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陪伴人類千年,遠在萬裡之遙,為何會讓古人「虔誠祭祀」?

2021-01-13 網易

  引言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是唐代詩人張若虛所作的《春江花月夜》,展現了一種浩瀚江水明月冉冉升起的壯麗景色。月亮自古以來在人們心中就象徵著思念、希望和美好的祝願的美麗寄託,古代詩人以月寄相思鄉愁的古詩有很多,甚至現在的人們也會用「月亮還是家鄉的圓」來表達內心一種家國情懷的情感。

  

  月明星稀

  然而,月亮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不可估量,它不僅僅只是詩人臆想之中的相(鄉)思物語,它更是一種無上榮耀的「月亮之神」的象徵。《禮記》中記載的「秋暮夕月」」,就是講的就是古人懷揣著敬仰,用一顆顆真摯的心來對月神的祭拜。祭月的禮儀和文化,在周朝起就已經盛行並深深印記在我國歷史的每一幀美好畫卷裡。

  什麼是祭月?怎麼樣去祭?

  說到祭月,我們從字面上或許就能理解這是一個祭拜月亮的過程,但我們所不能了解的就是祭月有它一套成熟的準備和文化體系,它在我們的文化瑰寶中佔據著重要的席位。

  1、祭月的概念和簡介

  古代的人們由於科技認知的限制,認為天地之間世間萬物都是有神明的存在和眷顧,在《西遊記》中就生動形象的描繪著各種各樣的天地神明,上至天宮下至地府,每一片寸土都有相應的神仙各司其職。為了能夠得到這些神明的降福,人們就會通過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希望神明能夠滿足人們平安健康、萬事順遂等等的願望。

  

  掌管一方的仙靈

  所以人們非常重視一年中所有的祭祀活動,而祭月只是其中的一種。在紫禁城的故事當中,就有很多關於祭祀的章節,其中著名的「京城九壇」中就包括祭祀日月的神壇。「九壇八廟」是我國明清兩朝期間陸續建立起來的皇家祭祀場所,而其中之一的「夕月壇」又稱作「月壇」,夕月就是指祭拜月亮的意思,可見祭月文化在我國的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麼重要。

  2、祭月的流程和形式特點

  

《北京歲華記》中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這裡不僅描繪了月宮裡的玉兔仙樹各種仙靈,也涵蓋了祭月的準備和工具,同時又描繪了人們對於祭月拜月的認真嚴謹的態度。古時的祭月活動一般都是以家族為單位,過程也和現在很多宗教的活動相似,有著自身一套完整的流程,祭拜前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拜月活動

  

第一要準備好一張尺寸適宜的祭桌,然後鋪好事先準備的桌布。祭桌擺放的位置也是非常有講究和說道的。因為月亮升起和降落和太陽的路線是一致的,都是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所以當月亮出現的時候,祭桌的方向一定要衝著月亮的方向擺放,這是祭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第二要在祭桌的正上方中間的位置擺上香爐,香爐的位置一定要擺正。然後在香爐的左右兩邊各擺放一隻蠟燭並點燃,之後再把之前準備好的祭品依次擺在祭桌上。隨後在距離祭桌一點五米遠的地方鋪上墊席,也可視情況在墊席上鋪上軟墊。第三這時執事和贊禮就可以陸續就位了,執事是指主祭的助手,也就是主祭的助理一樣幫著主祭打打下手。而贊禮就相當於現在一場活動的主持人,幫助整個祭月活動能夠順利的有序運行。而古語中常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一般贊禮和執事都是男士來擔當,而主祭一般由家裡年長的女性或者家庭主婦來擔任。

  

  祭月活動

  

第四當贊禮唱「祭月」的時候,主祭就來到祭桌旁邊開始祭祀,著手上香、祭酒、讀祭文、焚祭文等等。「傳於先古,達於王候。春朝詠日,秋夕拜月。時際八月,適值望夜。天高路遠,月白風清。」這是節選的「祭月祭文」的一部分,祭月時念祭文就像是佛教祈福時念誦經文一樣,是一種希望與神明溝通並表達自己的願望的一種方式。第五就是行拜月之禮,拜完後再從參祭者開始行獻祭之禮,按照參祭者的長幼順序依次行禮上香,等所有人都上完香以後,贊禮唱「禮成」。這時一套完整的祭月活動就算是基本完成了。

  祭月活動和它的一套程序,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可能更多了一絲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正是這樣一些看起來繁文縟節的事物和行為,才能夠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物質財富和歷史研究價值,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充滿古老色彩的歷史文化,這樣才能夠在歷代的精神文明中汲取最大的營養精華。

