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管理辦法》實施半月有餘

2020-12-05 中國金融新聞網

  自10月1日起,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目前已半月有餘。《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對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監督管理,對「小黑錢」等惡性競爭手段加以遏制,促進銀保業務規範健康發展。那麼,實施效果如何,又將對銀保業務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辦法》的實施已經傳遞到了我們基層網點,現在網點銷售保險產品過程變得更加嚴謹,首要的是明確告知消費者購買的是保險產品,並提醒客戶在保險公司打回訪電話時如實回答問題。」北京市石景山區某銀行網點大堂經理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在保證『雙錄』的同時,銀行要求做到筆筆登記在冊,誰銷售誰負責,更加重視售後服務環節。」在談到「小黑錢」時,該大堂經理表示,從《辦法》下發到實施前這一階段,很多銀行網點都已進行了整頓,目前沒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業界人士認為,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是保險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銀保合作還有很大的空間,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規範,另一方面,需要深化合作,從消費者的需求與體驗出發,從代理分銷升級到發展戰略、產品設計、渠道和銷售服務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創造價值、分享價值。

  「銀保需要提升雙方合作的深化程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隨著銷售誤導等問題的出現,銀保業務發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主要原因是雙方合作不夠深入。

  「銀保渠道銷售保險產品時,銀行一般會與保險公司籤訂客戶信息保護協議,歸屬保險公司的有效信息一般只有承保必需的基本信息,保險公司不能通過其他渠道再與該客戶接觸,導致保險公司難以進行客戶二次開發。」朱俊生認為,這造成保險公司普遍缺乏話語權,對客戶信息掌控不足。同時,當前銀行與保險公司缺乏基於對客戶需求的詳細分析來配置相應保險產品與服務的機制。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客戶信息出於監管要求及自身核心商業價值保護的考慮,並不會深度共享。隱含著大量客戶消費信息及風險特徵的銀行和保險業務系統之間整合程度較低,而銀行難以有效幫助保險公司深度分析和理解客戶的保險產品需求,造成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客戶需求分析能力不足。

  今年9月份,銀保監會對三家銀行保險機構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進行通報,就反映出銀保雙方著實需要進一步深化合作。通報指出,某大型商業銀行銷售人員介紹產品時,存在大量銷售誤導行為,不僅承諾可能無法兌現的分紅收益,同時也未明確告知該產品為保險產品。由此可見,案例中涉及的此款保險產品明顯與該客戶的需求不匹配。

  對此,朱俊生也表示,銀保合作主要以分銷協議模式為主,偏重短期利益。國內商業銀行主要把保險銷售定位於中間業務,對銀行整體業務價值貢獻度有限,並且擁有網點、客戶等資源的銀行在選擇合作的保險公司時一般更具有主動權,而大多數缺少自有分銷和服務網絡的中小保險公司,則將銀行代理作為產品銷售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按現行規章制度要求,一個銀行網點最多只能銷售三家保險公司產品,進一步加劇了銀保業務的競爭。在這種模式下,銀行更願意選擇與高回扣、高佣金的保險公司合作。雙方合作的內容主要是賣保單、拿手續費。這種形式的合作期限較短,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也只是簡單的委託代理關係,沒有達到銀保雙方業務互補、整體聯動、股權互相滲透、互動雙贏的戰略夥伴關係。

  正因為銀保合作目標短期化,因此滋生出諸如「小黑錢」「返點」等競爭行為。這類惡性競爭行為可能使保險公司進一步增加費差損,更容易陷入粗放型擴張狀態,經營成本將進一步加大,影響其償付能力,使保險公司的銀保業務實際上處於「無利」甚至「虧損」的狀態,不利於銀保渠道健康發展,因此也成為《辦法》要求整頓的重點。

  對於銀保業務如何深化合作,朱俊生建議,在分銷協議模式下,銀行與保險公司在客戶需求分析上的合作空間有限,保險公司更應主動結合銀行的客戶細分策略,適當調整自身的產品配置和服務模式。從產品設計方面來看,也必須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基於前期目標客戶特徵研究和需求分析,發現細分客戶群的產品和服務偏好,推動產品結構轉型升級。而對於銀行網點來說,渠道合作的重點在於提升銷售能力和實現規範化管理,包括通過銀保雙方的通力協作提高網點業務人員的保險專業技能和銷售服務能力,規範銷售行為等。隨著保險日益普及和續期業務量提升,老客戶、滿期客戶的二次開發也日漸突出,業務場景更加複雜,更需要提升渠道經營和管理的專業化、規範化和精細化。

