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定量蛋白組學將在未來10年飛速發展!

2020-12-04 生物谷

 

2016年3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 -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實施,我們已初步掌握了自身的遺傳信息。但闡明人類基因組整體功能的功能基因組學仍任重而道遠。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執行者",自然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寵兒"。幾乎在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內,科學研究工作者都需要對細胞、組織或完整生物體的蛋白進行定性描述或定量檢測。對一種細胞、組織或完整生物體所擁有的全套蛋白質為特徵的蛋白組學在生命科學領域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我們對蛋白組學的了解需要更清楚、完整的信息,比如說確定在細胞、組織或生物體內的蛋白質種類的數目,以及所有蛋白組分在不同條件下的表達水平等等。

儘管在生命科學領域,定量蛋白質組學開始顯現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對科學工作者和醫學研究人員來說,技術上仍存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構成蛋白組的各種蛋白會隨著不同組織、不同環境狀態而發生改變。一種蛋白在轉錄時,一個基因可以有多種mRNA形式的剪接,並且同一蛋白可能存在多種形式的翻譯後修飾。很多蛋白廣泛地存在各種生物體液中,而且它們的存在形式和濃度都存在著巨大差別。所以說,蛋白質組不僅僅是基因組的直接產物。現在生命科學領域急需新的技術和研究方法對蛋白組信息有一個完整理解。

"從現在起,我們希望能夠對單一實驗中進行所有蛋白進行全面測定。這跟當下我們所用的RNA-Seq技術差不多一樣。"Robert L. Moritz教授說道。他的實驗室一直致力於開發新的技術和數據分析工具來定量檢測蛋白質,尤其是在疾病狀態下,分析這些蛋白所發揮的作用。

在質譜檢測中存在著一個技術難題,雖然質譜能檢測蛋白組裡所有蛋白(肽段),但一些被預期出現在轉錄水平上的多肽或蛋白,在質譜中仍不能被精確檢測。"根據質譜分析的序列,我們不一定能看到蛋白質的整個胺基酸序列。但是,有時候我們能一直看到這個蛋白的某段序列。" Robert L. Moritz教授提到。所以需要建立一個分析方法來確定,對一個多肽的檢測為陰性是來自於實驗儀器不能檢測到,還是來自於其他原因,比如說就是實驗處理後出現預期的實驗結果。Robert L. Moritz教授解釋道:"之所以我們對某一個特定蛋白質的任何肽段都檢測不到,原因可能是這個蛋白只在特定條件下,在特定的組織或細胞被表達。"

許多肽段能在質譜中被檢測,而這些信息被統計在一個資料庫,叫PeptideAtlas。2005年,PeptideAtlas資料庫成立,從開始到現在,來自多種不同物種的質譜數據仍在大幅增加和更新。它既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同時也對蛋白質組學相關實驗提供了重要的查詢資源。

PeptideAtlas資料庫允許科研工作者查到每個多肽的檢索記錄,以及每個多肽的所有特性。另外,PeptideAtlas同樣能給科研工作者在實驗設計和質譜實驗數據重複提供資源和指導。

近來,Moritz博士的研究小組,開發了新一代資料庫,叫AltasProphet。它是一個更高精度,覆蓋率更廣,而且是在蛋白質組學的背景下,升級的質譜數據處理平臺。他們認為,質譜技術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說速度和靈敏度這兩個方面。現在已經出現了可供檢測並定量一些蛋白(包括一些蛋白的亞型)的新興技術,。

下面總結一下目前這些新興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運用,以下面四個例子來說明。

1)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進行蛋白組學相關標誌物跟蹤的研究

"我們已經找到三種可以降低阿茲海默症疾病風險的幹預手段,全部都來自於蛋白組學的研究結果。"來自肯塔基大學生物化學教授Allan Butterfield說道。他跟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合作在人類衰老動物模型研究中,用三種不同方式來幹預動物衰老(評估動物在認知上出現損傷的風險),包括改變飲食、改變身體活動和智力刺激。

