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了解形變的概念,了解彈力是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
2.能夠正確判斷彈力的有無和彈力的方向,正確畫出物體受到的彈力。
3.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彈力是在物體發生形變後產生的,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計算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彈力的有無和彈力方向的判斷是教學中學生較難掌握的知識,在教學中應加以注意。
三、教具
1.演示形變用的橡皮泥、棉線、泡沫塑料、木板、彈簧、木塊、雷射器、平面鏡等。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帶長度刻度的木板,彈簧、鉤碼等。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前邊我們研究了重力的特點,這一節課我們一起研究力學中的第二種力——彈力。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彈力
先來看幾個小實驗。用手捏橡皮泥、用力拉壓彈簧、用力壓木板,它們的形狀都發生了變化。
(1)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形變的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外力。
一塊橡皮泥用手可以捏成各種形狀,捏後它將保持這種形狀。棉線彎曲後的形狀也不再復原。把一塊木板壓彎後,放手木板又恢復原形。把彈簧拉長後也能恢復原形。
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彈簧、木板、泡沫塑料等發生的形變屬於這一種。
不能夠恢復的形變,叫做塑性形變。棉線,橡皮泥等發生的形變屬於這一種。以後重點研究彈性形變,不加說明就指這種彈性形變。
實驗:用鐵絲彎成一根彈簧,跟用鋼絲彎成的彈簧對比。在下面掛較少的鉤碼時,去掉鉤碼,兩彈簧都能恢復原長。當下面掛的鉤碼較多時,鐵絲製作的彈簧不能恢復原長,而鋼絲彎成的彈簧可以恢復原長。可以看出,彈性形變是在一定範圍內成立的。
讓學生舉幾個彈性形變的例子。
以上討論的都是明顯的彈性形變,其實有時的彈性形變是用眼看不出但又確實存在的。
實驗:桌面上放雷射器、兩個平面鏡,雷射通過兩個平面鏡反射後照到牆上。當用手壓桌子時,牆上的光點發生移動,這說明桌面發生了形變。
棉線在拉長時也發生了形變,而這種形變也是不易觀察到的。
物體受力後發生形變,形變後的物體對跟它接觸的物體又有什麼作用呢?
實驗:木塊壓在泡沫塑料上,泡沫塑料形變後對木塊產生向上的支持力。
彈簧拉木塊時,彈簧伸長後產生對木塊的彈力。
(2)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責任編輯: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