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的關鍵利器是什麼?

2020-12-11 網易汽車

導言: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討論的是目前基於量產的智能駕駛相關技術。因為在研發或概念期,很多前沿科技都是可以試驗的。而面向客戶的量產汽車,對技術成熟度的要求就是另一標準了(比如上下遊供應鏈的供給,量產成本的控制等等)。

未來十年哪些技術會是高科技王冠上的明珠?

相信智能駕駛必將佔有一席之地。作為一種智慧出行模式,智能駕駛將給無數渴望在駕駛過程中「解放四肢」的人們帶來無限憧憬和嚮往。

但這種「憧憬」並不簡單,回想一下咱們平時是怎麼開車的:通過眼睛感知周邊環境,再由大腦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決策,最後在收到指令後由手腳控制車輛。當「解放四肢」的智能駕駛真正實現由車輛全部或部分替代這些本來由人執行的功能時,有沒有電影中未來出行場景的既視感?

「看、想、做」,智能駕駛誰最關鍵?

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或擴展: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而智能駕駛無疑是人類「視、聽、觸」等能力的延伸。智能駕駛的核心就在於車輛的感知、決策、執行。那麼在「看、想、做」這三項智能駕駛亟待突破的基礎共性技術上,哪項技術最為關鍵?

首先,來看「做」,也就是車輛執行。車輛執行相當於人類的手腳,擔負著剎車、轉向、加速等功能。當接收到決策系統發出的指令後,車輛要立刻做出相應的動作。

其次,是「想」,也就是車輛的行為決策,相當於人類的大腦思維,擔負著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實時調整駕駛策略並做出最優行動選擇的功能:前面沒車,趕緊加速;行人衝出來了,趕緊剎車。

但無論是決策、還是執行,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能夠完成物體探測、信號識別、分類、判斷等功能的感知技術,也就是「看」:有車在加塞?紅燈還是綠燈?哎呀,怎麼竄出個貓?當車輛「看」到這些信息時並做出合理反應時,人們才有足夠的信心將駕駛權交給車輛。可以說,環境感知是當下智能駕駛最最關鍵利器。

環境感知技術的「屠龍刀」和「倚天劍」

現階段環境感知技術的關鍵在於傳感器,通過傳感器來接受外部各種物理量並轉換成電信號,主要分為三種類別:

視覺傳感器——攝像頭

攝像頭類似人類的眼睛,多攝像頭更多類似動物的複眼,能清楚辨識物體,檢測大多數信息,成本較便宜,缺點是容易受到光線和天氣的影響。特斯拉之前在美國的事故就是因為攝像頭在面對強光直射的時候,沒有分辨出白色貨車和天空。

雷達傳感器——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

雷達傳感器更多類似于于耳朵的功能,根據探測距離、解析度等因素不同,可分為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穿透能力強,具備全天時全天候以及遠距離探測優勢。缺點是方位解析度不是很高,無法感知行人、樹木等物體。

毫米波雷達很早就一直在高檔汽車應用,技術相對成熟,據了解,在特斯拉車上搭載了一個探測距離達160米的毫米波雷達,而新上市的ARCFOX αT車上搭載了5個五代毫米波雷達,可提供高達210米的探測距離、最大±75°的視場角和更高探測精度。

超聲波雷達穿透性強、測距簡單、在短距離測量中優勢明顯,主要用於倒車輔助,缺點速度慢,測量精度不高。目前特斯拉、ARCFOX、蔚來等主流車型超聲波雷達都達12個之多,這也是幾款產品在智能駕駛自動泊車功能的強大所在。

雷射傳感器——雷射雷達

雷射雷達因測距精準、範圍廣、強抗幹擾能力、全天時工作等特性受到奧迪、通用等眾多廠家青睞,沃爾沃更是表示,雷射雷達是汽車邁向全自動的關鍵,對絕大多數車企而言,似乎搭載雷射雷達已不是「要不要」而是「能不能」的話題。

不過面向智能駕駛應用的車載雷射雷達面臨不少挑戰,除受環境影響大外,成本高是其被大規模使用的最大障礙。目前,量產車型中除了奧迪已在A8L車型上搭載雷射雷達,以及ARCFOX、沃爾沃等少數品牌透露將準備搭載雷射雷達外,雷射雷達的產業化應用之路任重而道遠。

不難發現,每一種傳感器都有性能邊界,它們各具優缺點。而隨著智能駕駛產業逐步形成規模,環境感知技術路線形成了兩大陣營,頗具你有「屠龍刀」,我有「倚天劍」的互爭態勢:

一種是以特斯拉、日產為代表,主要以攝像頭為主並深度學習的視覺主導技術方向。特斯拉標配8個攝像頭,包括倒車攝像頭、前置三目攝像頭以及兩側4個攝像頭。將多裝攝像頭好能智能駕駛的精髓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種是以奧迪、蔚來、ARCFOX、沃爾沃等為代表,主要通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等多傳感器融合的技術方向,更像是眼睛+耳朵的組合。據了解,中國高端品牌中蔚來ES8和ARCFOX αT搭載了多達23個智能駕駛傳感器,比亞迪漢也搭載20個傳感器。足以顯見,將多種傳感器進行融合,各取所長,已成為當下主流車企的趨勢。

