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增強先進光源光束性能—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同步加速器光源是一種強大的設備,使科學家能夠在材料科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和環境科學等領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探索樣品。近日,研究人員表示已經找到了升級這些機器的方法,以產生更強、更集中、更一致的光束,從而能夠在更大範圍的樣本類型中進行更複雜、更詳細的新研究。但是一些光束特性仍然表現出性能的波動,這給某些實驗帶來了挑戰。

 

許多同步加速器設備為數十個同步實驗提供不同類型的光。對這些單獨光束線進行小調整增強光束性能,可以反饋到整個設施的整體光束性能。現在,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成功地演示了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改善光束的穩定性。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物理評論快報》。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來自先進光源(ALS)的電子束數據輸入到機器學習網絡。網絡能識別這些數據的模式,並確定不同的設備參數如何影響電子束的寬度。機器學習算法還建議調整磁鐵以優化電子束。由於電子束的大小反映了磁體產生的光束,該算法還優化了ALS用於研究材料特性的光束。

 

ALS主任Steve Kevan說:「這是ALS及其升級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幾年來,我們在x光顯微鏡的圖像中發現了一些偽影。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基於機器學習的前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研究人員表示,ALS的成功演示表明,該技術也可以普遍應用於其他光源。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3.194801 

 

 

相關焦點

  • 機器學習增強先進光源光束性能
    同步加速器光源是一種強大的設備,使科學家能夠在材料科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和環境科學等領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探索樣品
  • 增強光束性能!機器學習,人工智慧也被成功應用到同步輻射光源上
    解決一個數十年的問題但是一些光束特性仍然表現出性能的波動,這對某些實驗提出了挑戰。其中許多同步加速器設備為數十個同時進行的實驗提供不同類型的光。並且在這些單獨的光束線上增強光束屬性的小調整可以反饋到整個設施整體光束性能中。同步加速器的設計者和操作員幾十年來一直在與各種方法搏鬥,以補償這些波動中最頑固的部分。
  • 專家聚焦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發展—新聞—科學網
    12月13日,首次「大連先進光源生物分子—質譜實驗站用戶專題研討會」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
  •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基建攻克首個難關—新聞—科學網
    4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工程第一階段的防微振基礎換填混凝土澆築工作已全部完成,標誌著HEPS項目的基建建設已經攻克第一個難關
  • 科學網—「合肥先進光源」設計方案獲國際專家組肯定
    新華社電 同步輻射光源被稱作「前沿科研的眼睛」,「合肥先進光源」是我國籌劃建設的國際最先進低能區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
  • 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條光束線站今晨出光
    2016年11月20日,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開工,屬於國家「十二五」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資,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16條性能先進的光束線站、實驗輔助系統、光源性能拓展、建安工程及配套公用設施,建設周期6年。預計2020年前使上海光源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光源夢」—新聞—科學網
    「那時國家經濟困難,工業基礎薄弱,很多設備儀器只能硬著頭皮自己幹。」盛六四坦言。在光束線和實驗站建設、改造中,盛六四和其他建設者一樣,自己設計,還得常去加工廠共同討論工藝,自己安裝、調試,有時候甚至親自製作一些特殊零部件,並一直將實驗線、站調試好交付國內外用戶使用。「剛開始,沒有計算機,我們就自己畫圖,業內叫『爬圖板』。」
  • 上海光源工程建設:2021年將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
    上海光源工程建設:2021年將擁有近40條光束線站 原標題:   國際科技前沿的競爭,早已告別紙筆時代,誰擁有更先進的大科學裝置,誰就有更多可能探知未知世界。同步輻射光的應用,使全世界科學家收穫了一項又一項最新科技成果。
  • 合肥光源:中國人自己的先進光源
