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2月28日表示,他預測今年「兩會」將重點關注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深化改革與推動轉型、扶持小微企業與緩解實體經濟困境、重構社會保障制度與醫療改革制度、空氣品質和飲水安全等五大熱點問題。(2月28日《科技日報》)
中小企是中國經濟的「脊梁」,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其地位一點也不比大企業低。李克強同志曾有一句十分形象的話:「我國經濟發展既需要「頂天立地」的具有支柱作用的大企業,也需要「鋪天蓋地」的富有增長活力的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扶持政策難落實是中國經濟的「脊梁」挺不起來的老問題。中央政府的新老「36條」,加上各地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不可謂不多,可為什麼企業還是感覺「享受」不到,甚至是拱手相推呢?
問題一,相關部門不願意對自己「動刀子」,來一次「自我革命」。政策不規範,審批落實層級多、效能差,有的政策變相「雙手互博」,一手扶持,另一手再上韁繩,你說如此扶持政策,中小企能「振奮」有感嗎?
問題二,稅費負擔偏重一直是擠壓「脊梁」的壓力石。儘管國家已經取消了眾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但現實上還有不少收費項目不合理存在,有些行業甚至與上繳稅額負擔水平相當。
此外,稅收徵管亂象在中小企業身上也較為突出,收「過頭稅」、上面下達的指標吃緊就亂查稅;沒有原則和法律支持的稅收執法彈性空間肆意擴張等等亂象常見於媒體報導。去年有學者曾警示說:「2013年全國一大批小微企業有可能被稅務部門整死」。
更有甚者,為中小微企業減負的「營改增」試點,近期調查表明,有科學「減」切實「增」的現象存在。不少地方在政策執行時,有違政策初衷,特別是亂劃「最低稅負」標準問題。「營改增」的稅改,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事關小微企發展的改革不僅要奮勇前行,更要走得「夯實」。
十八大報告連續第三次指出扶持、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的兩個「不動搖」,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體核心的高度認識。問題是,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不平等、不公正和不公平」仍然是中國中小企業心頭之憂。今年兩會上,「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應該還會是不少代表、委員的發聲。
事實上,辜勝阻就小微企業發展的建言中,金融、財稅問題對中小企尤為重要。
2月28日,溫州市長陳金彪在「中國改革(溫州)論壇」發言時表示,溫州「金改」已開了好頭,但地方金融監管合法化、民資參與設立金融機構遭遇「玻璃門」,以及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的稅收優惠等問題,還有不少法律政策障礙,正待突破。去年3月28日,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金改」試驗區,主要意在破解民間資金多投資難、小微企業多融資難的「兩多兩難」等問題。如今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將滿一年,為什麼還有不少難關還難以攻克呢?在建立適合中小企業成長的金融生態環境的通俗,去除我國銀行體系的不合理桎梏還應該引起兩會的足夠重視。
此外,需要明確的是,打理中小企轉型的任務應交給「市場」,政府不能「越俎代庖」。
經濟要轉型,結構要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才有持續和動能;但並不意味著政府要伸出手來,幫企業「扭頭」轉身。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也就是說政府應該尊重經濟規律,讓市場來「倒逼」企業,用政策取向、優化環境和目標平臺來促推企業轉型。要相信企業家是有敏銳「嗅覺」的,只要政策制定者不指錯路。(王振峰)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正式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mai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評論:【國棟兩會圍觀】「節假日免費坐火車」看起來很美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