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伴隨著開學,我這學期的行動軌跡又是一如既往地往返於家和行知樓之間,但假期中突如其來的疫情使以往習以為常的線下教學無法施行。」文新學院的徐立昕老師如此說道,「我也和所有教學一線的老師一樣,面臨著網絡授課的各種挑戰。」
這學期徐老師上了三門課程,分別是大學語文(17級和19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中國古代文學3(18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唐詩宋詞專題(1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選修)。
三尺講臺「雲」中約——師生同赴之
雖然最近一兩年,徐老師所在的教研室在進行線上和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改革,對於用超星平臺建課也都有一定的操作經驗,但像現在這樣完全進行網絡教學還是第一次。
所以,為了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往往需要在課前做很多準備工作。花費的時間是相當長的。所以,從網絡開課到現在,夜裡,檯燈下人影微動伴隨著鍵盤的敲擊聲,凌晨三四點睡覺,這對於徐老師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因為徐老師家裡有小孩,在上課的時間內,小孩會出於好奇突然闖進來詢問。就算將門關上,他也會執拗地敲門。如果此時是直播時間,肯定會影響課堂,「所以對我而言,用提前錄課的方式比較適合。」錄播就可以保證學生不受幹擾,有更好的聽課效果,而課堂互動畢竟所佔的時間不多,倒可以不受此類幹擾,從而總體上保證了學生的聽課效果。
「叮——」上課鈴,換成了手機的提示音。三尺講臺,也換成了電子屏幕。同學老師,雖是相隔萬裡,但此時此刻,我們相約雲端。
1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譚明珠說:「一開始上《唐詩宋詞》這門課時,很不適應,就對著一個電腦屏幕。有時很難聽進去,再加上有時課程難度較大,很難立馬將當時的想法進行反饋。但徐老師每次講到重難點的時候,都會停下來反覆強調,並通過發布一些問題來檢驗我們是否理解。而且遇到不會的問題,也可以直接發消息詢問,徐老師都會很快給予答覆。」她記得有一次聽了情韻義、象徵義、深層義的課後,自己依舊不太能分辨。仔細看了例子,但總覺得這三者皆有交叉,她於是便去問了徐老師,而徐老師很快就回復了她。「漸漸地,我也就習慣了這種教學的方式。」
18級國際教育專業王熠說:「為了保持更高的專注度,我會一邊聽課一邊做筆記。這樣也不會一直盯著屏幕,效果相對來說也更好一些。當然,徐老師的課基本上都有討論,這也是阻斷開小差的方式。」
還有的同學說,當他們在對於課堂上歷史人物的介紹不是十分了解時,比如韓信的歷史介紹,他們也會通過查知乎、百度等渠道把視頻講義裡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弄明白。因為視頻時間的局限性,還有同學們的專注度等因素,導致線上課堂不像線下課堂那樣講解得更多更全面。現在,老師只是授之以漁,學生卻是要實實在在地去捕魚。傳統知識灌輸,也在「雲」中逐步變為學生自主知識地挖掘。
雖然網絡教學於老師於同學,都是開天闢地頭一回,但是只要彼此努力適應,共同想辦法克服,這也沒什麼的。
雲中課裡自不同——且學且「知」曉
「我教授三門課程,主要選擇超星和QQ兩個平臺。」徐老師說道。在剛剛得知要上網課時,徐老師也不知怎樣才是好的教學模式。同學們在學習知識,徐老師也在網課中學習知識,只不過是學習授課方法與技巧性知識。
因為短時間內同時建設幾門課不太現實,且對於大學語文而言,其課程網上資源也較為豐富,所以徐老師就選擇利用超星平臺已有的教學資源上課。雖然用別人的課總是不如自己上課得心應手,但節省下的時間可以考慮如何在線指導、測評學生的學習情況。
徐老師在超星教學平臺上,於上課的時間內發兩到三次跟本堂課所講內容有關的問卷,輔助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適當的鞏固和拓展。有時,也會發兩個簡答的問題,每個問題由系統隨機抽選兩位同學回答,學生可以在課下經過充分思考後,把答案在QQ或者超星學習通上發給她。
「我們感受到了古代文學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似與古人咫尺般的距離。」這是採訪中同學們的反饋,他們說徐老師在講作品的時候,經常會讓他們發表對作品某些地方的看法,比如白居易寫《長恨歌》的目的是什麼?再比如「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到底是寫實還是誇張?老師提出這些問題都是希望他們能夠多品味、多思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詩人當時的寫作心情和寫作意圖。「詩無達詁,詩歌的解讀可以不必太拘泥,適當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徐老師說。
