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的生活》丨我也想要過什麼定義都沒有的生活,隨心所欲最好

2020-12-05 十裡荷塘秋水長

人生有很多種定義,我們每個人卻只能選擇一種人生,沒有重複和試錯重來一遍的可能,有的只是自己承擔單程選擇的勇氣和面對。有時候,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勇氣,而是在生活中慢慢習得的能力。

看完臺灣才女作家言叔夏的《沒有的生活》散文集,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世界對活著有無數定義,但我卻想過什麼都沒有的生活。」

言叔夏,是80後的臺灣的文學博士,算是這幾年頗有點名氣的臺灣才女作家,曾獲得過花蓮文學獎、臺北文學獎和林榮三文學獎,主要作品有《白馬走過天亮》《沒有的生活》。

看著言叔夏的文字在書中一點點展現,感覺像是有個很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在紙張的另一端跟你述說生活中的小小的感動和感悟。遠方都有些什麼呢?朋友們都在做些什麼呢?現在的你是不是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節奏呢?……諸如此類的聊天,有一搭沒一搭地帶著點小意外和小驚喜的那種聊天。

在言叔夏看來,遠方有什麼呢?可能是一封寄出卻沒有收到回音的信件、一行早已抹消的地址、一個再也收不到音信的老朋友吧!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言叔夏的文字有時候會讓我們閱讀的時候不由自主停下來思考,書中所寫的這個時刻,我在哪裡?在做些什麼?這個1999年,作者說「贗品一樣的,一九九九年的我。」我象被人點到了死穴,開始腦海中像放小電影一般開始回憶那個1999年狼狽不堪的我,忽然間淚流滿面,想起來那個離我遠去的背影:「明天見啦!傻妞!」結果此生再也不能見,人生的意外和傷痛就是這樣不知埋伏在哪裡。

這就是我為什麼會喜歡文字的原因吧。那些小小的鉛字後面就是開啟你人生的某個階段的密碼。

《沒有的生活》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貌似不經心的卻在心裡刻印了人生各個階段印痕的生活的本身,不刻意追求那種鎂光燈下的高光時刻,要的是看上去什麼都沒有的深深地生活在日子裡面的本真,淳樸和自然。

作者寫自己的十八歲:「白日像沙漠一樣永無止境,永不天黑,要人駱駝一樣地駝起自己的十八歲。」深有同感,那些教室裡坐著人聲鼎沸的人群,自己卻似乎孤獨得在世界盡頭一樣的時刻,你有過嗎?我至今還難忘那些年積攢起來的無助無奈和傷感,卻也慶幸就這樣走過了自己的十八歲。

在言叔夏的筆下,《沒有的生活》這本書裡的文字記錄下,生活仿佛是摺疊起來的圖輿,仿佛一座一座城市,是教人舉步參差的水窪,踐履之時,人仿佛離地漂浮的雲。

《沒有的生活》裡是主人公細細碎碎的生活本真的印痕,是作者這麼多年來成長的記錄,是家人給予的點點或溫馨或驚恐的回憶,有時候午睡醒來,「分不清究竟是黃昏還是天亮。」

言叔夏的文字在散文中顯露出憂傷的底色,但這就是青春,瑣碎的生活本身中,誰的青春不迷茫、不憂傷呢?言叔夏用她擅長的文字把控能力將那些記憶中的過往時光細細道來,把我們可能尷尬的親子關係中不擅長表達的家庭中的關愛和誤會在十年後或者二十年後呈現出來,誰能說不是一種真正的道別呢。