  另外,伴隨雙方合作形式不斷深入和新渠道的發展,保險公司與銀行之間更可以探索在其他渠道的合作。除網點資源外,銀行的電話銷售和服務平臺、網絡銷售和服務平臺、自助與移動銷售和服務終端等多元化渠道,也是保險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和依託的渠道資源。隨著渠道合作逐漸深入,銀保雙方應進一步根據客戶細分策略和差異化的產品策略,設計相應的渠道策略與銷售模式。不斷拓展銀保合作的邊界,發揮銀保雙方在融資及保障等領域的業務專業性,實現銀保聯動,優勢互補,聯合服務客戶,以多種形式共同挖掘新的合作機會。

相關焦點

  • 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
    《辦法》對商業銀行提交網際網路貸款業務情況報告、自評估、重大事項報告等提出監管要求。監管機構實施監督檢查,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在過渡期安排方面,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過渡期為《辦法》實施之日起2年。過渡期內,商業銀行對照《辦法》制定整改方案並有序實施,不符合《辦法》規定的業務逐步有序壓降。
  • 6年馬拉松,3萬保險代理機構監管「大一統」!險企須知劃重點
    11月23日,銀保監會披露新規,對各代理機構、個人代理做出新規定,險企防範惹麻煩,這一點必須知曉。  11月23日,銀保監會正式下發新版《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事關1200萬保險從業人員、眾多代理機構,影響範圍極大。新規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目前已進入38天倒計時。
  • 商業銀行並表管理與監管指引(修訂徵求意見稿)
    第 三十二 條 商業銀行應當指定牽頭部門負責銀行集團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制定和實施,要求各附屬機構、業務單元在銀行集團整體風險偏好和風險管理政策框架下,制定自身的風險管理政策,促進銀行集團風險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第 三十三 條 商業銀行應當專設一名銀行集團風險管理主要負責人,負責整個銀行集團包括各機構、業務單元、行業、地區、產品和各類風險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實施。
  • 北京網際網路保險辦法先行,禁止飛單、變相向無資質平臺支付佣金等
    然而2015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在2018年10月1日就已經到期,在這之前,新的《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徵求意見稿)》已經開始在業內廣泛流傳,但正式版本遲遲未能出臺。尤其是對於很多第三方網絡平臺而言,《通知》已經清晰的展示出「機構持牌、人員持證」的監管思路,如果不能獲得保險相關牌照,今後很有可能沒有辦法再從事有關業務,「擦邊球」不好打了。
  • 中國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工作監管辦法...
    五是規定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工作監督管理的有關內容,包括監管理念、監管分工、審查、現場檢查、責任追究等,明確提出:不符合《辦法》要求的視為不滿足《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保險經紀人監管規定》《保險公估人監管規定》對於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相關規定,不得經營保險中介業務。
  •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商業銀行績效評價辦法》答記者問
    答:現行商業銀行績效評價辦法是金融企業績效評價制度中四類(銀行、保險、證券、其他)評價類別之一,建立於2009年,2016年曾進行修訂,在推動商業銀行提升經營效益、提高資產質量、堅持穩健經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現行商業銀行績效評價辦法局限性逐漸凸顯,有必要根據新形勢需要進行修改完善。
  • 銀保監會發新規:首提「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概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並鞏固近年來亂象治理成果,落實保險中介市場改革中完善準入退出管理、鼓勵推動變革創新、強化機構自我管控、加強監督管理等工作任務,2015年起,原中國保監會啟動了《規定》的起草工作,將《保險專業代理機構監管規定》《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監管辦法》《保險兼業代理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進行修改整合,以期理順法律關係,統一監管尺度,形成監管合力。
  • 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7月1日起施行
    5月4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發布了《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所謂大額風險暴露,是指商業銀行對單一客戶或一組關聯客戶超過其一級資本淨額2.5%的風險暴露。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就《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答記者問為推動商業銀行加強大額風險暴露管理,有效防控集中度風險,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 新時期商業銀行全表資產負債管理探究
