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Adv. Funct. Mater.:全瘤放療增敏同時抑制MDSC募集的新策略

2021-01-21 X-MOL資訊

抑制性腫瘤微環境(STM)是癌細胞用以逃避免疫監視以及對抗免疫治療的關鍵,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支撐STM的核心細胞系——髓性來源抑制細胞(MDSCs)也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MDSCs起源於骨髓祖細胞和未成熟髓細胞,其正常分化路徑的終點為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或粒細胞,腫瘤微環境可觸發其不完全分化,最終形成MDSCs。同時,MDSCs的存在幫助腫瘤誘導調節性T細胞的產生,進一步增強其免疫抑制性,共同削弱以細胞毒性T細胞為代表的抗癌免疫反應。遺憾的是,臨床常規治療手段如放射線治療及諸多化療方案,都存在治療後上調包括COX-2、IL-6、G-CSF、VEGF等細胞因子的可能,顯著提升脾臟或血行性MDSCs向腫瘤組織的募集,最終誘發免疫耐受以及腫瘤復發。完成對於腫瘤組織的殺傷同時避免MDSCs的募集是提升抗癌治療效果的關鍵。南京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者通過分析發現,傳統放射線治療後加劇局部組織乏氧,通過HIF相關信號軸觸發MDSCs的募集,因此理想治療手段的核心要素是要有效避免高劑量射線的輻照,同時保證治療效果。由此判斷,增敏的放射治療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為了增強癌細胞,尤其是深層乏氧組織癌細胞對於放射線的敏感性,引入活性氧組分或利用金屬原子的韌致輻射誘導自由基產生是兩大主流策略,他們的科學設想是能否通過單一納米藥物同時觸發兩種增敏模式,最大限度增強射線對於癌組織殺傷,同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該治療策略既要觸發自由基產生,同時又不能以組織內氧氣為原料,否則將會導致乏氧情況惡化。受啟發於細胞膜基仿生遞送系統,結合之前NIR激活型Type-I光敏劑的研究基礎(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1132-1146),他們認為光敏劑Bi2WO (BW)是一種理想的兼具非氧依賴型活性氧產生以及重金屬增敏放療效果的藥物,並且進一步提出設想通過血小板來源細胞膜(PM)包裹的方式,解決BW瘤內滲透性差的問題,實現對於全瘤組織的增敏。以此為目標,研究者測試了PM-BW聯合放療的抗癌效果以及治療後預防MDSCs募集的能力。

結果顯示相較於光動力/放療治療方案,研究者提出的治療策略體現了如下的一些特點及優勢:(1) NIR光觸發治療,同步刺激活性氧自由基產生及溫合熱療,控制殺傷範圍僅限於腫瘤組織;(2) ROS從內部破壞PM完整性,將輸運至深層腫瘤的BW釋放後,藉由間質壓力輔助,進一步擴散覆蓋全腫瘤組織;(3) BW穩定性極佳,單次注射後可被反覆激發並協同增敏放療;(4) 治療後腫瘤組織乏氧狀況得到長效緩解,避免了MDSCs的募集,協同放大免疫性死亡所觸發的獲得性抗癌免疫反應。(5) 促進普通T細胞活化增值為效應T細胞(CTLs),同時有助於它們對腫瘤的浸潤,有效殺傷原發瘤,同時控制遠端轉移瘤的發展。

相關論文近期發表於Wiley旗下材料科學專業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胡勇教授,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蔣錫群教授及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霍達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2014級直博生張超為本文的第一作者。該項目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也得到了南京大學所提供的大力支持。Bypassing the immunosuppression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by reversing tumor hypoxia using platelet-inspired platformChao Zhang, Donglin Xia, Jiahao Liu, Da Huo, Xiqun Jiang, Yong HuAdv. Funct. Mater., 2020, 30, 2000189, DOI: 10.1002/adfm.202000189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胡勇課題組全瘤放療增敏同時抑制MDSC募集的新策略
    為了增強癌細胞,尤其是深層乏氧組織癌細胞對於放射線的敏感性,引入活性氧組分或利用金屬原子的韌致輻射誘導自由基產生是兩大主流策略,我們的科學設想是能否通過單一納米藥物同時觸發兩種增敏模式,最大限度增強射線對於癌組織殺傷,同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該治療策略既要觸發自由基產生,同時又不能以組織內氧氣為原料,否則將會導致乏氧情況惡化。
