平等」有何區別?

  景凱旋:一般來說,西方講的平等主要是政治平等。但是社會主義追求的平等主要是指經濟平等,這就構成了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只能保證起點平等,不能保證結果平等,如果結果都平等,就會類似於「大鍋飯」,即使能力再高做得再多,結果都是一樣的,大家就不想做事了。

  搜狐文化:為什麼人會在知道結果一樣之後更加懶惰?

  景凱旋:這就涉及到一個命題,不能把人性全部看成絕對善良的東西。

  所以共產主義有一個非常好的理想,假設它沒有利益動機,那麼至少在理論上它有一個很好的預設,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最完善的人,但在實際之中是做不到的,人性不是這樣的,於是共產主義的過程中就會面臨一個問題:需要要去改造人,改造思想使得他脫胎換骨。到最後當然人人都會變成偽善者。

  但是到最後還是鬥不過人心,因為謀生存是人的最基本、最本能的東西。

  搜狐文化:人性是惡的麼?

  景凱旋:也不能說是惡,人性就是自利,人首先要自我保存,第一本能是要保存自我,保存自我肯定會更傾向接受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趨利避害這是人性,當然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是自私,傷害別人。

  搜狐文化:人性壓制之後會產生更大的問題。

  景凱旋:食、色,性也。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把這些都壓制住的話,當然會有問題。所以極權是無法長久的,因為一代一代人出生以後,他們還是要從基本的人性出發去生活,不會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共產主義者。而以本能的人性去生活就會和制度發生衝突,制度就必須永遠要面對治下的普通人的人性問題。蘇聯、東歐制度的垮臺失敗,其實就是人性的勝利,人性戰勝了它。

  搜狐文化:如何合理限制人性之中不好的一面,比如說欲望?

  景凱旋:英美國家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用法律進行限制,但是絕對不會全部一律平等,那是做不到的,也是很可怕的。洛克講過,「財產只能私有,權力只能公有。否則人類就進入災難之門。」這一點說的很對,財產應該私有。公有制之下,產權不明是個根本性的東西,會帶來越來越大的問題。

  理性主義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產生道德標準

  搜狐文化:理性主義可以解決道德問題麼?

  景凱旋:我覺得,科學理性主義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產生道德標準。理性往往更適合經濟人,或者亞里斯多德意義上的「政治人」,但是他們都避免了談道德問題。因為道德應當是基於一個整體性的宇宙觀,比如宗教或類似宗教的宇宙觀,就是不能把主客體分開。如果沒有超驗東西的支撐,單純靠理性,道德是建立不起來的。

  康德也講過,「人性這根曲木決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他對人性理解很深刻。其實康德是想從理性主義角度證明道德的根源,但是沒有成功。

  搜狐文化:西方社會如何來解決道德問題?

  景凱旋:西方社會主要還用宗教來處理道德問題,主流宗教是所有道德的基礎,它首先預示了一個比人更高的存在來敬畏。而中國傳統敬畏的是皇帝,但是皇帝也是人,人都會犯錯誤,那麼可能就敬畏錯了對象。而上帝是虛構的,是不會犯錯的,從目前來看至少這個預設是最好的預設。

  搜狐文化:中國傳統如何來處理道德問題?

  景凱旋:中國是個宗教情懷很弱的社會,但儒家講天命。應當說,在人類頭上可能有一個更高的存在,這個更高存在可能人類還不清楚,但你不能認為人類就是最高的存在。

  所以古代的文化傳統能維持基本倫理,而不會變成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現在就不同了,沒有更高的東西,社會就有可能變成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那樣的話只有靠叢林原則來解決問題了。

  搜狐文化:共產主義可以解決道德問題麼?

  景凱旋:共產主義在理論上主張人的自由發展,但沒有提供恆久一個道德的標準。因此就只能不斷樹立像雷鋒這樣的英雄模範,這是沒有一個普遍性原則的標準。道德標準應當是長久的,幾代人乃至幾十代人都是同一個原則,而樹立模範很快就會過去的,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解決不了道德問題。

  魯迅是一個大文學家,但在政治上卻不高明

  搜狐文化:俄羅斯產生了一大批偉大的作家,作家的產生需要特定的條件麼?

