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新技術突飛猛進,早、中、晚期肺癌放療應用地位何在?| 全球...

2020-12-05 39健康網

放療是最常用的三大治療癌症的方法之一,被廣泛應用在多種癌症的治療。隨著科技的發展,放療設備和技術不斷完善,治療效果越來越好,受到眾多患者的青睞。在肺癌領域,放療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時值全球肺癌關注月,醫學界腫瘤頻道有幸邀請到上海市胸科醫院放療科副主任蔡旭偉教授,為大家分享肺癌放療領域的最新診療進展以及放療+免疫治療在肺癌診療的臨床應用。

新時代:放療技術極速發展,高端設備層出不窮

▌ 放療技術從二維,發展到四維

歷經百餘年發展,放療設備已經從功能單一的深部治療機發展到主流的直線加速器以及質子、重離子加速器等高精尖設備,放療技術也從傳統二維演進到現代的三維、四維。蔡旭偉教授介紹,現代放療技術如調強放療和立體定向放療等技術的基石是三維適形放療,其設備方面主要為加速器改為多葉光柵,寬度逐漸變窄,適形性更好。

從本世紀初,立體定向放療大範圍應用於腫瘤臨床治療。蔡旭偉教授表示,對於早期肺癌患者,立體定向放療的疾病控制效果不亞於手術,而對於晚期骨轉移的患者,立體定向放療也是目前主要治療手段。

▌ 放療兩大新技術,將精準診斷與治療「完美」結合

放療的新技術,主要有影像引導放療和自適應調強放療,後者包括調強適形質子放療與調強適形光子放療。

隨著精準放療發展理念的進一步強化,影像引導放療成為當前臨床放療的常用的技術。「影像引導放療主要基於CT影像下的引導,在進行立體定向放療之前,先應用CT掃描,驗證是否存在擺位誤差,然後實行體位調整,並及時進行重新設計。」

「一些部位病灶每天的位置是不一樣的,比如前列腺和盆腔部位,病灶的位置會有微小差異,因此每天都要進行CT掃描,進行在線設計和調整。」但蔡旭偉教授提到,採用CT掃描對軟組織的分辨能力並不理想,針對盆腔部位腫瘤,不能進行增強CT掃描。平掃CT解析度差,且CT射線對人體有一定影響。

因此,目前一些影像引導放療會使用磁共振影像引導技術,蔡旭偉教授表示,磁共振射線無汙染,且綠色環保,對軟組織的分辨能力更高。「磁共振引導下放療有兩個好處:其一,對於腹盆腔部位腫瘤患者沒有影響;其二,對於運動度較大的腫瘤,例如肺部腫瘤,腫瘤會隨著呼吸運動,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實時監控。這更適合肺部腫瘤患者。如果腫瘤運動超出了照射範圍,射線就會停止照射。如果病灶在射線照射範圍內,射線會持續輸出,起到實時監控的目的。」

自適應調強放療技術,此前多為調強適形光子放療,目前光子設備已經發展到頂峰,而質子放療深度更強,能量能夠集中釋放,在釋放範圍內,射線對組織有很好的殺傷作用,且對健康組織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蔡旭偉教授表示,質子放療是今後發展的方向,但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質子重離子的一些生物學效應還有很多未知,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早期肺癌篇:錯失手術機會,還能選擇放療,療效與手術相當?

近年來,立體定向放療在臨床上應用較多,主要用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在我國,早期肺癌患者目前的治療原則是手術治療,但肺癌是老年病,一些患者會伴有其他內科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不合適進行手術,這種情況下,立體定向放療不失為一種較常見的治療手段。」

據蔡旭偉教授介紹,在不適合手術的早期肺癌人群中,既往研究數據顯示,患者3年疾病控制率與手術治療相當,總生存相對較差,但其死亡原因並不完全來源於腫瘤。目前國內外都在進行相關研究,分析可手術患者和立體定向放療患者生存情況是否一致。2015年一項臨床研究表明,放療療效並不比手術差,3年生存率比手術要高。但目前在我國,針對早期肺癌的治療,多數人更傾向於手術治療。

在蔡旭偉教授看來,對於早期肺癌來說,放療有一定優勢,在一部分患者中可謂「無刀勝有刀」。「相對放療,手術治療後患者康復時間較長,創口癒合需要一定時間,而放療後康復時間更短。因此對於早期肺癌患者,不適合手術的,可以選擇立體定向放療,對於可手術的患者,我們還在等待臨床研究給我們答案,是否選擇立體定向放療效果更好。我相信未來立體定向放療在早期肺癌治療中會有更高的地位,並且放療與手術也會有更好地結合。」

局部晚期篇:放療與化療、免疫強強聯合,締造生存新高度

▌ 同步放化療序貫免疫治療,改變臨床實踐

對於不可手術的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此前同步放化療一直是它的標準治療方案,直到2017年,PACIFIC研究改變了臨床實踐。