動物模型是比格犬,它擁有跟人類一樣β-肽序列,並具有學習複雜認知任務的能力。這些證明比格犬可以用於研究人類中阿茲海默症發生原因的實驗動物模型。

科研工作者將12歲的比格犬分三組,第一組餵富集抗氧化的食物;第二組進行體能鍛鍊幹預;最後一組進行智力訓練組,這些幹預在比格犬上持續了三年。通過最後比格犬的認知測試結果,這些經歷過三種不同幹預措施後15歲(12歲+3歲)比格犬跟4歲的比格犬的認知能力相似。並發現比格犬在認知上的改善伴隨著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塊水平下降。並且,這些幹預後的比格犬大腦氧化應激水平與4歲的比格犬幾乎一致。而對照組(正常飲食的比格犬)的大腦出現了跟阿茲海默氏症一致病理症狀。通過蛋白質組學檢測出大腦組織中氧化蛋白水平明顯增加。在這項飲食和生活方式幹預改變認知的研究中,科學工作者使用蛋白組學找到了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蛋白,也探索了這些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信號調控通路,並證實了之前類似研究的實驗結果。在研究神經變性疾病領域中,很難在病症早期發現病理學等變化。如果在臨床疾病的發病前做一些相應的幹預,可能降低疾病的發生和減緩進展、並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

目前蛋白質組學面臨的挑戰是數據難以輸出。但是,如果生物信息學和質譜等蛋白質分技術進步相一致時,這將標誌著蛋白質組學的真正成熟。

2)在腫瘤研究中分析過表達的蛋白組來控制癌症

來自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David M. Luban教授說:"蛋白質組學領域內存在一個重大的難題,很難做到在同時測到大量樣品的實驗數據。現在已經有很多團隊在在這個難題上攻堅克難,但目前這些新興的工具還遠沒成熟到可供我們使用。"

Luban博士和他的同事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利用腫瘤幹細胞上的生物標記物,分離出來兩種乳腺癌腫瘤幹細胞亞型:ALDH、CD44雙陽性和ALDH、CD24雙陽性幹細胞群。在癌症研究中,對於腫瘤幹細胞的特性了解非常重要,這方面的研究可以找到腫瘤轉移的機理,以及對攻克癌症耐藥難題有很大的幫助。

科學工作者首先使用蛋白質組學來分析比較這兩種不同亞型的乳腺癌幹細胞的蛋白表達情況。通過這一步他們鑑定出了3304種蛋白在兩種細胞亞型中存在差異。接下來,他們使用無標記蛋白定量手段,還找到並研究了這兩種不同幹細胞表型的分子調控機理。Luban博士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已經通過代謝組學確定了幾個關鍵蛋白,現在已經開始下一步的研究。"

無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分析技術可以檢測一種蛋白相匹配的的所有肽段,並可以確定它在總蛋白中所佔的具體比例。在蛋白組學中常用的標記蛋白分析技術,如果細胞數非常少的條件下,對樣品分析存在很大的挑戰,而這一技術正好可以解決這一難題。現在他們希望能通過這個辦法對腫瘤幹細胞(少於10,000個細胞)的樣品中蛋白進行更為細緻蛋白質組學分析。

3)通過蛋白組學解析生物行為學的問題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蛋白質組學實驗Leonard Foster博士分析比較了蜜蜂體內的1,200種蛋白,試圖從蜜蜂體內蛋白表達組信息與蜜蜂行為學上建立一種聯繫。

"在蛋白質組學領域仍普遍存在著一個難題:蛋白組學實驗往往費時耗力,而且一些實驗數據很難重複。這個難題需要通過蛋白質組學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改進來解決。現有的一些實驗方法所得到的實驗結果並不能很好地解釋生物行為學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很多實驗結論不能有效地支持這些生物的行為學等現象。" Leonard Foster博士說道。