    我國以真空紫外和軟X射線為主的專用同步輻射光源就坐落於此,熟悉這裡的科研人員都親切地稱它為「合肥光源」。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於1983年經國家計委批准立項,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籌備並建設。作為中國第一臺專用同步輻射裝置,早在1989年4月,合肥光源就發出了第一束「神奇之光」。
  • 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研討會召開
    6月28日至3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在江蘇常熟召開了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研討會,邀請國內相關專家研討同步輻射發展趨勢及用戶需求,對上海光源二期光束線站總體規劃、線站科學目標及主要技術指標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 世界最亮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通過驗收—新聞—科學網
    作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的預研項目,HEPS-TF旨在解決HEPS的設計難題,完成相關加速器和光束線站的關鍵技術研發,以及HEPS的加速器物理設計和工程方案。 據了解,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作為該項目法人單位,聯合共建單位北京科技大學,於2016年4月啟動項目,經過兩年半的攻關,最終於2018年9月完成項目。
  • 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新聞—科學網
    江凌說:「我們利用大連相干光源,揭示了有限溫度條件下水分子五聚體已開始呈現體相水的結構特徵,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 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測定了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的紅外光譜,首次發現五個水分子團簇在3500至3600cm-1區間出現顯著的OH伸縮振動,具有三維立體水團簇結構的特徵峰。
  • 上海光源二期首條光束線站出光
    《解放日報》報導 11月2日凌晨4時,上海光源二期首條光束線站順利出光。幾天前,在李政道研究所第一次國際諮詢委員會上,日本理論物理學家Yana Gida確認出任該所教授。半個月前,華虹集團六廠的首批12英寸矽片進入工藝機臺,開始28納米晶片產品的製造流程。
  • 德國工業4.0:弗勞恩霍夫研究所 | 先進光源的研發之路
    挑戰意味著巨大機遇,這就是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推出CAPS先進光源項目的原因,並聯合其13家研究所開發新一代千瓦量級USP雷射光源。CAPS先進光源項目的最關鍵問題是如何達到10 kW平均功率,為此採取同時採用兩種技術:二極體泵浦板條放大器和相干合成光纖放大器。兩種技術分別由亞琛和耶拿團隊負責。下面分別介紹這兩种放大器的具體實施。板條雷射器系統基於杜可明博士等人1996年申請的Innoslab專利技術。
  • 33位專家齊聚東莞支招南方先進光源建設
    為推動南方先進光源的前期準備工作,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於今年年中成立了南方先進光源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是聘請由國內代表性的用戶與從事同步輻射相關研究的專家和代表性的用戶組成。,按領域組織專家小組,全面系統調研南方先進光源的用戶需求。
  • 未來南方先進光源如何建?三十餘位行業專家獻計獻策
    為推動南方先進光源的前期準備工作,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於今年成立了南方先進光源指導委員會,委員由國內代表性的用戶與從事同步輻射相關研究的專家組成
  • 智能車燈新進展:機器學習識別周圍環境 兩年內可量產
    智能車燈新進展:機器學習識別周圍環境 兩年內可量產 文章來源自:極客公園
  • 在遼寧大連建設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遼寧省是我國的傳統
  • 美國國家同步輻射光源二期工程正式運行—新聞—科學網
    能源部秘書長Ernest Moniz主持了實驗室新的國家同步輻射光源II(NSLS-II)正式運行儀式。此項工程耗資9.12億美元,將成為美國並在一定能量範圍內成為全球最亮的同步輻射光源。 「在NSLS-II開展的研究將探尋新型物質的基本結構,幫助推動低成本低碳能源技術的發展,促進環境科學領域的進步,並刺激醫學突破的產生。」Moniz表示。
  • 上海光源二期首條光束線站11月2日調試成功
    11月2日凌晨4點,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首條光束線站成功完成首輪調試。這意味著上海光源二期工程正式進入了調試通光階段。硬X射線通用譜學線站(BL11B)是一條基於彎鐵光源、以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為主要研究方法的通用線站,是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首條建設完成光束線站,該線站從前端區,到水冷單色器、單色光狹縫、鏡箱及壓彎機構等,全部由上海光源設計、國內自主加工完成。BL11B的首輪調試成功,是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開工建設以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標誌著上海光源工程正式進入了調試出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