  景凱旋:文學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它最好的土壤是苦難,恰恰就是最不好的時代能夠產生最好的作家,「國家不幸詩家幸「。包括帕斯捷爾納克在內的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一批人,都是生活在最壓抑的時代。

  搜狐文化:中國當代小說為什麼很難讓人滿意?

  景凱旋:西方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達到了很高的高度,西方小說背後有它自己的文化背景,有宗教情緒,有大悲憫,有一種對意義世界的追求。而中國沒有這種文化背景,感覺不到一種最深層的東西,一個作家可能寫出某一個人的性格、言行、舉動等細節,但是整部作品缺少一種厚度。

  小說裡面應該有人性的東西,但是如果一個作家對整個社會麻木不仁、漠不關心,很難相信這個作家會對人性有很深的了解。中國當代作家基本上都是養起來的,他們大部分過的日子都是中產階級。這樣他就會失去一個很重要的特性:現實感。他們對現實的感覺就會麻木,最多就是寫寫個人的小痛苦之類的東西。

  《天鵝絨監獄》(米克洛什•哈拉茲蒂著,戴濰娜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談的就是東歐當時的「合謀」,只要你為我服務,不要談作家的本能職責,就讓你過得很好。但是還是有少數人拒絕這種「合謀」,這部分少數堅持了民族的基本道德水準,在歷史命運來臨的時候,他們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搜狐文化: 文學觀點與政治觀點是否有必然的對應關係?

  景凱旋:不能因為某個人的政治觀點就否定他的文學,也不能因為這個人的文學很好,就推斷出他的政治觀點同樣正確。

  文學可以讚揚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尤其是悲劇的英雄。但是如果在公共領域發言,用文學思維去談政治,就要出問題了。比如,魯迅是一個大文學家,但他在政治上的判斷卻不高明。

  中國知識分子「自省」精神的喪失

  搜狐文化:西方傳統中的古希臘哲學重視人的自省,孔子同樣重視自省,自省一直在西方文化中保持較好地延續,為什麼中國文化在後來發展中丟掉了自省精神?

  景凱旋:比較發達的文明,像古希臘時代,中國先秦時代,都有「自省」這個意識。「自省」在西方是一直沿襲下來的,由宗教來承擔自省的功能,比如懺悔儀式。在現代西方,私人生活領域裡面還是宗教在維持道德,而不是由國家制定一個道德標準。

  中國古代實際上是在士大夫文化中強調自省的,並不要求老百姓自省,只要求士大夫自省,比如從孔子一直到王陽明,王陽明講「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自省意識就很強烈。但是中國在現代平民化的過程之中,士大夫消失了。中國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其實是從平民之中產生的,而平民本身的道德體系裡面就沒有自省的因素。

  無論是平民還是知識分子,在中國都很難見到自省。以前古人講「慎獨」,平民也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敬畏。1949年以後基本是唯物主義教育,無神論教育,沒有什麼要敬畏的東西(超驗層面),最後只能敬畏國家,敬畏政權,除此之外什麼事都可以做了,人性之中惡的一面就釋放了出來。

  搜狐文化:當前話語環境下,中國知識分子汙名化現象很嚴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景凱旋:知識分子已經被汙名化很多次了,文革時候叫臭老九,因為被罵成臭老九,知識分子漸漸就會對自己的身份感到羞恥。

  知識分子的含義本身就是要在公共領域發言的,要利用你的專業知識在公共領域承擔一種社會責任,這個才叫知識分子,後來這個知識分子概念擴大了,只要有文化就是知識分子,所以有人再提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概念,其實沒有必要,知識分子就是公共的。另外,英美國家幾乎不提「知識分子」,只有法國人、俄國人喜歡談這個概念,中國現代思想本來又受法國的影響很深。

  搜狐文化:法國知識分子很願意講左派和右派之分,如何劃分左右?

  景凱旋:左派、右派就是法國人提出的,法國大革命時,雅各賓黨在國會中坐在左邊,吉倫特黨坐在右邊,後來就有個左、右派的稱呼了。中國的左、右派的劃分和西方不一樣。西方的左派一般是反現時體制的,右派是維護現時體制的。從目前使用的話語看,中國的劃分剛好相反。

  搜狐文化:中國的左右為什麼會混亂?