但對於唐詩宋詞專題和古代文學3(唐宋段),這兩門課的內容完全不相同,需要各自獨立的備課。所以,徐老師選擇採用在超星平臺自己建課的方式。但具體操作卻並不完全依託超星,而是先備課,錄好上課視頻。什麼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錄課的聲音效果不佳,變更換話筒和相關錄音軟體。錄好的課需要渲染和剪輯,那便剪。為了課件的美觀,能給學生帶來好的聽課感受以此吸引學生的興趣,徐老師便找到了很多適合古代文學上課風格的PPT模板,甚至可以保證每次上課的課件模板都不重樣。
而在上課時,徐老師會用QQ群課堂的形式,將視頻放給學生,在放的過程中會根據內容適時暫停,和同學們就某一問題進行互動,學生既可以發文字在直播間裡,也可以連麥回答。師生間通過這樣的互動,可以進行雙向的啟發,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課堂氣氛也相對活躍。
下課後,徐老師也會將視頻上傳到超星平臺,供學生靈活自主的複習,同時也在平臺上發布作業、討論等。
在唐詩宋詞專題課上,有一次徐老師剛好講到「唐宋詩的本事」。徐老師給了很多詩讓同學們在不了解本事的前提下,來猜測這首詩說了什麼。一首韓愈的《鎮州初歸》:「別來楊柳街頭樹,擺弄春風只欲飛。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待郎歸。」亦或是杜牧的《嘆花》:「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有同學猜測是他自己喜歡的女子沒有等他,已經結婚了。也有同學猜測,這是詩人自己內心的悵惘……也許同學們猜測的和本事不一樣,但大家從中收穫了很多,比如思維的發散,亦或者是沉醉在詩歌裡的樂趣。
學生在學習中,收穫了知識和樂趣;老師在學習中,收穫了技巧和能力,怎得一個「好」字能道盡?
人文學科「理」教學——添抹感性來
徐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文學科更應該在理性的教學中有感性的關懷和溫度,教師也必須和學生彼此信任,真心喜愛接納彼此,才會推動教學活動順利高效的進行。」
所以對於理性與感性,這是課程不可或缺的兩部分。
針對課程的內容,例如講到某個作家的作品或者是某個文學史上的問題時,徐老師會要求同學們要從理性出發,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要學會客觀分析,不盲從現有的解釋,不迷信權威說法。但是,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又是非常需要感性體悟,以心會心的。從思想內容來看,如何體會詩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如何從作品中感受詩人的芬芳悱惻之懷?這需要老師有感性的一面,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尋找合適的事例來啟發學生如何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情懷,加強對作品藝術特色的理解。
針對老師對學生的要求,老師對學生要從理性的角度,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角度,合理設置教學和考查內容。對於必須掌握的內容嚴格要求的同時,老師也要從感性角度理解學生的處境和心態,不給他們增加太大的壓力。比如這次疫情期間,學生們都困在家裡,天天上網課,作業比較多,用眼過度。所以徐老師已經儘量減少作業次數,爭取課程視頻知識點的完整,課件內容更為詳細,便於學生複習。學生只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課下看視頻查缺補漏,有問題單獨詢問,而不是讓他們做太多作業。
再者從作業考查角度來看,像古代文學的背誦,以往線下教學是要求學生都到面前來背,或是全背,或是抽背,但現在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徐老師這次採用的方式是讓學生發背誦視頻給她。其他班採用的是閉眼背誦發視頻,徐老師徵求了學生意見,他們也都同意了。但一兩個學生發了閉眼背誦視頻給她以後,她就跟學生說:「我不要求你們一定要閉眼背誦,就發睜著眼睛背誦的視頻給我就可以了,我相信你們。」這是出於徐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和信任,也出於對他們自由的尊重。
19級網新專業的張紹歡說:「有次老師布置了作業,當時大家都回復收到了,但當任務結束的時候還是有十幾個人沒有完成。同學們都主動找老師承認錯誤,老師並沒有指責我們,而是溫柔地與我們交流打趣,重新布置了作業,大家也都在10分鐘之內都把新布置的作業完成了。」
知識是理性的,學習思考的過程卻可以感性地體會。人才培養需要理性地應對,可是老師的信任與體諒卻是感性的體現。
「我相信,教師對教學的全心投入和對學生的真心關懷,即使隔著屏幕,學生也會感覺到的。」徐老師在採訪最後如此說到。
而現實也的確如此,同學們感受到了在那冰冷的屏幕下,有一位溫柔的老師在講述著中國悠悠千年的故事。
「徐老師的課內容豐厚,生動有趣,極具美感。特別是ppt風格也跟課程內容相當吻合,看起來賞心悅目。」
「詩詞本身就具有很美的韻味,而徐老師的聲音很溫柔,讀起來也是一種很舒緩悠長的感覺,很容易讓我們走進這堂課或者某些詩詞的情境之中。」
來源:樂山師範學院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