當然實現傳感器融合,也是有前提條件的,一是硬體層面傳感器數量要足夠多,二是軟體層面算法要足夠優化,數據處理速度要夠快,而這也是ARCFOX、一汽等中國品牌紛紛與華為等科技巨頭展開合作的重要原因。據了解,ΑRCFOX 旗下首款量產SUV,ARCFOX αT將搭載晶片算力達到352TOPs(每秒運算352萬億次)的華為新一代MH5000 5G晶片 T-BOX,結合域控制器可支持智能駕駛最高功能安全ASIL-D等級。

綜合來看,兩種發展路線可謂是各有千秋,在規範化的用車場景中,走視覺計算路線的特斯拉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在實際數據上更具優勢;而傳感器融合路線因感知手段更多元,能顯著提高系統的冗餘度和容錯性,在路況更複雜的用車場景中表現更佳,受到更多車企的青睞。就目前而言,路況複雜、行車環境多變的中國市場顯然更適合走傳感器融合路線,畢竟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免責聲明及提醒:此文內容為本網所轉載企業宣傳資訊,該相關信息僅為宣傳及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文章真實性請瀏覽者慎重核實!

相關焦點

  • 智能駕駛車載雷射雷達關鍵技術與應用算法
    車載雷射雷達(laserdetectionandranging,LiDAR)因其具有可準確獲取目標的三維信息、解析度高、抗幹擾能力強、探測範圍廣、近全天候工作等優點,在智能駕駛環境感知系統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智能駕駛這一特定情境對車載雷射雷達的硬體技術與應用算法的性能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應用於Level3由SAE提出的智能駕駛自動等級。
  • 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駕駛,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不過即便是這樣,當下的智能駕駛體驗依舊充斥著不完美,拋開AI核心對複雜場景識別準確度不談,僅是架構化和程式化的ADAS功能如何與實際使用完美契合,就已經成為橫在大多數車企和研究機構面前的鴻溝。那麼,究竟怎樣的出行,才稱得上是智能?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駕駛,距離我們又還有多遠?何為智能駕駛,智能駕駛的核心又是什麼?
  • 25+ 智能駕駛重磅嘉賓、1000+ 業內人士齊聚,蘇州相城到底有什麼...
    圍繞當下智能駕駛的熱點話題——如何打造智能汽車、智能駕駛關鍵技術應用以及智能駕駛核心傳感器應用等,超過 25 位智能駕駛領域的學術大師、技術專家、獨角獸企業代表等將分享自己的觀點,探尋智能駕駛產業的爆點。
  • 日產公布手機信號屏蔽盾創意 對抗分心駕駛利器
    原標題:日產公布手機信號屏蔽盾創意 對抗分心駕駛利器    據英國媒體5月3日報導,日產公司為應對司機分心駕駛,專門推出一款信號屏蔽手機儲物艙。這款利器有望在未來車型上配備,由此可以大大降低手機引起的分心隱患。
  • 基於機器視覺的汽車智能駕駛系統
    這些研究成果對機器視覺在智能駕駛中應用有著重要的啟迪。  本文把機器視覺技術為主要的路況感知手段應用到車輛自動駕駛中去,為實現車輛智能化駕駛提供一個不同的思考角度。  2、機器視覺技術  自從MARR視覺計算理論提出以來,機器視覺技術迅速發展,是目前智能駕駛領域發展最快的技術之一,也是智能駕駛領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 智能駕駛究竟是怎樣實現的?
    智能駕駛究竟是怎樣實現的?這都要從汽車的智能駕駛說起。 一、智能駕駛怎麼做? 在《速度與激情8》中,大反派查理茲·塞隆為了搶奪核武器發射裝置,用高科技黑入汽車智能駕駛系統,使得上千輛無人汽車組成了一支龐大的「殭屍車」軍團,在街頭攔截俄國國防部長的專車,汽車巨浪在街頭洶湧前進,畫面震撼。 那智能駕駛究竟怎樣實現的呢?
  • 智能頭箍進校園:是教育利器,還是智商收割機?
    儘管智能頭環距離成為教學利器的一天還尚遠,但我們也不需要被視為洪水猛獸。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而便攜版的智能頭環完全可以以有益的方式進校園。
  • 智能駕駛傳感器產業鏈共話:固態化、器件安全、視覺晶片... | 2018...
    :自動駕駛量產前夜,多傳感器融合、固態化、新材料、視覺晶片......成為智能駕駛傳感器生態圈中的關鍵詞。10月27日,由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政府主辦,蘇州高鐵新城管理委員會、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新智駕和數域承辦的2018全球智能駕駛峰會上,推出首個為自動駕駛打造的車規級雷射雷達產品的公司法雷奧、固態雷射雷達明星企業Innoviz和Quanergy、自動駕駛汽車攝像頭及圖像傳感器資深供應商安森美、自動駕駛視覺AI晶片公司地平線及光電半導體器件供應商濱松,六家智能駕駛傳感器產業鏈上下遊企業,
  • 蘇州相城區發布智能駕駛「上路計劃」,福特開放自動駕駛汽車數據集
    隨著「上路計劃」的發布,蘇州高鐵新城將為落地智能駕駛車輛提供多樣化的道路測試條件與場景,同時圍繞智能駕駛相關企業產品展示、業務拓展、基礎研發、融資等需求提供相應支持與服務。 2020年2月,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11個國家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代表我國智能汽車頂層設計出爐,戰略提出要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 智能駕駛飛行器載人試飛