  

  中秋祭月成常態,西方也出現月亮女神

  祭月文化隨著朝代的不斷更替和時間的慢慢流逝, 總是發揮著它在人們心中的神秘力量,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

  1、我國祭月文化的發展歷史研究

  我的祭月文化是非常悠久和成熟的,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祭月的習俗,在每年的秋分時節開始祭月,並建立祭壇,以珪璧禮神。後來發展到秦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祭祀一類的活動,極其看重各種自然神靈的祭祀。

  

  中秋節

  隋唐時期,就又將祭祀文化更為細緻和考究了。而宋朝和明朝時期,我國的祭月文化就已經非常完整和完善,在地理位置和準備工作,以及祭拜時間和祭拜禮儀已經構造出一整套非常全面的體系。所以,從我國曆朝歷代之初,祭月文化就已經在我國的歷史中生根發芽,並逐漸綿延千年傳承至今,成為我國史書記載中非常重要的考察研究材料。

  祭月一般開始於秋分的時節,也是一個莊稼即將成熟的季節,更是一個月圓清朗的時節,所以農曆八月十五就經常與祭月活動相重疊融合。所以,在我國北宋時期,國家就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確定為中秋節,並在每年的這一天舉行祭月祭祀活動,我國的祭月文化也在這一時期有了自己的官方身份,並在以後的朝代中得到了認可和關注,成為了我國歷史文明裡非常重要的一章。

  

  夕月壇祭祀

  2、亞洲、歐洲的祭月文化發展

  我國古代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亞洲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經常和周邊的國家會有一些經濟和貿易往來。受我國文化的影響,一些東南亞國家也會有一些祭月一類的活動。但由於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祭月活動在結合了當地的特色以後,祭月的表現形式和執行方式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和不同。

  西方的文化和我們亞洲的文化又有差異非常大的歷史背景,所以在他們的文化中是這樣來描述他們眼中的月亮之神的。傳說中有一個有一個叫阿爾忒彌斯的女神,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姐,是月亮女神和狩獵的象徵,她是宙斯和泰坦女神勒託的女兒,是奧林匹斯山上十二主神之一。

  雖然東西文化中對月神和祭月文化的表達不一樣,但他們對月亮的崇拜和敬重之心是一致的,都是對未知事物和對大自然文化的一種憧憬和希望,通過對月神的祭拜來表達著一種深切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正是這種崇敬之情,才能夠讓我們看到古人們心中那種至純至簡的熱忱和純淨之心。

  

  阿爾忒彌斯

  祭月讓古人找到安全感,給我們以文化財富

  祭月文化是我國歷史中出現比較早又流傳比較久遠的一個文化體系,其遍及程度也非常廣泛,是古時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對古代文化和民俗生活的影響

  古代人們的生活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所以遇到一些無法理解的事情,都會將之歸為神明的創造或懲罰。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迷信的程度確實發生一些讓人心痛的,類似用鮮活的牲畜或生命來祭祀河神等等各種神明以避免各種天災人禍。

  但是,正是這些充滿質疑的行為,才能夠推進我們一步一步不斷向前進步和發展,讓我們能夠吸取落後失敗的教訓,才能夠有探索生活的真相和面對事物的本質的動力和勇氣,我們應該以辯證和多面的角度來看待和接納生活中遇見的各種事物。

  

  聊齋志異劇照

  另一方面,也是祭月文化這樣的歷史精華才能夠給我們帶來《西遊記》《聊齋志異》等等精彩紛至美妙絕倫的精神文化財富,才能夠讓我們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充滿了驚喜和趣味、豐富多彩、繁榮飽滿,才能夠讓今天的我們能夠看到古時候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和文化之魂。

  2、祭月文化對今天的我們的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

  古代的文明對今天的我們來說,總是充滿了一種獨具特色又非常耐人尋味的神秘色彩。我們總是會好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帶來的無限猜測和遐想,尤其是祭祀文化本身就具有的宗教信仰的神秘,而祭月文化的完整和成熟就充分的滿足了我們對祭祀文化的好奇心,為我們對歷史祭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和寶貴的歷史研究價值。

  

  總結

  或許今天的我們沒有研習古人的祭月活動,但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始終和我們的老祖宗一樣,始終對「月神」對天地萬物懷揣著一顆敬仰和愛戴之心。只是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我們只是換了一種探索的方式去祭奠去發現「月神」的經驗和存在。或許對於千萬年以後的子孫後代來說,今天的我們也將是另一種形式的「祭月文化」的一部分,和我們的老祖宗一樣,共同書寫著同一種信仰同一種文明的歷史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春江花月夜》

