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是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如何提高放療療效一直是業內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王綠化教授帶領團隊開展「提高肺癌放療療效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項目,歷經17年,圍繞現代精確放療新技術規範、臨床治療方案優化等關鍵問題,在國內率先開展肺癌三維適形放療、調強放療等新技術的系統研究,解決了臨床療效驗證、流程規範制定、治療方案優化及臨床推廣應用等關鍵技術難題,使得我國肺癌放化療的生存明顯提高、不良反應顯著下降。「提高肺癌放療療效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榮獲201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醫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項目組率先建立了肺癌三維適形放療、調強放療新技術流程和規範,通過對1011例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資料總結,在國內首次證實三維適形放療療效優於常規放療,調強放療能進一步改善腫瘤控制並降低肺損傷發生;探明了三維適形放療和調強放療正常器官放射性損傷的相關劑量學參數和臨床特徵,制定出新技術流程和規範,領銜制定了系列指南,推動了我國精確放療新技術的安全、有效開展。
項目組在國內率先開展肺癌同步放化療,制定了最佳同步放化療方案。同步放化療是20世紀末歐美發展起來的腫瘤綜合治療新模式,顯著提高局部療效,但同時會增加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因此早期國內業界普遍認為我國患者不能耐受。項目組在國內率先開展並報導了紫杉醇、紫杉醇+卡鉑、拓撲替康和依託泊苷+順鉑等方案同步放化療的前瞻性臨床研究,首次臨床證實其在我國肺癌患者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次確定依託泊苷+順鉑方案是國人NSCLC同步放化療中的最佳化療方案,建立了國內首個局部晚期肺癌放化療臨床研究平臺,開展全球首個頭對頭比較依託泊苷聯合順鉑和紫杉醇聯合卡鉑同步化療方案療效的前瞻性Ⅱ期研究和多中心Ⅲ期研究,證實順鉑方案聯合放療能使3年總生存率顯著提高,放射性肺炎發生率降低近一半。
項目組確立了術後放療在NSCLC中的應用價值。NSCLC術後放療是主要的輔助治療手段,但是對生存的價值一直備受爭議。項目組在國內首次系統開展肺癌術後放療的隨機臨床研究,明確了術後放療可以提高N2期NSCLC的生存率,並在國際上率先篩選出NSCLC術後放療的獲益人群,解決了術後放療影響生存的臨床爭議。
項目組闡明了與肺癌放射敏感性相關的分子指標、遺傳學及血清學標誌物,為加快精確放療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項目組在國際上創新性發現了10個與肺癌預後和放療療效相關的分子標誌物,建立了首個中國人精確放射技術下的肺癌正常組織併發症概率預測模型以指導臨床上的個體化放療,發起全國11家大型放療中心制定了國內首個放射性肺損傷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為我國開展肺癌精確放療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在全國330家醫療機構推廣,應用單位肺癌放療患者5年生存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良反應明顯下降;通過多中心臨床試驗,聯結全國多所腫瘤醫院大大推進了肺癌規範化同步放化療及個體化精準放療,顯著提高我國肺癌放療整體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文/左舒穎)
編輯:左舒穎
排版:高 冀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0年22期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