  景凱旋:中國很多東西基本上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由於好幾代人都沒有受過真正古代傳統文化的薰陶,並沒有理解傳統的含義,而對於西方的東西也沒有真正理解,所以中國當前的新左派其實是偽左派,並不是真正的左派,那些代表人物從來沒有批判過國家權力的不受限制,當前的新儒家也沒有真正理解古代的東西,許多是偽儒家,要恢復什麼儀式、尊尊卑卑,反現代的人格平等,而自由派也有部分是偽自由主義,對不同意見不寬容,對現代歷史人物缺乏理解的同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討論的問題就毫無意義。同時,社會現象是複雜的,人的思想是多元的,很難用左、右的二元對立來判斷。比如一個人在某一個觀點上是左的,在另外一個觀點上又有可能是右的。在文化上我喜歡傳統的東西,在政治上主張憲政和自由,不能因此就說我是右派,同時在經濟上,我又覺得目前的社會不公非常嚴重,同樣不能說我就是左派。

  「一切人全面發展「是不可能的

  搜狐文化:很多人懷念80年代,但這種懷念更多的是從對比層面來看的,你如何看待80年代?

  景凱旋:80年代的思想主要還是體現在哲學和文學觀念上的解放。因為文革中間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個人性的,而80年代個人性的東西釋放出來,當時人們欣賞的是薩特、加繆為代表的存在主義。但是那個時代實際上缺的是什麼?政治學、經濟學、法學,這是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市場經濟,都是計劃經濟。所以,什麼是民主,什麼是自由,當時人們的思想其實是不清楚的。

  而且對比的話,也不見得那時就比現在好到哪裡去,當時也是兩三年一個運動,雖然規模很小但是不斷有運動苗頭。但和現在不同的是,80年代大家有社會共識,必須要改變,如果再不改變,中國就要被開除球籍。而現在已經沒有共識了,現在最多能追求一個公約數,很難有共識。

  搜狐文化:為什麼現在很難有共識?

  景凱旋階層都固化了,貧富差距這麼大,怎麼可能有共識?你想追求的是平等,他想追求的是自由,怎麼會有共識?這和八十年代初的情況不一樣,那個時候大家都很窮,追求共識很容易:改善生活。

  搜狐文化:自由和平等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麼?

  景凱旋:這個問題其實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就提出來了,在《卡拉馬佐夫兄弟》裡面的那個大法官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要自由還是要麵包?你要麵包就沒有自由,你要有自由就沒有麵包。

  兩者的矛盾很難調和,這也是人類很難解決的問題。像英美國家的傳統,解決的方式就是選舉執政,民主黨上臺強調平等福利,四年執政時期出現了經濟問題,經過選舉共和黨上臺,又強調自由經濟競爭,同時忽視福利問題,於是不斷在二者之間搖擺,達到平衡,然後又出問題,這就是平衡的政治。

  搜狐文化:還有別的解決方案麼?

  景凱旋:兩者之間儘量達到一種平衡。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所有人滿意就是烏託邦的共產主義。馬克思所講的「一切人全面發展「是不可能的。人類問題沒有終極解決方案,總是在自由與平等之間搖擺,相對來講英美這個傳統還是比較好的,不要付出太大的社會成本,花一點選舉的錢,不需要「你死我活」的鬥爭。

  消極自由比積極自由更重要

  搜狐文化:自由很可能被不同的體系進行不同的解釋,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景凱旋:首先要劃分清楚兩種自由:一種是精神自由,另一種是政治自由。

  精神自由主要是指,如果要得到自由,就要放棄欲望,放棄欲望就沒有外在的束縛,內心就會得到自由。中國古代就有精神自由,像道家、佛教,例如莊子追求的就是精神自由。

  而政治自由是指合理的欲望應該實現,政治自由又可以進一步劃分,以賽亞•柏林分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兩種自由概念》)。消極自由就是不受強迫地做事,而積極自由就是要自主做事。相比較而言,消極自由更重要,而積極自由可能會出問題,積極自由需要有法治限制的前提條件。當然,如果連任何自由都沒有的情況下,首先要有積極自由,就是作為一個公民,關心社會的問題,去爭取人人的消極自由。

  像俄羅斯,要不就是精神自由,要不就是積極自由,從來沒有像英美那樣認識到消極自由的重要。在中國古代,則是把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混在一起的,比如張載所講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積極自由,中國知識分子有這個情結。再比如,儒家所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齊家「是消極自由,」治國平天下「是積極自由。

  搜狐文化:英美體系裡強調法治,何為法治?