  2、《禮記》

  3、《北京歲華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庫克群島:與中國遠隔萬裡卻一步之遙
    最近幾年,中國與庫克群島的經貿文化合作交流不斷加深,當地政府和民眾對中國文化有著很深的認同感,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地理距離,我們遠隔萬裡,而心理距離,我們一步之遙。此次出訪庫克群島,是中國交響樂團繼紐埃、紐西蘭之後太平洋島國巡演第三站。藝術家們給島國人民帶來了《金蛇狂舞》《梁祝》《茉莉花》和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等中外名作,精湛的演繹令聽眾大呼過癮,每曲奏罷都迎來熱烈掌聲。
  • 月有陰晴圓缺 古人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鍾
    人們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學作品中則大量描寫、詠嘆月亮。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云:「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史記天官書》雲:「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月亮早期的IP形象都跟神話、玄學有關。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陽,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陽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月亮最早成了神明的代言人。中國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四季,春屬木,夏屬火,夏秋之交屬土,秋屬金,冬屬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
  • 人類被超文明改造過,古人血腥祭祀的習俗,就是模仿這1過程
    從古到今,人類都在做這件事,並且把這種模仿活動,認為是最重要的事。人類所有活動的中心,是圍繞著對被崇拜者的模仿而展開的。科學,就是人類在用數學模仿真理。愛因斯坦一生都在用數學符號模擬宇宙的運行。如果外星人改造過人類,那麼,如此重要、深刻影響人類的活動,一定會在人類的歷史文化中留下被模仿痕跡。古人類的血腥祭祀,就是這種模仿。
  • 創世女神「女媧」的祭祀,你了解嗎?
    關於女媧的傳說,似乎有太多,捏土造人,補天救世,創造萬物,她被稱為大地之母。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傳說中,農曆三月十八是女媧的生日,出於對於人類始祖女媧的尊敬和對生活的美好祈福,來自晉、冀、魯、豫四省的人們都要前來朝拜女媧,由此形成影響深遠的媧皇宮廟會。今天我就來帶大家了解秦安女媧祭祀活動。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15句寫月亮的古詩詞,讀之令人神往
    我們的古人先賢,留下了太多太多關於月亮的詩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月無常恨月長圓。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15句寫月亮的唯美古詩詞,讀之令人神往。15、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
  • 「小年」教你如何正確祭祀「灶王爺」,來年財源滾滾來!
    >祭祀「灶王爺」又叫「祭財神」是中華文化數千年的久遠傳統,從上古流傳下來。家家戶戶有神明在看著,你真正做好人、做好事,凡事先為人著想,神看在眼裡都為你的「超凡」而高興,你不請祂自來,而且會福祐你的家庭。
  • 千年祭祀背後的文化認同
    孔子之道對於倫理綱常為何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原因正在於它對人性的關注,對人之價值的思索。在儒家看來,人具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之「情」;與此同時,人也生活在社會中,兼具社會性,所以人不僅有「情」,更要有「義」。所謂「人義」,其實就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也即《中庸》所言「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 天堂與地獄之間的聖城,6000年歷史,每晚爆滿的恆河祭祀已持續2千年
    引子—— 張文宏:印度和非洲出現疫情流行,將是人類的災難。每天一次的印度教夜間祭祀表演、和清晨的恆河邊遊。 順便插一句:都說印度很髒,如果被印度最髒的地方,我推舉瓦拉納西。 1、恆河的汙染,一會兒在介紹;2、瓦拉納西的牛是城中一霸,祂與人之間的幾乎沒有什麼界限。在印度教教義裡,牛是毀滅之神溼婆的坐騎,每頭牛的牛背都坐著諸神婆娑,俯視著印度大地。
  • 古人與星星:李賀登月觀地球 辛棄疾探究萬有引力
