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類的航海能力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他們能夠到達這個星球上一些極度孤立的角落。夏威夷群島距離日本將近6000公裡,距離北美大陸約3700公裡。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地方居然有原住民!他們顯然不可能是在小島上獨立進化的,這些島上也根本沒有猿人的生存環境。島民的祖先們只可能來自大陸。好在北太平洋中還有一系列零星的島嶼,他們可能是在各個島間接力航行過來的。
更極端的例子是復活節島,它距離南美大陸3700公裡,而且周邊空無一島。即使從西邊離它最近的一個島嶼出發,單次航程也必須超過2000公裡不能停歇,而且這條最短航線還是逆風的。要知道,美洲與非洲之間的最近距離,也只有大約2900公裡。
中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曾經出土過一些奇特的文物,所以有人懷疑東亞人曾經渡海到達過美洲。另外有更確鑿的證據,證明古代北歐人曾經通過冰島、格陵蘭中轉到達北美洲東岸。不過這一切並不影響哥倫布作為美洲「發現者」的地位。因為只有他才把「發現」的信息帶回文明世界,令文明世界做出相應反饋。總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事實:真正的航海發現,必須首先是一個社會行為,而不純粹是技術行為。
有史可考的人類首次航行,發生在公元前3100年的古埃及。雖然他們的族群在2000多年前就已滅亡,但他們把自己的船畫在了陶罐上。而太平洋群島的島民繁衍至今,卻沒有為他們祖先的航海偉業留下隻言片語。也許是在島上困得太久,大多數島民甚至已經忘記了怎麼航海,當然更不可能知道他們的祖先是怎麼來的。一個是無心為之,一個是有意為之。原始行為和文明行為的區別大抵在此。
最早的人類文明全都發源於大河之濱,但古埃及的尼羅河能夠撥得頭籌,得益於三個先天優勢。其一是尼羅河的流向是自南向北的,而埃及常年吹北風。因此航船可以收帆而去,揚帆而回,對造船和航行的技術要求最低。其二是尼羅河河道較直且少分支,所以河濱的各個文明據點之間的最短距離,很自然地就是通過尼羅河。第三是尼羅河注入地中海,臨近即可與另一大古代文明「兩河流域」交流。而兩河流域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則都注入波斯灣。印度河、恆河、黃河、長江等大河的下遊也都遠離其它古文明中心。
其實還有第四個原因促進了古埃及航運的高度發展。由於遠離中亞草原,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最晚得到馬的。古埃及文獻中出現「馬」,比出現「船」晚了1600年。陸運能力的缺乏顯然加重了對水運的依賴。不過,遠離草原對古埃及人來說不是大問題,因為他們得到了大自然更寶貴的饋贈:地中海。
本文長篇連載,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小鮮傳(fish_craft)獲取每日更新。
關注後,在對話框中回復「航海1」即可閱讀大航海時代(1)地理的必然。
有任何吐槽或交流,請直接發在小鮮傳的對話框中,作者會儘量在當天晚上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