Leonard Foster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組對蜜蜂與其體外寄生蟎蟲之間的相互作用感興趣。蜜蜂存在兩個可遺傳的抵禦體外寄生蟎蟲的生物機制:一個是集體行為模式;另一個是對蟎蟲的敏感程度的機制。而這兩個機制在不同蜜蜂之間所起的調控作用也存在差異,而目前這兩個遺傳學和生物信號傳導的機理都不清楚。

Leonard Foster博士和他的同事測量了蜜蜂觸角和幼蟲體內大約1,200種蛋白質的相對豐度,還描述了這些蛋白在蜜蜂免疫力,以及蜜蜂跟寄生蟲之間所起的調控作用。這一次研究首次證明了蛋白表達譜與蜜蜂行為模式之間存在著相關性。

另外,最近他們另一項研究發現,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半乳糖誘導了PKA1基因(表達PKA蛋白的催化亞基)表達,而葡萄糖會抑制該基因的表達。通過這個系統,研究工作者鑑定了在真菌病原體、新型隱球菌等其他類似疾病的真菌的分泌蛋白吧被哪些蛋白調控。

"這種定量檢測蛋白方法非常精確,半定量方法不能對培養基上清中的分泌蛋白進行精確測定。" Leonard Foster博士研究小組通過這個定量檢測的方法鑑定了與真菌的生存,和對宿主毒性以及對鐵離子攝取相關的61種分泌蛋白,其中5個的表達分泌與PKA1基因轉錄表達調控相關。

4)蛋白翻譯後修飾的挑戰

蛋白翻譯後修飾作為蛋白質的一個特性,但這一特性給質譜等蛋白質組學的實驗在定量和評估被修飾後的多肽埋下了巨大的難題。

"在對染色質生物研究領域內開發出一類高質量抗體來識別蛋白翻譯後修飾是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Michael A. Freitas博士說,"但目前為止,所能使用的這種高品質抗體仍為數甚少。"

然而,即使有這樣的抗體可用,但它們所識別具體表位會被臨近肽段翻譯後修飾而發生改變,從而變得毫無用處,或達不到檢測的標準,組蛋白H3K9S10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Freitas博士的實驗室,他們經常會使用用同位素標記的胺基酸(stable 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 SILAC)來做蛋白組學的質譜分析。他們發現在實驗組和處理組中用這種帶同位素標記胺基酸的培養基培養細胞一段時間,然後進行蛋白組學分析有很多優勢。這個方法可以進行相對定量,從而通過質譜實驗分析確定單個蛋白的翻譯後修飾的程度。但是這個方法也存在著缺點,比如說在細胞培養過程中,被限制只能使用1到2種標籤,另外這個方法不太適合一些不能培養的樣品,以及"路徑"太複雜的蛋白的質譜分析。這個方法也不適合現行的一種"自上而下"的蛋白組學分析方法。如果蛋白被蛋白酶消化產生的多肽片段,通過檢測肽段的N末端不能確定在這個區域內發生翻譯後修飾,是否與其它區域(多肽片段)的修飾有關。這個難題也將是蛋白組學研究翻譯後修飾中所面臨的巨大限制。

Freitas博士和他的同事和其他科研工作者合作,實現了這種"自上而下"的蛋白組質譜分析。首先將一個完整的蛋白質置於質譜儀中,然後通過高能量的力物理破壞這個蛋白質變成零散的多肽片段。最後通過對這些多肽片段的質譜實驗數據重新"組裝"出這個蛋白。這樣就保留了這個蛋白上所有的翻譯後修飾信息。通過這個方法,Freitas博士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乳腺癌細胞中幾種不同組蛋白亞型在細胞中的功能,以及在細胞周期中蛋白組的動態變化,並將一些清楚的翻譯後修飾作為惡性增殖的潛在生物標誌。

未來十年的科學研究將越來越顯示出定量蛋白組學對生命科學的重大意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6多組學研究與臨床轉化研討會:邁向精準醫學