蔡旭偉教授向我們介紹了PACIFIC研究,在這項針對不可切除Ⅲ期(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中,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療後,再用免疫藥物PD-L1抑制劑進行鞏固治療。該研究顯示放化療之後,使用免疫藥物進行鞏固治療一年,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療效,4年的生存率接近50%,中位OS接近4年,也就是說,有一半的患者通過PACIFIC模式活過了4年,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

究竟哪些患者能夠從同步放化療續貫免疫治療中獲益?蔡旭偉教授表示,從亞組分析中可以看到,驅動基因突變陽性的患者不能從該方案中獲益,PD-L1表達<1%的患者獲益也不夠理想,「但是這一研究的入組患者人數相對較少,是否絕對不能獲益,還不能給出肯定答案。在美國獲批的適應證中,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是沒有被排除在外的。但是在歐洲,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是被排除在外的。中國的指南不建議納入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究竟哪些人群適合這一方案,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建議有條件的患者進行嘗試。」

對於如何更好地結合兩種治療手段,該研究提示,放療結束後14天內,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其療效比14天以後用免疫藥物的患者更好。提示化療與免疫藥物使用的時間越短,或許獲益越大。

▌ 放免聯合,毒性控制很關鍵

「進入免疫治療時代,放療聯合免疫提高了療效,但是肺炎發生率升高了,這種情況下需要確定精準的照射範圍,降低毒副反應的發生。隨著新藥的不斷發展,臨床醫生可以將亞臨床病灶交給藥物治療,將肉眼可見的病灶交給放療,達到更好的有機結合。」

隨著PACIFIC研究改變了臨床指南,很多學者開始探索,是否將免疫藥物提前與放化療同步使用。蔡旭偉教授表示,從目前報導的小樣本研究來看,同步放化療+免疫治療,沒有看到療效的進一步提高,但毒副反應是提高的,更多的數據有待大樣本數據告訴我們最終的答案。

晚期篇:免疫聯合放療,成為新治療策略

▌ 晚期不可手術患者,全身治療基礎上加用放療,可控制局部進展

晚期肺癌往往失去了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機會,往往需要使用全身治療進行控制。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PET-CT、磁共振等手段可以幫助醫生尋找病灶,判斷淋巴結是否轉移。而對於臨界狀態的淋巴結,影像學檢測精準度較差,需要進一步採用有創性手段來診斷,包括氣管鏡、腔內超聲、縱膈鏡等手段,來明確淋巴結是否轉移,進而決定治療方案,並在放療時做到精準治療。

晚期肺癌的治療手段以全身治療為基礎,包括化療、靶向、免疫藥物。在化療時代,藥物療效較差,患者中位生存期約為10個月左右,那時的局部治療是姑息減症的作用。

進入靶向、免疫治療時代後,隨著越來越多新藥的使用,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大大提高,對於有驅動基因突變陽性的患者,靶向治療的中位生存時間超過30個月,「隨著疾病的進展,可能會出現局部轉移。這種情況下,引入局部治療手段,可以控制局部疾病的進展,不需要馬上換藥。」在蔡旭偉教授看來,靶向藥物其實是一種姑息治療手段,遲早會耐藥,如果把一種藥物的使用時間延長,患者整體的生存時間就會延長。

▌ 放療可引發機體免疫反應,與免疫同用有相互增效作用

免疫藥物的有效率雖然沒有靶向藥物高,但是它有生存「長拖尾效應」,免疫藥物有可能使一部分肺癌患者達到治癒,因此將免疫與放療聯合可能會有更好的療效。蔡旭偉教授介紹,從機制上來看,免疫與放療有天然的相輔相成的作用,放療使癌細胞凋亡後,會產生特異性抗炎反應,激活自體的免疫系統,這可能將原來對免疫治療無效的患者,變為有效,讓患者獲益。此外,在免疫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局部進展,在進展部位引入放療,可能釋放新的腫瘤特異性抗炎,使免疫治療產生療效。

總結:早、中、晚期肺癌放療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①同步放化療後序貫鞏固免疫治療更改了不能手術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策略,顯著提高了患者的PFS和OS,而其毒副反應並未顯著增加。但是,免疫治療聯合同步放化療的時機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在聯合治療中,如何控制毒副反應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

