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多少菸酒生產企業?有多少菸酒品牌?這些菸酒又有多少種規格?這恐怕連資深「菸民」「酒民」都說不清楚。
據新華網報導,當前菸酒品牌林立,與市場壁壘、地方保護難脫關係。而究其原因,菸酒產業對地方財政的強力支撐才是根本,這背後潛伏著不為人知的「地方財政學」。
菸酒品牌眾多 「見過的」卻不多
南京市民朱一峰年初去美國,本想帶幾條煙,結果意外發現美國菸品種很少,「看來看去就那幾個牌子,最後還是帶了兩條萬寶路」。
無獨有偶,常帶團去日本的導遊陳冰也告訴新華網記者,日本香菸選擇面很窄,「全日本就一家菸草企業」。
而在國內,隨意走進幾家煙店,再小的店面,一二十種香菸總是有的,稍大點的則有幾十種。
但這遠非香菸品牌的全部。國家菸草專賣局2012年數據顯示,全國在產捲菸牌號98個,比上年度減少7個,比2000年減少1000多個。牌號雖已大幅「瘦身」,但這些品牌都有不同規格,有的多達十幾種,種類之多可以想見。
與管理嚴格的香菸相比,酒類品牌之多,更加超乎想像。
數據顯示,僅白酒行業全國就有約1.8萬家生產企業,其中大部分是小酒廠。新華網記者採訪發現,幾乎每個地市都有自己的品牌。代理過酒業務的黃蒙告訴記者:「雖然市面上酒的種類不少,但實際上還要多得多,有很多酒你別說沒見過,聽都沒聽過!」
那麼多「沒見過」「沒聽過」的菸酒去哪兒了?
其實它們哪兒都沒去,基本處於地方「自產自銷」中。以江蘇為例,大小煙店裡都有地產品牌「一品梅」,而在外地市場,這個牌子就不那麼常見。在南京市場上,南京捲菸廠出產的香菸品種最齊全,其他外省市品牌香菸,每種很少有超過三個規格的。
酒類亦如此。大酒廠雖面向全國市場,但都有自己的「根據地」,一旦出了這個「保護圈」,往往只剩幾個主打品牌和規格。
「菸酒財政學」壓倒一切
數據顯示,近年菸草業對國家財政貢獻保持在6%左右。今年一季度,全行業實現稅利3235.7億元,同比增長10.8%。
據了解,每個環節都是稅源的菸草行業主要需繳納菸葉稅、消費稅和增值稅,其中菸葉稅和25%的增值稅歸地方,消費稅和75%的增值稅歸國家。從數額看,雖然「大頭」被國家拿走,但即便「小頭」,依然是地方不願鬆口的「肥肉」,且在部分省份堪稱「支柱」。
在菸草第一大省雲南,菸草業對財政的貢獻一度達七成,近年來也一直維持在一半左右。
江蘇中煙去年實現稅利390億元,這樣的數字,即使在經濟大省,也同樣不容忽視。蘇北某市一位幹部曾羨慕地對記者說:「要是像徐州或淮安那樣有個捲菸廠就好了。」
相比之下,酒類利稅雖不及菸草「搶眼」,但也是地方政府「菸酒財政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四川、貴州等地,白酒業在地方經濟版圖上佔據重要位置。即使在江蘇,酒類的利稅在一些地方也頗受重視,比如宿遷的洋河酒業就是當地第一利稅大戶。
為保護稅源,一些地方把本地菸酒納入政府採購名單。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地方幹部說:「這部分『三公經費』反正要花,採購本地菸酒,既有地方特色,跟客人說起來好聽,還支持了企業,有利於地方財政。」
打破壁壘 回歸市場
地方財政對菸酒業「情有獨鍾」,自然不希望別人來分杯中羹。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要求打破壁壘的呼聲漸高。
新華網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菸草行業壁壘主要通過「專賣」來形成。零售商家能進到什麼品牌,完全取決於地方菸草專賣局有什麼,只要在「源頭」卡一下,就能保證本地品牌獨大。此外,或明或暗地大力扶持本地企業也可以形成壁壘,包括各種優惠政策,甚至是公款消費的「助力」。
在地方保護之下,一些較受消費者歡迎的品牌難以做大做強。
統計顯示,2012年世界500強中有4家菸草公司上榜,其中營業收入最高的菲利普-莫裡斯公司營業收入達310多億美元,最低的帝國菸草公司也有240多億美元收入。而興業銀行公告顯示,同年度國內銷售收入達千億元人民幣的品牌只有「中華」。
相比之下,酒企面對的壁壘相對較弱,大酒企更期待通過併購打破壁壘。曾任蘇酒集團副董事長的趙鳳琦在白酒業摸爬滾打十多年,在他看來,白酒行業整合力度不斷增大,一些上規模的企業會走上強強聯合的路子,跨地區合作也會增加。
有關專家表示,「專賣」不等於「計劃」「限制」,打破「計劃」才是盤活市場和企業的根本途徑,這與「專賣」並不衝突;相反,「專賣」還可以在其他方面更加強化。
專家認為,改變地方財政對菸酒業的依賴任重道遠,卻勢在必行,這有賴於培養新的稅源和進一步推進稅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