我們每一個人也許也是這樣吧,像一隻蝸牛,背負著重重的外殼,走一路,卻也一直在那些回憶中慢慢習慣於什麼都沒有的生活吧。為了這樣的共情的書寫,感謝言叔夏寫下來這些傷感通透的文字,讓我們在生活中做到更關注自己內心的渴望吧。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選擇想要的生活!不去比較,未來不管怎樣,都不能定義更完整的我
    我大部份時間都是得過且過、隨波逐流的過日子,總是不自覺想跟別人比較,也曾在職場或人際關係中,扮演著自己不想擔任的角色。大部分來說都是當時最好的決定,從那之後的生活裡做了無數的選擇,那些不好不壞的結果,使我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之後我第一次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極簡生活。
  • 古人沒有電的生活,晚上都在做什麼?
    古人沒有電的生活,晚上都在做什麼?現如今燈紅酒綠的生活,讓我們經常沉醉在智能多元化的社會當中無法自拔。電的發明為我們創造了很多可使用性的科技產品,現如今的人們都習慣性地用各種智能產品來充實自己的業餘生活,日常生活工作,我們也常常離不開這些智能產品的加持。這些產品的使用往往離不開電的動力。在封建古代人們無從知曉電的使用方式,但他們的業餘生活卻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般枯燥。沒電的古代也可以看出貧富的差距。
  • 當感覺生活失去方向、沒有目標、喪失意義時,它會給你想要的答案
    』這是什麼『歪理』?當時有點詫異。後來吃過比當時更難吃的飯以後,好像有點明白了,吃過『不好吃的飯』,才會懂得『吃好吃的飯』的幸福。有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語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生活也一樣。03曾經有一個『偉大』的少年夢,長大後一定要過上『天天吃得上方便麵、頓頓喝得起麥乳精』的富足生活。
  • 生命感悟·情感美文丨生活在水中的魚
    但這都不是讓我活著更好的理由……走進我的文字世界,共同聆聽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只要你用心讀……<一>堅強的生命●塵世中沒有哪一方淨土能讓人隨心所欲,理想與現實總有太大的距離。如果差距太遠,落差太大;如果所處的環境差強人意,總被疏忽,總有傷害;如果病魔纏身,愛人離棄;如果生活中太多是灰暗。那麼,堅強,就是生命的支撐。生命就是一種堅強。
  • 為什麼當代人會頻繁覺得「沒有生活」?-虎嗅網
    2020 年,可以說是最有生活同時也可能是沒有生活實感的一年了,從過年開始每個人都在家裡的一畝三分地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人無事可做的閒暇時光,但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行動範圍。從人生理念、怎麼炒股市,具體到劉海的頭髮絲怎麼處理,從一個人住的出租屋怎麼改造,到整容該從哪裡下刀,商家們似乎想要對你解答一切關於什麼是理想生活的含義:感情生活想要熱搜上那誰跟那誰的,工作生活要跟up主知乎大佬看齊,旅遊得是ins式的,做飯得是日食記那樣的,穿衣服要麼選貴的要麼看齊某音某紅書上有品味的博主。
  • 《人間採蜜記》:李銀河的「採蜜哲學」,隨心所欲生活未嘗不可
    農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晨的氣味。早飯前我們年輕人就出去幹第一班活了,走在莊稼地裡,空氣中有一種甜絲絲的味道,沁人心脾。深深吸一口,能受用一整天,甚至一輩子。那是我對農村生活最美好的記憶。在幹農活的同時,李銀河還會抽時間去寫農村生活筆記,這些筆記也在她後來考山西大學的歷史系的時候寫作也派上了用場。
  • 《科技想要什麼》改變了我對生活、宇宙和其他一切事物的看法
    同時,他還會告訴你科技將給我們帶來什麼?科技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所以,一本叫做《科技想要什麼》的書就出現了。  KK(凱文.凱利)對它的評價——「這本書改變了我對生活、宇宙和其他一切事物的看法。」  回顧這些年,這一類的科技讀物也有所增加,但它們中的多數並不想要總結史書上的科技,只是一心忙著預測未來。  相比之下,《科技想要什麼》是一本比較紮實的書。
  • 小時候我想過要當科學家給大家發明一些生活中沒有的東西
    小時候好奇的我甚至想過要當科學家,想要給大家發明一些生活中沒有的東西,能讓人刮目相看。可是光說,光夢想,不去行動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就去查找或是參加許多有關科技的比賽,增強我對科技的認識。我去了正對大門口的教學樓,發現一樓大廳居然有一臺飲料機,感覺博雅小學很現代!繼續往裡走,我發現有幾位裝修工人在粉刷牆壁,我這才意識到走錯了!於是我跑向左邊的那棟教學樓,發現科技展覽不在一樓,卻在二樓!
  • 人們怎樣才能過沒有手機的生活?
    現今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手機,智慧型手機可以提供人們更便捷的智能化辦公模式,但同時帶來了視聽盛宴,通過連接網際網路可瀏覽更多內容,基於社交平臺實現更多的娛樂功能…… 漸漸地人們似乎沉迷於手機世界,我們如何才能體驗一種沒有手機的生活呢?
  • 沒有多巴胺的一天,我都經歷了什麼?
    如果你連遵守這些規則二十四小時都做不到,那麼你就知道自己對多巴胺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刺激物有多麼嚴重的依賴了。儘管這是標準的現代生活,這也是不健康的。 我們被四面八方、洶湧而來的信息過度刺激,以至於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處於過載狀態。有趣和娛樂性的標準一直都在上調,因為我們很快就會認為一件事的刺激性不夠強了,從而對它失去興趣。