②在早期肺癌中,放療與手術如何更好地打出配合戰?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摸索。

③對於晚期肺癌患者,放療具有增敏免疫治療的療效。未來,兩者聯合使用的適用人群和最佳模式還有待更多的臨床試驗來驗證。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科技獎專題 | 提高肺癌放療療效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王綠化教授帶領團隊開展「提高肺癌放療療效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歷經17年,圍繞現代精確放療新技術規範、臨床治療方案優化等關鍵問題,在國內率先開展肺癌三維適形放療、調強放療等新技術的系統研究,解決了臨床療效驗證、流程規範制定、治療方案優化及臨床推廣應用等關鍵技術難題,使得我國肺癌放化療的生存明顯提高、不良反應顯著下降。
  • 濰坊市中醫院腫瘤放療中心胸部腫瘤放療技術獲省級比賽第二名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曦 濰坊報導肺癌和食管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肺癌和食管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逐年攀升,對患者及社會造成了嚴重的負擔。放射治療對於局部晚期不可手術及不宜手術治療的患者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為了助力廣大的放射治療領域腫瘤醫生的學習與進步,分享優質的腫瘤放射診療經驗,提高惡性腫瘤放射治療水平,規範放射治療靶區勾畫,由中國抗癌協會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主辦了第一屆「恩捷同行,大放異彩」胸部放療靶區勾畫病例比賽,比賽受到了國內同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 ...金沙洲醫院放療新設備與國際接軌,推動智慧精準放療新技術發展
    放射治療作為抗擊腫瘤的三大主流手段之一,其技術與設備的飛速發展為世界抗癌事業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大會與各專科專家學者的交流,進一步推動先進放療設備在臨床上得到更深層次的應用和普及,讓腫瘤患者在放療下更好獲益。」作為本次承辦方之一,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副院長、國際腫瘤醫療中心執行主任兼放療科主任王洋指出。
  • 「上下求索」的局部進展期非小細胞肺癌放療劑量
    接近1/3的NSCLC患者初診時為局部進展期非小細胞肺癌(LA-NSCLC)。目前,標準治療方案為同步放化療(CCRT),放療劑量為60-66Gy/1.8-2.0Gy,中位生存期大概在16-30個月左右。對於LA-NSCLC患者的放療來說,已有很多關於分割方式和放療劑量的臨床研究,但是仍然不確定何為最優方案。
  • 軍醫詳解:放療治療癌症9個注意事項
    (2)適合放療聯合手術的腫瘤有早中期顱內腫瘤、中晚期頭頸部腫瘤、早期甲狀腺癌、食管下段癌、早中期胃癌、早中期肺癌、惡性胸腺瘤、中期宮頸癌、早中期直腸癌、早中期肛管癌、精原細胞瘤和一些軟組織腫瘤等。 (3)適合放療聯合化療的腫瘤有各期的小細胞肺癌、中晚期霍奇金病、各期惡性淋巴瘤和大部分晚期的惡性腫瘤。
  • 為何美國70%的腫瘤患者做放療,而中國只有20%-30%?
    _ 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約67%的患者可以被治癒,其中37%是手術、化療治癒的,而30%是放射治療的功勞。所以放療作為腫瘤治療的「三駕馬車」(手術、化療、放療)之一,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 肺癌患者EGFR-TKI應用後多久可聯合放療?答案或許是2個月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所有階段加在一起的5年生存率僅為18%。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使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然而,幾乎所有患者對TKI響應後都會出現獲得性耐藥。擔心自己出現耐藥的患者可能會問:我需不需要做放療加強一下療效呢?如果需要的話應該符合什麼條件?什麼時候做比較好?
  • 精準放療 直擊腫瘤 康靜波教授詳談哪些腫瘤對放療敏感
    對於放療引起的副作用,康靜波教授也做了介紹。他說:  放療引起正常組織的損傷有早期損傷和晚期損傷兩種。  早期損傷發生在照射期間或照射後數天之內。這些損傷一般可以修復,不會引起嚴重後遺症。常用的早期損傷是皮膚,黏膜反應;  晚期損傷多放生在放療後3個月至數年之間,好發生在脊髓、腎、肝、肺、皮膚、骨、軟組織等組織和器官。損傷一般較難修復,嚴重的放療損傷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  放療的損傷最明顯的是造成骨髓抑制,使血小板、白細胞降低,病人會有免疫功能下降,出血傾向。放療也會影響紅細胞系統,造成紅細胞壽命縮短以及貧血,因為紅細胞壽命較長,放療的影響不突出。
  • 中國最新肺癌報告:每分鐘都有人死於肺癌!與美國差距大
    日前,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國際肺癌研究聯合會旗下期刊《胸部腫瘤學雜誌(JTO)》發布了最新中國肺癌報告。該報告公布了我國肺癌發病及死亡的最新數據,並對我國肺癌篩查防控、規範化診斷及手術、放療、全身治療等治療手段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系統介紹。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駕馬車」是抗擊肺癌的關鍵。
  • 浙大附一院放療科葉香華:AI 在放療靶區與放療計劃上的應用與局限
    在此次研討會的數字醫學與智能診療分會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葉香華主任發表了題為《人工智慧助力放療靶區與放療計劃——數學和醫學契合相融》的主題演講。葉香華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腫瘤放射治療科的副主任醫師,主要研究領域是胸部惡性腫瘤(肺癌、乳腺癌、食道癌)的放化療、智能精確放療研究以及放療相關性微生態研究。