    9月3日,載人級智能駕駛飛行器在蘭州黃河風情線馬拉松公園進行試飛為提高黃河風情線及樹屏丹霞景區知名度,豐富黃河風情線可玩性與可賞性,蘭州市文旅局、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管理委員會與上海鵾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黃河上空實現載人級智能駕駛飛行器試飛,向蘭州市民和遊客免費提供高科技智能飛行器載人飛行體驗服務。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瞿娟 攝
  • Duns Number或可助力自動駕駛供應商主導智能汽車供應鏈!
    自動駕駛帶來的技術革命,不僅讓主機廠大力投入,助推了傳統汽車供應商的升級,也讓越來越多的IT、通訊等行業的企業大舉進入。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除了華為惹人眼球外,知行科技、速騰聚創等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也紛紛亮相,它們瞄準的是成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此外,知名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博世、法雷奧等也攜相關自動駕駛技術參展,這讓自動駕駛這一行業還未量產前,就已經熱鬧非凡。
  • 不了解這13個領域近100家公司,何以談智能駕駛
    他們都屬於全棧自動駕駛公司,其系統集成了從感知、決策規劃,到控制執行等的一系列技術,並融合了諸多關鍵零部件、傳感器和基礎設施供應商的產品。毫無疑問,智能駕駛的實現不應該歸功於某一個領域的某一家或者數家公司,而是整個產業鏈上下遊,諸多細分領域公司共同推動的結果。
  • 解讀Di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
    畢竟在無人全自動駕駛時代到來前,智能駕駛系統或者輔助駕駛系統是必經之路,所以一套好的智能駕駛系統面對當下的消費者就勢在必行了,而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聊最新的比亞迪Di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到底如何?在眾多品牌中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中表現如何?
  • 地平線公司推出智能駕駛晶片:未來兩年內鋪開
    【 中關村在線新聞資訊】6月16日消息,CESAsia 2018亞洲電子消費展前夕,地平線公司正式推出了他們研發的新一代智能駕駛處理器徵程2.0架構,隨後他們也在展會上正式展出了這款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徵程2.0是面向L3/L4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 奔馳GLK改23P智能駕駛輔助,減輕駕駛壓力
    奔馳GLK的駕駛輔助系統,相比新款車系23P沒有那麼智能,簡單來說就是基於ACC自適應巡航上增加車道偏離,盲點輔助等功能; 但是對於這麼一款老車,這些功能還是可以滿足基本需要的,在高速行車上作用體現較為明顯,減輕駕駛壓力,提高行車安全。
  • 智能駕駛時代,高精地圖將成新標配
    現在,看導航只知道哪條路堵 未來,高精地圖告訴你哪條車道堵  5G來了,智能駕駛的車輪越來越近了。  說到智能駕駛,我們會暢想其中應用的種種高科技,不過常被忽略的細節是,駕車出行必備的導航電子地圖也將隨之「變臉」——智能駕駛時代,高精地圖將成新標配。
  • Aion LX的智能駕駛功能
    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輔助駕駛系統在降低交通事故方面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搭載了ADiGO自動駕駛系統的Aion LX是一款量產L3自動駕駛的SUV,它帶來了包括盲區監測、巡航輔助系統、自動泊車以及駕駛員狀態檢測等一系列駕駛員輔助系統,助你解放雙手,讓開車變得更輕鬆。究竟Aion LX的智能駕駛功能包含了哪些先進的技術?
  • 智能駕駛 改變未來 第二屆全球自動駕駛論壇圓滿落幕
    2019年2月20-21日,由蓋世汽車主辦的第二屆全球自動駕駛論壇在武漢·中國光谷圓滿落幕。本次高峰論壇以「智能駕駛 改變未來」為主題,活動得到了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大力支持。
  • 自動駕駛關鍵技術報告:慣性導航和背後的晶片大戰【附下載】| 智...
    隨著智能駕駛的興起和快速發展,預計慣性傳感器在 2018 年的全球市場空間為1.6 億美元,到 2022 年將達 9 億美元。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來自基業常青經濟研究院的慣性導航報告,介紹慣性導航技術的進展,盤點產業格局預測未來發展。
  • 智能駕駛背景下的全國GNSS差分網商機分析
    但是,伴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及自動駕駛已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並將對道路交通產生革命性影響。在自動駕駛的道路環境中,車道、車距、路障以及車輛之間的相對位置等信息的處理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基礎,由於自動駕駛技術(特別是L4/L5級別無人駕駛)對於道路信息的高依賴程度,就需要更加精確的位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