會議時間:2016.03.24-2016.03.25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Multi-omics/

相關焦點

  • 必讀乾貨:蛋白組學/修飾蛋白組學樣本準備指南
    樣品量要求: 常規動物組織(心、肝、脾、肺、腎、腸、腦、肌肉等)-定量蛋白組學>200mg;修飾磷酸化蛋白組學>500mg植物篇 大本植物莖、葉、花等PBS清洗樣品表面泥土或明顯汙染物樣品量要求: 常規植物組織(幼嫩的根、葉、花、愈傷組織等)-定量蛋白組學>500mg;修飾磷酸化蛋白組學>2g微生物篇 細菌(菌體沉澱)4℃,3000-5000×g離心10 min
  • 知無不「研」|一文輕鬆讀懂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
    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是研究細胞、組織或生物體中蛋白質組成、定位、變化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科學,包括對蛋白質表達模式和蛋白質組功能模式的研究。蛋白質組學的發展對尋找疾病的診斷標誌、篩選藥物靶點、毒理學研究等有重要意義,也因此被廣泛應用於醫學研究。
  •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乳糖酸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多靶點抗菌機制熱烈祝賀瀋陽農業大學康教授及其團隊研究成果榮登J. Agric. Food Chem.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運用基於SWATH的定量蛋白質組學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的超微結構觀察,系統的研究了LBA在蛋白質組水平上對MRSA的抗菌機制。進一步通過基於PRM的靶向質譜技術和實時定量PCR(qRT-PCR)技術驗證了幾種差異表達蛋白的蛋白表達水平和mRNA表達水平。
  • Cell上的經典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
    然而,隨著更多組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如何充分利用高性價比的WES數據繼續保持高影響力的文章產出,已成為困擾很多研究者的問題。今天小鹿為大家整理了近期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極為經典的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相關的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希望能助您打開思路,找到新的挖掘點。
  • 【盤點】2019年一季度組蛋白修飾重大學術研究
    今天給大家帶來2019年一季度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熱點文章,一起來看看吧!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指組蛋白在相關酶作用下發生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腺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飾的過程。
  • TMT標記定量蛋白組學助力烏菜氧化還原穩態與高低溫脅迫研究
    Genotype」的研究成果,通過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和LC-MS/MS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發現了烏菜的氧化還原平衡、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謝、熱休克蛋白和信號轉導途徑與耐溫性有關,驗證了維持氧化還原穩態是烏菜新種質耐溫性的重要調控通路。
  • 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互作網絡研究
    本文由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華中農業大學塗金星博士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的題為:「Two Young Genes Reshape a Novel Interaction Network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研究篩選到甘藍型油菜中Bnams4b和BnaMs3的相互作用蛋白,對兩個種群特異性共同進化的年輕基因在植物中重塑了一個新型互作網絡
  • 「鳥槍法(shotgun)」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介紹
    質譜分析以前在樣品中加入同位素標記的某種質量校準肽,通過對此肽的相對定量就可以獲得絕對定量的信息。實現目的肽段的絕對定量,而這一性質可以被充分應用以提供臨床診斷的標準值或閾值。  差異蛋白質的定量研究是基於肽段水平而非完整的蛋白質,成為該技術最大的技術特色,該技術實現了樣品分離與鑑定直接聯合,完全自動化操作,可以用於各種蛋白質混合物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如血清、組織、各種體液以及尿液等。
  • 新方法再次提高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準確度
    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在蛋白豐度檢測、轉錄修飾和翻譯後修飾方面填補了單細胞轉錄組學的空白。    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SCoPE-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定量分析多功能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採用同位素標記和載體蛋白質組學來分析單個細胞。