    「星星」的猜想——  隨著電影《火星救援》的熱映,火星火了,火星上的土豆更火了,人類對於太空探險和太空移民的激情再一次被激發。古埃及人則奉火星為農業神,還經常祭祀它。  因為科學不發達,不識真面目,所以人類就想多了,自作多情地給火星平添了許多功能,在中國古代也是如此。  中國古代管火星叫「熒惑」,這名字聽上去就有點飄飄忽忽的味道,神神鬼鬼地讓人捉摸不透,在天空中不怎麼閃亮,熒火一般,又行蹤詭異,合起來就「熒惑」。
  • 人類登月50周年,是什麼讓我們對本來遙不可及的月亮如此渴望呢?
    一直以為關於月亮的浪漫和神秘只有古人熱衷追尋,但近年頻頻看到科研人員不斷發布月球的信息和登月的計劃,去年更是距離1969年阿波羅10號成功登上月球已經50周年的紀念日。前人常說,「鏡花水月」,仿佛追求月亮就是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但自從人類成功登月以後,月球變得沒有那麼神秘遙不可及了。
  • 「日月盈昃」,同時看月亮,古人為何這麼秀?
    短短八個字,揭示了人類的作息規律。每當抬起頭,仰望天空時,白天中離不開太陽,晚上中離不開月亮。人類從起源之初,就與太陽和月亮息息相關。作為一個文科生,排除偏科的原因之外,我一向英語都不怎麼好,但我還是記下了一首英文詩歌,也是我唯一記得的一首。
  • 腦洞大開:古人真的在月亮上看到了「玉兔」
    月亮在人類心中是皎潔明淨的美好象徵,而賞月的中秋則成為了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團圓佳節。月球上有什麼?如今我們知道月球只是一個充滿巖石和隕石坑的荒涼星體。然而,在古人的眼裡,月亮上卻有著美麗的嫦娥和搗藥的玉兔。為什麼他們會對這個傳說深信不疑?背後又有著哪些科學道理?
  • 以史為鑑:「溫馴忠厚」的羊,為何成了「祭祀犧牲」的代表
    從儒學立學之祖孔子對「禮」和「羊」的觀點中,可以側面了解到「羊」在祭祀中的地位,不止是扮演著犧牲的角色,還是延續禮典、提醒後世沿循的標誌。另一方面,為什麼羊會被挑選為祭祀的犧牲?這其中存在許多道理。其一,羊的品性純良。
  • 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他們對月亮的精準判斷,超越人類科技
    古人藉助月亮來準確確認時間 對於人類的祖先,目前研究人員腦海中人就有多個問題尚未找到答案,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人類的祖先儘管沒能發明鐘錶,但同樣可以藉助一些天體現象,準確的確定時間。
  • 田湘軍:做一個虔誠的信徒
    打開書卷,卷中的一個古人愛書藏書的故事讓人無法忘懷、感慨萬千。原文如下: 宋費袞《梁溪漫志》云:溫公獨樂園之讀書堂,文史萬餘卷。而公晨夕所常閱者,雖累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常謂其子公休曰:「賈豎藏貨貝,儒家唯此耳!然當知寶惜。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時間:2020-10-01 10:48   來源:讀書工 企鵝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中秋節秋高氣爽,又有皎潔的圓月和馥鬱的桂花相伴,因此在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裡,它就像春節一樣格外地受到人們的喜愛
  • 月亮是在被什麼慢慢吃掉!沒有先進科學驗證的古人眼裡的月食
    月亮是在被什麼慢慢吃掉!沒有先進科學驗證的古人眼裡的月食~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那輪大大的圓月為何有陰影一直在試圖遮擋它,難道是什麼在吃它!月食,一個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只可能發生在農曆十五前後。在古代有很多類似月食這樣的自然現象沒有辦法用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來解釋出來,所以先民為了克服恐懼!
  • 「血月」在我國古人眼裡居然是大兇之兆?就連西方人也這樣認為
    不得不說我們還真是幸運,別人等百年`千年的奇觀在這一年幾乎都讓我們給碰到了,今天小編就來給你講講古人眼中的「血月」。月亮變化萬千,月滿盈虧,在科學的世界裡月相變化在正常不過了,但古人卻不這麼認為,他們以月亮來預測禍福,月亮的每一種變化都與吉兇相關聯,如青色象徵饑荒`紅色象徵戰爭`黃色則象徵太平等,就連皇室對此都非常忌憚,還專門設立了有關部門,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到的欽天監就是專門觀察天象的機構,帝王會根據他們所記錄的月亮變化來安排接下來的一系列工作。
  • 今天你讀書了嗎--每日一讀《月亮》上
    ,你可能立刻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詩句,比如「皚如天山雪,皎若雲中月」。你會知道人類是如何在月亮的啟發下生活思考、探索和創造的。你會知道古人對於月亮都有著怎樣奇偉瑰麗的想像,你還會知道人是如何觀測月亮的。關於登月的往事以及成功的全過程。總之,你關於月亮的諸多好奇和疑問,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你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這就開始今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