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桐梓市的8歲男孩松松(化名)只有半個大腦,說話走路毫無障礙。8年前,他剛出生不久,大腦不慎受傷,癲癇頻發。3年前,他來到醫院切除左半腦。近日,他回到醫院進行複查,已經完全康復,可以正常生活。
8年前摔倒變重傷
2007年,松松滿月時,媽媽抱著不慎摔倒,頭上鼓起了一個大包,父母當時並沒太在意。十多天後,父母發現松松神情不對,帶他前往醫院檢查,發現他顱內出血,後轉到上級醫院,診斷結果是外傷繼發性癲癇。
經過多年藥物治療,松松學會了說話和走路,但神情看上去要比其他小朋友呆滯,說話也較含糊,還會時不時抽搐,輕則右手抬高抽一下,重則直接倒地抽筋打滾,每天要發作十餘次,去幼兒園報名上學也被拒之門外。
左腦切除恢復正常
2012年底,父母帶著松松前往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癲癇診治中心就診,發現他的左側大腦組織幾乎完全軟化,左側腦室已經沒有正常的腦組織。醫生為松松進行頭部腦電圖檢查時還發現,左側大腦位置有異常的腦電波。
新橋醫院外科主任楊輝教授介紹,專家們判斷松松左側大腦功能幾乎完全喪失,而且左半球大腦發出的異常腦電波還幹擾了右側大腦功能,影響說話和行動。醫生隨即將其左側的大腦半球完整切除。
前幾天,松松回到醫院進行術後檢查。重慶晚報記者看到,他已經能與為他做手術的醫生交流互動,走路也與正常小朋友沒有太大差別,還能小跑。今年9月,松松就能上小學一年級了。
重慶晚報記者 鄒渝 見習記者 塗佳 攝影報導
左腦功能右腦承擔
左腦對運動和語言功能起著很大作用,但沒了左腦的松松,為什麼還能正常走路說話?新橋醫院神經外科全軍癲癇中心副主任劉仕勇說,這是大腦的代償功能在起作用。
劉仕勇介紹,臨床上將松松這樣的病例稱為「半腦人」。正常來說,大腦左半球的運動和語言功能區相對於右功能區更具優勢,所以一般人都是右手更靈活。松松的左側大腦因為外傷,發育受到抑制,但其右側大腦發揮了很強的代償功能,承擔了通常該由左側大腦肩負的語言和運動等功能。
大腦部分切除最好5歲前
據了解,切除大腦半球後,能正常說話和運動的病例多發生在嬰幼兒時期。劉仕勇解釋,嬰幼兒時期,大腦組織未完全發育成熟,當一半功能受損後,另一半腦組織才會在發育中發揮代償作用。該手術的最佳時間是5歲前,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劉仕勇說,成年人的大腦已不會繼續發育,在部分切除後,可能意味著癱瘓,甚至死亡。
劉仕勇說,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是右撇子,但為了鍛鍊自己的右腦,會刻意地用左手寫字、握筷吃飯,這就是代償大腦訓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