  景凱旋:法治就是不管權力怎麼來的,只管怎麼限制權力。中國古代就有「法治「這個詞,但那是法家的」法治「。現代日本人借用了這個漢語詞,其含義已經變成西方所講的「法治」。英美體系裡的「法治」是指,沒有任何人在法的上面。如果有一個人在法的上面,那就是法家的法,皇帝高於法,用法來治理下面的人,依法治官、依法治民。

  法治健全,就是說有一套好的法律,如果某個人犯了法,法院獨立依照法律治理,檢查院獨立進行調查,行政權不能干預,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分權制衡,但如果採用古代「欽差大臣」的形式,那樣權力又集中了。

  歷史不怕重複,違背人性的東西不可能長久

  搜狐文化:中國從開始追求現代化已有百年,但進展依舊緩慢,為什麼?

  景凱旋:很清楚的一點就是制度改革問題,政改停滯不前,是因為不能觸動特殊利益集團的利益。現在社會上有一種仇恨的心理,如果連這個都感覺不到的話,那是很可怕的。制度面臨的是要對一代一代的人性宣戰,你能戰勝人性嗎?歷史是偶然的,歷史也是不怕重複的,大危機什麼時候到來是你不知道的,但你卻知道違背人性的東西不可能長久。

  搜狐文化:可能也一直在找一個方案。

  景凱旋:可能最好的辦法就是釋放社會的自主能力。現在只強調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畢竟是依靠少數人的智慧,那是有限的,只有社會的創新能力是無限的。改革之初小崗村的分田到戶,是農民自己先發動起來的,農村生活貧困,大家要分土地單幹,村民寫血書向村長擔保,如果出了事,全村人來養村長的家庭,這份血書現在還在歷史博物館裡。

  搜狐文化:人為來設計制度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

  景凱旋:中國已經在自發秩序中依靠社會自身慢慢的調整發展了幾千年,應該朝著這個方向走。哈耶克講的非常清楚,如果人為進行社會建構,必然會造成問題。

  建構理性的最後結果是,國家把權力全部拿在手上,形成一個一體化社會,一體化社會之中沒有個體存在,沒有個人的生活目標,只有國家目標,但如果每個人都一模一樣,人人相似,這是一個什麼社會?

  搜狐文化:那麼好的制度設計是什麼樣的?

