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葉麥穗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2月5日查獲的香港保監局統計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三季度,內地訪客的新造保單收入重挫近三成,四季度下滑趨勢或更加明顯。
在這個總體業務下滑的大勢下,此前令內地業界羨慕的保險代理人們業績如何?
李星(化名)頂峰時期的業務提成超過300萬港幣,則去年剛剛過百萬,「其實上半年就過百萬了,下半年幾乎是顆粒無收。」
由於疫情的波及,中小企業,特別是旅遊、培訓、餐飲、外貿等企業的經營狀況出現了新的變數,在香港已經工作7年半的保險代理人李星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自己就已經開始吃老本,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估計也挺懸。
年收入降了四成
2019年對於李星來說,由於三季度以來,到港旅客減少,收入則大降了4成。
「從去年9月到12月,我只接到3張單,保費總共才8萬塊,全部是重疾險,個人財務上一直在吃老本。我入行時間比較長,情況可能還好點,一些剛加入的同事情況比較慘,不過公司考慮到實際情況,對於新人考察的條件有所放寬,但是做我們這行,業務提成才是大頭,沒有新單進來,個人的收入就沒有辦法得到保障。」李星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香港保監局(Insurance Authority)去年末公布了2019年前三季度的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險業的毛保費總額(壽險+產險)為4369億港元,較2018年前三季度同比上升12.5%。值得注意的是,內地訪客前三季度的新單總保費收入仍同比上升5.5%至360億港元。但從單季度來看,第三季度新單保費收入出現了明顯下跌,從第二季度的136億港元下跌至第三季度的97億港元,跌幅達28.8%,主要是近期社會事件影響。
就2019年前三季而言,最受內地訪客歡迎的保險產品為危疾、終身壽險及醫療產品,分別佔內地訪客新造保單58%、33%和3%。以付款模式計,約99%內地訪客新造保單為非整付保費保單,即保費非以一筆過模式支付。
按新單保費統計,內地訪客購買終身壽險的保費最多,2019年前三季度佔比為54.5%,與2018年同期的54.1%基本持平;其次為萬用壽險,佔比15.6%,略高於2018年同期的15.2%;重疾險排第三名,佔比10.8%,較2018年同期的13.6%有較明顯下降。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前三季度,兩全壽險的新單保費佔比由2018年同期的4.3%大幅上漲至9.9%,年金險的新單保費佔比由2018年同期的1.5%大幅上漲至5.9%,該變化主要受某幾家公司的特定產品帶動。
若按照總保費收入(整付保費+年化保費)計算,2019年前三季度香港壽險個人新單業務保費較2018年同比上升15.5%至1395億港元,收入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別為友邦、國壽海外和滙豐人壽。
四季度的數據可能會更差。
「以往臨近年底,是保險代理人最忙的時候,此時正是香港的打折季,很多內地客人趁交保費之際,還可以在香港購物。2019年則從年中閒到年尾,很多人為了安全起見,都取消了原來的計劃。由於沒有業務做,從年中開始,我們團隊就組織大家旅遊團建,今年去了非洲和日本。」李星告訴記者。
上半年的情況預測
李星2012年末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就留在了香港從事保險行業,如今已經7年半了。李星剛畢業的時候,香港保險業進入黃金髮展期,內地赴港購買保險的需求旺盛,保險代理人也成了香餑餑,年薪過百萬並不是難事。
「我畢業之後,誤打誤撞加入了這個行業,當時和我們一期培訓班是30人一班,現在留下來的只有3個人,淘汰率是9成。」李星認為自己是個很能堅持的人,堅持來自於他認為這是一個很有「錢景」的職業,「這一行入行的門檻雖然不高,但是想要做好其實並不容易,既要有專業也要服務好。要能夠對客戶的問題進行深度解答,比如首次見一個客戶,可能只有半個小時的會面時間,在這短短30分鐘內如何給人以專業的印象是未來能夠成功籤單的關鍵,如果對於客戶的問題一問三不知,那肯定不會有下文了。
李星靠著在保險經紀行業穩紮穩打不但收入頗豐,還在香港置業。「最高一年的提成有300萬,不過當時確實存在非理性的因素,從2016年開始進入較為穩定的階段,我比較勤快,所以很早就進入了MDTR(百萬圓桌會議),現在有個25個人的團隊。」
「我回到福州老家了,近期準備休假,等3月後,再做下一步打算。從現在來看,即使疫情有所緩解,客戶也不會馬上過來買保險,估計要到下半年才會好一點。」李星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經紀人這個行業收入波動較大,只是沒想到會這麼大。他原本以為2019年會是最壞的一年,沒想到今年開年再遭疫情波及,其認為趨勢也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