    但是,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實施MPA考核以及巴塞爾協議的不斷升級,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具也隨之發生變化,傳統的資產負債計量指標和計量方法正在更新換代之中,流動性風險管理、信用風險資本計量、市場風險資本計量等正在逐步從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發展,計量工具也在不斷地完善。
  • ...歸屬於個人保險代理人範疇,暫不強調其在業務上與保險公司的...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本《通知》將我國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歸屬於個人保險代理人範疇,其「獨立」更側重於破除保險營銷的層級關係,這是與成熟市場獨立代理人接軌的前提和基礎。考慮到我國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還處於初啟階段,管理方式手段還在摸索,管理責任落實還有待抓實,暫不強調其在業務上與保險公司的「獨立」,將隨著實踐深入和時間推移漸次研究。
  • 銀監會新規劍指衍生工具風險要求商業銀行將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
    ⊙記者 周鵬峰 ○編輯 陳羽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衍生工具交易業務快速增長。「高成本資金為了獲取高收益,倒逼保險機構提升風險偏好,投向高風險資產。」陳文輝指出,當前,適應和面對低利率環境和「資產荒」,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負債成本,降低收益預期。陳文輝同時指出,債券違約進入多發期並呈現蔓延趨勢,保險資金約80%資產配置於信用類資產,面臨的信用風險上升。
  • 艾德保險:了解保險第一步,經紀、代理怎樣分?
    可能就需要找保險代理(Agent)或保險經紀(Broker)的專業意見協助。但你又是否知道保險代理及經紀兩者有何分別呢?  今天艾德保險詳細為大家說說這兩個概念有何不同,區別在哪裡。  香港保險代理人Insurance Agent  顧名思義,就是保險公司的代理人。
  • 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發布,區域性理機構最低註冊資本上調至2000萬|...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並鞏固近年來亂象治理成果,落實保險中介市場改革中完善準入退出管理、鼓勵推動變革創新、強化機構自我管控、加強監督管理等工作任務,2015年起,原中國保監會啟動了《規定》的起草工作,將《保險專業代理機構監管規定》《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監管辦法》《保險兼業代理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進行修改整合,以期理順法律關係,統一監管尺度,形成監管合力。
  • 2020-2026年中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
    2016-2022年中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一、招商銀行攜「車購易」參加車展營銷活動    二、渣打銀行「現貸派」網絡論壇話題營銷第九章 2020-2026年中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風險管理分析  第一節 2020-2026年中國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業務風險管理分析
  • 城市商業銀行聚合支付收單業務思考
    商業銀行近年來行動支付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價值貢獻不斷加強,已然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商業銀行在用戶、場景以及支付通道上近年來已經得到了規模化的發展,不同的銀行由於受眾群體和用戶規模不同,行動支付發展也各有千秋。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相較國有大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藉助先天屬地特徵,在本地發展行動支付業務上具備後來居上的勢頭(表3)。
  • 商業銀行會計選擇行為分析
    ;(5)金融業務創新層出不窮,商業銀行會計即要應付原本就不確定的經濟事項,又要面對不斷創新的新業務,大大提高了商業銀行會計的不確定性,為會計選擇開闢了廣闊空間;(6)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特別是商業銀行,防範風險和加強監控成為政府監管的重要內容,同時,商業銀行一旦上市,證監會也隨之成為商業銀行的監管部門,多頭共管成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要特徵;(7)與企業會計不同,商業銀行會計在銀行業務中屬於一種基礎的事務性工作
  • 保險機構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評估及客戶分類管理指引
    第十三條保險機構應當考慮業務方式所固有的洗錢風險並關注客戶的異常交易行為,結合當前市場的具體運行狀況,綜合分析業務風險。業務風險子項包括但不限於:  (一)代理交易。代理交易是保險行業的突出特點。在人身險領域,保險機構獲得的客戶信息高度依賴代理人,某些情形下保險機構難以直接與客戶接觸,盡職調查有效性受到限制。
  •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
    該協議的目的在於:(1)將銀行的資本要求系統地與銀行業務的風險(包括表外業務風險)聯繫起來。(2)協調統一各國的資本定義、風險評估和資本充足性標準。  基於風險的資本充足性標準包括四個要素:(1)一個對資本構成的普適定義。(2)一個對銀行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的風險權重的確定標準。(3)對核心資本、總資本與總的風險調整資產的最低比率的界定。(4)對資本重組性標準實施的階段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