  景凱旋:我覺得,好的制度設計應當是民意和精英的結合,尊重自發秩序。社會存在沒有一個什麼最終發展目的,社會存在就是生活本身的延續。

  採編:沙子龍

       搜狐文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內容請掃下方二維碼 打開搜狐手機網文化頻道或搜狐文化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狼圖騰》導演讓雅克阿諾專訪-搜狐文化頻道
    如果想用作品去取悅所有人,那結果只能是取悅不了任何人。   我拍電影只是為了表達我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在拍攝《狼圖騰》的時候,我想表達的也正是作者姜戎想表達的東西。雖然書的內容我不可能完全拍成電影,如果要完整呈現書裡的故事,可能電影時長會達到80-100個小時,所以我只能挑選其中的一部分來拍。
  • 那些不科學的空難電影-搜狐文化頻道
    且看搜狐文化的梳理…… 別被空難片「迷惑」 從1970年代波音747與協和式這兩種「最大」與「最快」的飛機問世之後,「空難片」就成為常見電影的種類之一,早期的情節不外乎飛機故障(或損毀)、
  • 年度記者博客翁寶、王佑感言搜狐博客大會
    搜狐名博葉蓓、黃徵、楊臣剛、姜培琳、賈乃亮、李慧珍、馬伊俐、張茜、二手玫瑰、辛欣、功夫樂隊、程怡(搜狗女生冠軍)、微微慄兒、劉承俊(韓國)等明星齊聚首,上演一臺精彩紛呈的博客露天音樂會。下面是專訪搜狐年度記者博客翁寶、王佑:  2006年6月15日,《第一財經日報》發表了該報記者王佑撰寫的題為「富士康員工,機器罰你站12小時」的報導。
  • 看透人性,驅使人性背後的力量與人際交往的本質是什麼?
    那時候覺得微商超級牛,如果沒一定文化功底,怎麼可能得到各界名人禮待。然而,最近我才知道,只要能出得起價,無論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待遇。如《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魚花4000萬元請劇中股神拉菲特吃東北烤腰子,這是利益使人(當然,利益不完全是金錢)。
  • 歐航局官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期待凱旋
    歐洲航天局國際事務部官員伯奎斯特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就表示,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他期待嫦娥五號凱旋。伯奎斯特告訴記者,歐洲航天局在探月及火星探測工程當中已與中國國家航天局開展多次合作,此前已為嫦娥一號、二號及四號探月任務提供技術支持。伯奎斯特認為,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不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從科學價值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
  • 阿里的文化和價值觀怎麼來?專訪中供鐵軍原主帥俞朝翎
    有的時候,故意誇大產品也能把單籤下來,但我們叫過度承諾,這樣其實對客戶不利,對公司長久不利,而且員工還會心生內疚。一旦衝突發生的時候,價值觀往往會比較有用。我們的行為都符合價值觀的時候,整個身心會覺得很愉悅。2、文化和價值觀是很虛的東西,它如何真正在基層落地?公司只是做引導,核心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來推動。比如PK的文化。
  • 周建平博士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演講 宣講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梁鑫報導:電視節目如何利用現有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出具有傳媒特色的文化產業名片?7月18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宣講團成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顧問周建平博士到廣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作了「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的專題講座,就上述問題與公共頻道黨支部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30餘人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作客搜狐總編在線(實錄)
    白巖松說:我們曾經做過一個不太雅觀的比喻,如果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開播,我們就是拴在磨上的驢,這個磨還是電磨,新聞頻道24小時播出不間斷,對於我們做新聞頻道的人來說五一之前一直到現在,這段時間裡面全部投身在新聞頻道一步一步耕耘過程中,我們做中國周刊,一直忙做節目的事。  主持人劉俊說: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新聞會客廳這幾個節目?
  • 浙江省美協會員黃智程書畫作品欣賞(組圖)-搜狐文化頻道
    呂澂則提議要進行「美術革命」,要「以美術真諦之學說,印證東西新舊各種美術」。陳獨秀進一步提出「革王畫的命」,並說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採用西畫的寫實精神」。這些觀點的提出已經過去近百年了,中國畫並未因此真正衰落下去,相反在20世紀還出現不少國畫大家,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等人基於傳統上的突破使中國畫呈現勃勃生機。