  • 《Nature Methods》年度技術盤點——定向蛋白質組學技術
    2012年,定向蛋白質組學技術(targeted proteomics)榮膺《自然-方法》年度生命科學技術。  定向蛋白質組學是基於質譜技術快速檢測目標蛋白的技術,該技術具有靈敏度高、重複性好的特點。基於質譜的鳥槍蛋白質組學研究是將蛋白質酶解,片段化成肽片段進行質譜分析。
  • 項目文章|華中農業大學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
    本文由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華中農業大學塗金星博士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的題為:「Two Young Genes Reshape a Novel Interaction Network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研究篩選到甘藍型油菜中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中文標題:蛋白質組學揭示蚤狀溞中納米塑料毒性的有害結局路徑研究對象:蚤狀溞,納米塑料發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6.551發表時間:2021年合作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 長篇回顧|蛋白質組學的發展:生命科學的裡程碑
    文中認為蛋白質組學將成為21世紀最大的戰略資源,並將成為人類基因爭奪戰的戰略制高點之一,這將蛋白質組學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實上早在1994年,澳大利亞科學家Marc Wilkins便提出了蛋白質組(proteome)這一概念——表徵基因組所能表達的全部蛋白。
  • 生物樣品中蛋白定量的革命性方法:靶向蛋白質組技術
    · 高靈敏度:可檢測低至amol級(10-18)的蛋白信號· 高通量: 可同時分析數十個蛋白質含量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直接執行者,生物學研究離不開分析蛋白質的組成及含量變化。按照實驗目的可以將蛋白質組技術分為兩大類:高通量蛋白質組學和靶向蛋白質組學,分別用於前期的差異蛋白篩選以及後續的目標蛋白驗證。
  • 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數據解讀分析、資料庫介紹及使用流程等一系列乾貨內容;專刊系列將邀請代謝組學知名學者及一線技術人員對代謝組學發展和相關技術進行系統性的歸納總結,將實際操作經驗分享給各位從事科研工作的老師,幫助大家多視角、全維度理解代謝物的作用機制和功能,提升生命科學研究的技術高度和深度。
  • Nature Methods|新方法再次提高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準確度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Sydney Brenner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在蛋白豐度檢測、轉錄修飾和翻譯後修飾方面填補了單細胞轉錄組學的空白。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SCoPE-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定量分析多功能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採用同位素標記和載體蛋白質組學來分析單個細胞【1】。
  • 高靈敏蛋白定量檢測
    對蛋白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不僅可以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動的本質,而且發現的關鍵蛋白質對於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並建立相應的診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對蛋白質進行定性、定量研究,簡單來說就是要搞清楚「是什麼、有多少」的問題。隨著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已不僅僅滿足定性分析蛋白質組,而進一步要求更加準確地定量描述蛋白質組。
  • iTRAQ蛋白組學助力寧波大學越冬期間擬穴青蟹代謝變化研究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擬穴青蟹養殖發展迅速。但是,中國擬穴青蟹的單產低,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母蟹的質量和養殖是人工育苗的基礎。越冬是母蟹最常見的生物學特徵之一,也是擬穴青蟹對不利自然條件的保護反應。許多因素會影響擬穴青蟹的越冬,例如溫度,鹽度,光照和pH。
  • 定量蛋白質組學方法應用於病毒結構、功能及感染機制研究
    如果能夠對這兩種病毒蛋白層面的差異進行分析,那麼就能夠掌握病毒顆粒侵染偏向的線索。基於iTRAQ試劑的定量蛋白質組學能夠很好的完成相似樣品在蛋白層面的差異比較。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iTRAQ試劑(116和117)來標記不同兩種不同的肽段樣品,等量混合後,使用SCIEX高分辨質譜儀進行數據採集。
  • 「蛋白晶片法or質譜法」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的選擇及比較
    經常會有人將兩種方法進行比較,科學上很難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有各自的用武之地。那麼,研究蛋白質組學應該如何選擇更合適的研究方法呢?以下將從六個主要方面進行比較和推薦。近年來,高通量技術平臺的開發大大推動了蛋白質組學研究工作。這些適用於蛋白質分析和標誌物開發的平臺讓研究人員能夠在單次分析中檢測數千種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