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的解讀。
今天這一講,我們要講的是認知心理學家安道爾託爾文(Endel Tulving)對「記憶力」的研究。
首先,說一個小插曲:今天的主人公託爾文之所以會研究「記憶力」,竟然是因為他缺乏科研經費和科研設備,這迫使他只能放棄自己原來的研究,轉而研究了「記憶力」。
而且,由於沒有資金和設備,託爾文只能用筆和紙,作為實驗工具。
儘管如此,託爾文還是逆襲了。
一、「分組回憶法」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託爾文的「分組回憶法」。
「分組回憶法」的緣起是託爾文對一個班的學生做的一個記憶實驗,實驗的步驟是這樣的:
1.給一個班的學生念20個日常單詞;
2.讓學生儘可能地回憶、默寫出這些單詞,次序不限;
3.對於沒有回憶出來的單詞,根據這些單詞的屬性,給學生線索,比如「有沒有一個關於動物的單詞?」
4.聽了這個線索後,學生通常就能回憶出這個單詞了。
之後,託爾文又做了一系列類似的實驗,並得到了以下3個結論:
1.人們在記憶時,總是會將不同的信息,按照它們的意義進行分組;
2.分組分得越好,回憶起這些信息的效果也越好;
3.回憶的時候,給的線索和分組的線索越貼切,回憶得就越快。
二、「分組回憶法」的例子
這樣說有點抽象,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再來過一遍這個「分組回憶法」:
比如,要記憶下面這16個單詞:
汽車、蛋撻、鏟子、貓、蘋果、老鼠、船、梯子、扳手、飛機、漢堡、鳥、蛋糕、蝙蝠、自行車、螺絲刀。
這些單詞混在一起,很難記憶。但是,如果能根據它們的屬性,對它們進行比較清晰的分組,那麼記憶的難度就會低很多:
動物:貓、鳥、老鼠、蝙蝠;
食物:蛋撻、蛋糕、蘋果、漢堡;
交通工具:汽車、飛機、自行車、船;
工具:梯子、扳手、鏟子、螺絲刀。
像上面這樣,按照動物、食物、交通工具、工具分組,就很清晰,也很好記。
因為通過分組,我們的記憶壓力,從回憶全部16個單詞,變成了回憶每組中的4個單詞,範圍就小了很多。
並且每組中的這4個單詞,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而這個共同的屬性(比如動物),又為回憶提供了線索,可以幫助更容易地回憶出某個單詞。
三、「分組」是關鍵
所以,「分組」是關鍵。
試想一下,對於上面16個單詞,如果我們沒有按照動物、食物、交通工具、工具進行分組,而是用顏色,比如黑色、黃色、銀色、白色等,或者用觸感,比如軟的、硬的、熱的、冰的等,進行分組,可能就會很混亂了。
所以,對於分組,有兩方面需要注意和加強:
一方面,要全方位地審視這些信息,找到這些信息之間最大的差異、最大的共同點,有助於清晰地分組;
另一方面,每組的共同屬性要和信息有很強的關聯性,這樣才能以共同屬性為線索,回憶起這個信息。
四、總結
今天,我們重點講了認知心理學家託爾文的「分組回憶法」。
簡單來說,「分組回憶法」就類似於索引,類似於圖書館的圖書歸類。
也就是說,我們在記憶信息時,可以先把信息進行分組歸類,把信息存放到大腦中的某一個「書架」中。
這樣,需要回憶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可以去這個「書架」裡找了,就大大縮小了搜索的範圍,提高了回憶的效率。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分組回憶法」的原理是很簡單的,但最難的是怎麼分組,分組的依據是什麼,應該怎麼樣分組,才能更快地幫助回憶。
所以,我們必須要訓練自己的辨別力、概括力。
我們可以經常對某一個事物進行拆解和分析,探究它的屬性和本質,慢慢地,你就會擁有一雙透視的眼睛,幫助你快速有效地分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