  • 超聲聯合微泡增敏腫瘤化療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進展
    其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等。許多腫瘤早期診斷率低,發現時已處於晚期,甚至已發生轉移,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由於手術及放療均為局部治療,對於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或遠處轉移作用較小。化療為一種全身性治療手段,通過血液循環使藥物遍布全身大多數組織和器官,可用作某些中晚期腫瘤局部治療前的輔助手段,還可在術後預防局部微小復發及轉移,甚至根治某些腫瘤。
  • Biomaterials:ROS誘導的放療增敏與納米光療聯合治療根治原位乳腺癌並抑制轉移
    隨著腫瘤部位內局部和可控的反應,活性氧(ROS)觸發的SAHA釋放和光熱治療誘導的血管通透性增強顯著增敏了RT治療,並進一步結合光動力/光熱療法(PDT / PTT)促進了治療效果。該療法遠比單獨使用非增敏的X射線放射療法和PT / PD聯合療法的療效高。通過用SAHA增敏RT治療以及誘導腫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腫瘤缺氧緩解的光熱效應,增強了RT療效。
  • 癌症免疫療法新技術——溶瘤假病毒
    文丨白露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首次成功應用於黑色素瘤患者以來,抗癌免疫療法已經變得多樣化,並聯合放療、化療成為多種惡性腫瘤適應症的治療標準。目前批准的免疫療法包括針對免疫檢查點和腫瘤相關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免疫刺激細胞因子、CAR-T細胞、基於樹突狀細胞的癌症疫苗,以及局部應用的溶瘤病毒療法。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高能物理所Biomaterials:負載D-精氨酸的納米MOF用於對骨肉瘤進行放療增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曉光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俊副研究員和胡毅研究員開發了一種負載D 精氨酸的金屬有機骨架(MOF)納米顆粒,以用於對骨肉瘤進行放療增敏。 (2)結果表明,該負載D-精氨酸的納米顆粒能夠增強放療對小鼠腫瘤的治療效果,並有效防止其肺部轉移。此外,研究也證明了該納米顆粒或單獨的輻射對細胞和小鼠的毒性則相對較低。
  • 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
    原標題: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記者孫國根)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昊教授、餘建忠主治醫師臨床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
  • 免疫治療時代NSCLC放療的機遇與挑戰|放療|患者|Oncol|-健康界
    近年來,免疫治療從根本上改變了癌症患者的臨床治療策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可逆轉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效應,達到抗腫瘤的作用。儘管PD-1、PD-L1和CTLA-4抗體已改善了NSCLC患者的治療模式,但單獨使用ICIs的應答率僅為19%-47%,因此,為了增強患者抗腫瘤的免疫能力,開始了ICI和放療聯合的探索。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在血液系統腫瘤臨床獲益的同時,領域內關於HDAC抑制劑針對實體瘤的治療嘗試從未停止,先後開展數百項臨床試驗。然而研究結果令人失望,HDAC抑制劑治療實體腫瘤效果不佳,且因機制不明,尚無合理的用藥策略。迄今,HDAC抑制劑對實體瘤患者的獲益尚無定論,極大限制其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成為領域內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 Nat Nanotechnol:納米疫苗+消除MDSC增強黑色素瘤對免疫檢查點抑制...
    Florindo教授課題組合作,發現將癌症納米疫苗和免疫抑制性微環境抑制劑聯合使用,可以增強抗-PD-1抗體(αPD-1)和anti-OX40抗體(αOX40)治療黑色素瘤的療效,其中抗-PD-1抗體可以阻斷免疫檢查點PD-1的免疫抑制作用,抗OX40可以促進效應T細胞的刺激、擴張和生存。
  • 【材料】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課題組Adv. Mater.綜述:生物礦化,從材料方法到生物策略
    該綜述強調了生物礦化研究的新趨勢是借鑑自然策略,通過無機材料實現對生物有機體的調控,突出了利用材料體系實現生物功能化改造,並全面介紹了該課題組利用放手礦化策略實現熱穩定性新型疫苗、藻類光合產氫以及為腫瘤治療提供的新途徑。作者首先介紹了傳統生物礦化研究中對結晶機制研究的最新進展。
  • 得了腦膠質瘤該怎麼治?