  • 腫瘤放療產業鏈專題深度研究(上篇)
    相對於腫瘤手術治療,現代化精準放療具有副作用更小,治療效果更好,綜合成本更低等一系列優勢。與其他治療方式配合,如手術,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我們認為:在國內,放療的綜合治療效果與其醫學地位並不完全匹配,未來隨著放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及醫生&患者放療意識的提升,放療在多種腫瘤治療手段中的地位將會進一步提升。從治療成本角度看:放射性治療是最具成本效益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
  • 質子治療,世界上優秀的放療手段之一|放射線|生存率|質子|放療|...
    質子放射線治療是放射治療的深層次階段,是目前最先進的癌症治療技術。質子治療是一種更加高級的放療方法,主要通過發射質子束摧毀癌細胞,同時還能避免損傷腫瘤周圍的健康組織。質子治療是一種比傳統X射線放療更先進的放射療法。質子治療並不是實驗性治療手段,而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癌症療法,因其治療精準,副作用小及能進行高劑量靶向照射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醫療專家和患者的青睞。
  • 新舊放療技術哪個最適合你,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放射療法(簡稱放療)是腫瘤治療中最重要的三大治療方式之一,據統計70%的腫瘤患者治療過程會用到放射療法,約有40%的癌症可以用放療根治,所以放療對於腫瘤患者是不可或缺的。 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如伽馬刀、TOMO刀、速鋒刀、質子刀等,那麼這些放療技術有什麼不同和特點?
  • 腫瘤放療產業鏈專題深度研究(中篇)
    風險提示潛在的產業政策風險,如對質子等項目審批趨嚴;相關上市公司轉型不成功的風險;公司轉型後對新業務整合存在風險。1.  放療原理:多种放射線治療特點各異1.1  放療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具備重要地位放療目前與手術、化療並列成為腫瘤治療的三大核心手段。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放療治療晚期頭頸鱗癌:未來之路|免疫治療|...
    但近年來,隨著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晚期頭頸鱗癌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2016年美國FDA連續批准了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挽救治療R/M HNSCC的適應症。而2018年 KEYNOTE-048研究結果的公布,也正式確定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R/M HNSCC首選一線治療方法的地位。
  • 現代放療不再「濫殺無辜」
    幾十年來,做放療風險大幾乎成為共識,許多癌症患者拒絕放療,或把它視為癌症晚期的無奈賭博。放療真有那麼恐怖嗎?本期,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療科主任王仁生教授為市民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王仁生教授介紹,放療即放射治療,主要原理是運用放射線來殺滅腫瘤細胞,是治療腫瘤的一種方法,是治療腫瘤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大約70%的惡性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應用放射治療,約有40%的患者可以通過放療得到治癒,有些腫瘤沒有放療的參與是無法治癒的,如鼻咽癌、中晚期宮頸癌等等,所以說放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 「免疫+放療」是救命稻草?專家:免疫治療需適當「降降溫」
    昨天,我們從第5屆金陵國際放射腫瘤治療學學術年會暨放療質控及靶區勾畫研討會獲悉,免疫聯合放療,如果用得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但這個模式不是適合每一個晚期癌症患者。免疫治療需要「降降溫」放療很多人都熟悉,免疫治療這兩年,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尤其是PD-L1抑制劑聯合放療,改變了III期不可手術肺癌的臨床治療模式。何俠教授說,免疫治療個體差異比較大,免疫治療的有效性一般在20%-30%之間,有一部分人可能會有一個非常好的療效,部分患者一旦有效以後,它維持的時間相對是比較長的。
  • 晚期肺癌仍應積極治療,生存期以「年」計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近日,廣東省胸部腫瘤防治研究會暨胸部腫瘤多學科研討會在汕尾舉行,來自廣東、廣西、湖北等地的腫瘤醫學「大咖」參加了此次研究會,會上專家學者對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進展進行了學術交流,並對多個晚期肺癌病例、肺癌腦轉移病例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免疫治療時代NSCLC放療的機遇與挑戰|放療|患者|Oncol|-健康界
    早在1953年研究者發現,在多發病灶的患者中,照射野外的腫瘤也會退縮,這種現象被稱為「遠隔效應」,近年,遠隔效應也被認為是免疫介導產生的。近期在《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發表的一篇綜述,為大家介紹了放療與免疫治療聯合的基本原理以及聯合治療的機遇與挑戰1。
  •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智慧精準放療聯合熱療 開闢治療癌症新天地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醫學領域與人工智慧早已緊密結合在一起,運用AI技術給醫療賦能,能夠為腫瘤患者提供更精確、更智能、更快速高效的個性化臨床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