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赫茲雙喜臨門了,一個是他獲得了卡爾斯魯厄大學獲得了教授職位,另一個呢,就是他遇到了心愛的姑娘。

伊莉莎白.多爾是他同事的女兒,老嶽父多爾教授一開始就喜歡這個小夥子,於是就把女兒介紹給了赫茲,赫茲也一見鍾情,愛上了這位姑娘。
姑娘雖然不懂電磁學,但是她懂赫茲。她覺得「赫茲在星光下有一種近乎驕傲的自信。他自認是全世界唯一了解星光是什麼的人,在他看來滿天的星光是不同的光體,規律地發出不同頻率的電磁波來到地上…… 在他的說明中,星夜不只是美麗的,而且是規則準確的。」
很快兩人就在大學裡建好了愛巢。有工作,有愛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已經是別無所求了,但是對於赫茲還不夠,因為他還沒有完成著名的電磁波實驗。
當時物理學界關於電磁學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韋伯的觀點,認為電磁力是瞬間傳輸的,這和牛頓的觀點頗有相通之處,爵爺也認為萬有引力是瞬時傳輸的,一種就是麥克斯韋的觀點,認為電磁力是靠電磁波傳播的,當然有速度。
哪種觀點正確呢?這就要靠赫茲來驗證了。
赫茲根據電容器經由電火花隙會產生振蕩原理,設計了一套電磁波發生器。將一感應線圈的兩端接於產生器的兩個銅棒上,當感應線圈的電流突然中斷時,其感應高電壓使電火花隙之間產生火花。
根據麥克斯韋理論,此火花應產生電磁波,赫茲又設計了一個檢波器來探測產生的電磁波。他將一小段導線彎成圓形,線的兩端點間留有小電火花隙。
如果電磁波傳過來,那麼應在此小線圈上產生感應電壓,從而使電火花隙產生火花。
說白了,赫茲的工作就是看小火花,這個實驗做了兩年。1888年,赫茲終於看到了絢麗的小火花。
赫茲又求出振蕩器的頻率,再用檢波器量出波長,二者乘積即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正如麥克斯韋預測的一樣,電磁波傳播的速度等於光速。
1889年,赫茲宣布,光就是一種電磁波。
但是,在電磁波實驗過程中,赫茲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光電效應,其實也不應該叫做光電效應,因為當時電子還沒有發現,光電效應似乎給光的波動說又帶來了一絲陰影,但是赫茲已經沒有辦法繼續研究了。
因為1894年赫茲就因為敗血症英年早逝,他最親密的愛人伊莉莎白.多爾獨自撫養他們的孩子,一生未改嫁。
後來他的侄子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侄孫開創了超聲波影像學。
那麼光電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要由誰來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