  • 擁有汽車和沒有汽車的生活有什麼區別?
    我們在網上收集了一下網友的感(tu)受(cao),擁有汽車的生活帶來的是什麼樣的體驗。 ——有了車開車了以後才知道,自己以前步行和騎車的時候不遵守交規有多麼危險。——人與人一個比較大的差距就是出門時人家坐電梯按—1,我按1。——終於知道家附近的每一條路,哪一條是單行線了。
  • 傅佩榮:人到中年你是否自問,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看完此篇再回答
    一個人連「時間」都無法隨心所欲地掌握與安排,他不是太貧困了嗎? 一個人連「時間」都無法隨心所欲地掌握與安排,他不是太貧困了嗎? 相對於物質上的富裕,我們在精神上正日益感受到貧困的壓力。 壓力主要有兩種: 一是為了有形可見的成就而忙碌不堪。
  • 定義生活的三原色,生活三原色你知道嗎?
    定義生活的三原色,生活三原色你知道嗎?光有自己的三元色,色彩也有自己的三原色,那你知道嗎?生活也有自己的三原色。生活的本源色:綠色生活的主體是人,當你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那份綠色的生機就已經降臨。你的父母當知道你的即將到來的時候在努力著,燃起對生活激情。就像那在地下隱藏多年的毛竹,看到春天的希望。他們努力的準備生活,準備你的奶粉錢等等。等你到來的時候你那哇哇的叫聲,充滿生機,你哇哇的叫聲讓那些對於生活死心的人,重新活了過來。所以生活的本源色是帶來生機的綠色。生活的主體色:灰色你會發現生活在這個社會種你有很多牆等你翻越,這城牆是灰色的。
  • 姑娘,你要靠自己的努力過上想要的生活
    現實中也是如此,很多女孩子希望男友最好是一個高、富、帥。大多數並不如願,所以一直單身。姑娘,想找這樣條件的你,自身真的擁有相當的資本麼?是漂亮、優秀、才華、不俗的身世能讓你們如此相配,還是什麼都沒有,一直活在幻想中。是的,我們往往渴望被寵愛,被包容,被保護,像個孩子一樣。但是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物質屬於我們。
  • 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寫書的生活
    1962年出生在神奈川縣的山本文緒,小時候並沒有那麼愛讀書,和平常小孩一樣,熱衷於看漫畫,卻也沒成為一位漫畫家。長大後在東京成為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想要一個人在東京獨立生活,卻付不起高昂的房租,只得忍受每日兩次的神奈川-東京的超長通勤。為了攢夠生活費,山本文緒開始寫少女小說。
  • 不讀書,你憑什麼過上想要的生活?(醒腦好文)
    而有些人,仰望著星空,追逐著夢想和遠方,活得灑脫而自由,甚至四十歲不到就已經掙夠了一輩子的財富,選擇提前退休,每天輕輕鬆鬆地,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他們之間的差距究竟在哪裡?仿佛身處兩個世界的他們,其實有著相同的起點,他們都曾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也或許都曾參加過高考。但是,有中途輟學的,也高考交白卷的,也有通過高考,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
  • 「生活的最好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什麼意思?
    「生活的最好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這句話是知名畫家、作家木心所說。意思也很好理解,說得就是一個心要冷、人要熱的狀態,另外還有外表清淨而內心繁花盛開的境界。聽起來很高級的樣子,不過就像那句話「聽過很多的道理,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知道容易,理解也不難,最關鍵是怎麼做到。
  • 【夜讀】最聰明的活法,是把生活過得有彈性
    三毛覺得,這些人身上才有最生動的生活。那位高層領導和三毛一樣,都不覺得以自己的身份,應該去住什麼級別的酒店,坐什麼級別的飛機,和什麼級別的人打交道。他們過的,是一種有彈性的生活。著名的投資大師查理.芒格也很喜歡彈性的生活,他的公司有自己的私人飛機,卻喜歡和普通人一樣坐國家航空,他的助理曾經問他,為什麼不坐自己的私人飛機呢?查理.芒格說,因為我喜歡參與生活當中,而不是被隔離在生活之外。
  • 夜讀丨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
    很喜歡木心的一句話: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意思是,時間流逝人都會慢慢變老,但是我過得充實,從來沒有白費光陰。一生豐富多彩,沒有什麼遺憾。有的人二十歲,生活刻板、死氣沉沉、沒有追求,盡顯一副老態;有的人八十歲,熱愛生活、積極樂觀、敢於追尋,洋溢青春活力。
  • 靜夜思丨我對生命悲觀,但不厭倦生活
    有人問我,對自己的才能有沒有過懷疑或是絕望? 我是一個「泛才能論」者——即認為每個人都必有自己獨特的才能,贊成李白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是這才能到底是什麼,沒人事先向我們交底,大家都蒙在鼓裡,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全靠仔細尋找加上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