    腦膠質瘤高增殖和侵襲行為是當今的治療難點,以至有人比喻它能有效地「逃避」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方案,導致病人最終的不可治和死亡。目前腦膠質瘤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手術治療  目前,手術治療是腦膠質瘤相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由於腫瘤生長於腦部這種重要部位,即使能進行手術治療也並不保證能完全切除腫瘤。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提出治療膠質瘤的新策略
    通過體外和體內研究發現,對穀胱甘肽合成代謝途徑進行藥物幹預,可使IDH1突變的癌細胞凋亡,並提出了治療IDH1突變型膠質瘤的新策略。研究發現,IDH1突變後,會催化2-KG大量轉化為腫瘤代謝物2-HG,同時消耗還原型NADPH。NADPH在生物體內有消除活性氧簇(ROS)的作用,IDH1突變削弱了其消除ROS的能力。
  • 研究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課題組和丁健院士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抑制劑對乳腺癌治療不敏感的機制。 HDAC抑制劑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但其治療實體腫瘤效果不佳,且因機制不明,尚無合理的用藥策略,極大限制其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成為領域內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該研究以乳腺癌/三陰乳腺癌為切入點,首次揭示細胞因子受體家族成員白血病抑制因子受體(LIFR)的反饋激活,是介導HDAC抑制劑治療實體瘤不敏感的重要原因。
  • 南京林業大學Adv Mater:提出稀土發光材料構築新策略
    近年來,稀土發光材料因具有窄帶發射峰因此,深入研究稀土發光機理以及對光譜精確調控,對於推進稀土發光材料在信息存儲及螢光防偽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針對以上問題,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楊小飛教授團隊提出一種構建雙模式螢光體系的設計策略
  • 南科大《Adv Mater》首次提出全新的抑制鋰枝晶的方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鄧永紅團隊針對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電池中面臨的鋰枝晶關鍵問題,在新型鋰金屬負極集流體開發和鋰負極人工SEI膜研究的應對策略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研究成果在材料類國際著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 Materials)發表。
  • 國際頂級期刊Adv. Funct. Mater.同期報導我校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
    9月7日,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同期在線發表我校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陳衝教授、譚付瑞副教授兩個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作為近幾年光伏行業的明星器件廣受關注。陳衝教授課題組採用首次合成的新型電子傳輸材料CSCO取代常用的SnO2,顯著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性能和穩定性。
  • Adv. Funct. Mater.:細胞功能的微射流技術
    在實驗室環境中,我們普遍使用微射流系統來模仿細胞過程;但是直至今日,這種最普遍採用的材料仍然無法完全複製細胞的小環境。洛桑理工學院Matthias Lutolf教授團隊的新作品旨在改變這種狀況:小組研發出了水凝膠表面,它既可以固定被研究的蛋白質梯度,還可以模擬細胞環境。
  • 腦膠質瘤復發後是否需要再次放療?如何評判膠質瘤放、化療的效果?
    腦膠質瘤復發後是否需要再次放療? 答:膠質瘤復發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放療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膠質瘤術後經常被採用,但是對於復髮膠質瘤,因為多數膠質瘤在第一次手術後已經採用過放療,如果復發距離放療時間較短,再次放療往往可能造成嚴重放射性損傷,引起明顯的神經功能缺失。因此對於照射野內復發的膠質瘤患者,如果前期採用過放療,距離復發時間又不是太長,可首先考慮化療,暫不行放療。
  • 嘌呤代謝調控DNA修復與放療抵抗的關係
    放射治療是GBM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而放療抵抗是導致腫瘤復發及進展的首要原因。克服放療抵抗是提高GBM療效、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關鍵手段。有研究者認為某些基因分子表型的改變與腫瘤放療抵抗相關,且靶向該分子表型可能逆轉放療抵抗【2】。然而,GBM基因組的高度異質性可能很大程度制約了其對靶向藥物的療效 【3】。因此,尋找不依賴於基因表型、且能逆轉放療抵抗的新策略尤為重要。
  • 放療新技術突飛猛進,早、中、晚期肺癌放療應用地位何在?| 全球...
    新時代:放療技術極速發展,高端設備層出不窮▌ 放療技術從二維,發展到四維歷經百餘年發展,放療設備已經從功能單一的深部治療機發展到主流的直線加速器以及質子、重離子加速器等高精尖設備,放療技術也從傳統二維演進到現代的三維、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