  • 「太歲」到底是什麼東西?科學家給出答案:它已違背自然規律!
    「太歲」到底是什麼東西?科學家給出答案:它已違背自然規律!縱覽世界美景,細品百味人生,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太歲又稱"肉靈芝",古人認為它是一種長生不老的仙藥。那麼「太歲」到底是什麼東西?科學家給出答案:它已違背自然規律!其實事實上太歲並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也沒有永生的效果。
  • 沙因的人性論以及組織文化理論
    埃德加 H.沙因(EdgarH.She-in)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實戰派管理諮詢家,是組織文化和組織心理學的開創者。沙因於1928年生於美國,1947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教育系,1949年於史丹福大學取得心理學碩士學位,1952年在哈佛大學取得社會心理學博士。此後,他一直任職於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現為斯隆管理學院的榮譽退休教授。
  • 《猩球崛起:黎明之戰》主創專訪
    近日,扮演這位明「猩」的演員安迪·瑟金斯和他的猿類夥伴、人類朋友,一起接受了時光網專訪,揭開退去人性變成猿的演繹秘訣。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的故事發生在前作的15年之後,主要聚焦猩猩如何戰人類,講述致命病毒瀰漫全球,遭此橫禍的人類只有一小部分倖存下來,而他們也威脅著凱撒統領的高度進化的猿族大軍。
  • 凱旋三缸入門復古跑車海王星S曝光,是凱旋的顏值巔峰?
    凱旋在前段時間發布了新款的三缸入門復古Trident 660俗稱三叉戟660,這款車也是未來凱旋進入國內以後的第一款入門級運動三缸車型。但是凱旋開發了新平臺也不可能僅僅只用在這一款車上,最近外媒就爆出了以三叉戟660為原型的復古跑車,前車頭加了整流罩以後整車看起來反而變得更帥氣了....這款車暫時被命名為海王星S,跟街車相比除了加了整流罩之外車把也變得更低。而且也用了復古跑車最流行的圓形車燈。
  • 對違背天性的動物表演大聲喊不
    在旅行中,你可能見到過動物表演。可是你知道嗎?為供人類觀賞取樂,許多動物在被毆打、虐待和禁錮中,被訓練出不符合天性的「技能」。今天是世界動物日,我承諾:拒絕違背天性的動物表演!其屢禁不止的背後既折射出馬戲團自身缺乏動物保護意識,也反映了制度管理方面的不足,為了徹底杜絕違背天性的動物表演,創新和「他律」缺一不可。無數建立在快樂之上的動物表演,背後都有資本思維的驅動。如今,馬戲團的動物表演有巨大的利潤空間,其正是利用了人們的獵奇和享樂觀看心理賺得盆滿缽滿。
  • 【關注】終於等到你—中山戰士凱旋歸來(戰疫先鋒大結局)
    【關注】終於等到你—中山戰士凱旋歸來(戰疫先鋒大結局) 2020-10-16 13: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揭秘:你不知道的港珠澳大橋東西人工島
    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了該方案設計單位中交四航院,揭開人工島島上建築的「神秘面紗」。東人工島向東,毗鄰香港大嶼山及香港國際機場,在大嶼山蔥蔥山景的襯託下,可近距離觀賞或沖天或滑翔的航班景象;向南,是浩瀚無邊的大海,該區域是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能偶見白海豚的嬉戲、浮沉景象;向西,距離6公裡左右為其「孿生兄弟」——西人工島,相視守護。而在兩島之間,來往穿梭的航海巨輪、雲蒸霞蔚的海浪拍岸景象,配以北邊的珠海高樓林立的城市風景,將組成一幅浩瀚的海上圖景。
  • 搜狐視頻下載_搜狐視頻下載安裝【官方客戶端】-太平洋下載中心
    搜狐視頻下載界面時尚,觀看視頻的速度一流,絕對讓愛看視頻的你愛不釋手!搜狐視頻下載安裝後還支持離線緩存,沒網也能看大片。搜狐視頻是一家以正版高清長視頻為顯著綜合優勢的視頻網站,是國內網站中提供100%正版在線觀看高清視頻、高畫質電視劇、高清記錄片的視頻平臺。
  • 海洋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碰撞(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但錢穆不同意這種觀點,具體可參考其名著《國史大綱》,此處先存而不論),歷史中留存的也多是爾虞我詐、陰謀詭計的陰暗內鬥文化,陰陽、厚黑也成為所謂國學的色彩之一,創造性、創新性、陽光性、外向性等要素均缺失,這成為中國朝代社會的整體風格。
  • 一個長翅膀的老人:扭曲異化的人性與呻吟求助的傳統文化
    在這個「長翅膀的老人」的離奇經歷和不幸遭遇中,可以感受到作家對拉美社會荒謬的現實、異化的人性以及傳統文化遭受壓迫而幾近消亡的隱憂。01一個長翅膀的老人連續下了三天大雨,貝拉約夫婦在房間裡打死許多螃蟹,為了避免死蟹帶來的瘟疫,貝拉約不得不將這些死蟹扔到海裡去。
  • 央視科教頻道改版:推出《百科探秘》《重訪》
    採訪馮存禮(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副主任):「這是個偉大的時刻,我站在這裡接受這個獎項,這些天來,我們在這裡學到了很多東西,正如我在演講裡所說,科學是無界限的,科學屬於整個人類。」  四年來,央視科教頻道一直以「教育品格、科學品質和文化品味」作為整個頻道的品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