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
不同種子的咖啡樹鼻祖、傳播路徑各不相同。
阿拉比卡種( Arabica)的咖啡豆,最早生長在衣索比亞。在公元6~9世紀,作為飲品的咖啡豆的原材料被人們帶到了葉門,但那時也僅僅是種子運輸。而到了1699 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才將運到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種子栽培成功。從這些咖啡種子裡培育出的咖啡樹,在1706年又被人們從爪哇島運送到阿姆斯特丹的植物園進行栽培。之後,在1713年,這些種子被培育出的幼苗,又被送給了法國的路易十四。這便是中南美咖啡的起源。
咖啡三大品種:三大原生種分別為阿拉比卡、羅布斯塔、利比利卡(利比瑞卡)。阿拉比卡產量居於首位,總產量約佔世界咖啡的60~70%。有波旁、帝比卡等子品種。羅布斯塔約佔世界咖啡總產量的30~40%。利比利卡只佔總量的3%,多種植於亞太地區。
阿拉比卡咖啡在1700年代中期開始在世界各地傳播,從歷史上看,大多數咖啡都是Typica和Bourbon的後代, 在20世紀中期,育種者開始引入抗「咖啡葉銹病」的「滲入」品種。
世界各地有數十種廣泛種植阿拉比卡咖啡的品種,每種咖啡品種的表現和適應當地條件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有幾種類型的咖啡豆,但阿拉比卡咖啡被認為具有最好質量的咖啡豆,今天,阿拉比卡咖啡仍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咖啡豆,並且佔世界咖啡產量的70%左右。
公元1720年左右,一位叫克利的法國軍官將咖啡樹苗從巴黎的植物園帶到了他上任的馬提尼克島(Matinique),並將這些歷經航海苦難的咖啡樹苗栽培成功。從此開始,咖啡樹便在加勒比海各國乃至中南美各國廣泛傳播開來,以這條路徑傳播開的咖啡豆品種便是鐵皮卡(Typica)咖啡豆了。我在2006年參觀了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的植物園,但最早那個時代的咖啡樹已經沒有了,阿斯特丹植物園的研究人員告訴我,在馬提尼克島上可能還有那個樹種。
據說,阿拉比卡種的咖啡傳播途徑還有一個,是在1717年被法國人從爪哇島帶到了波旁島( 現在的留尼旺島),這些阿拉比卡種在當地發生了基因突變。這些突變的種子又被移植到了舊時英殖民地的非洲(現在的肯亞、坦尚尼亞),之後又被帶到了中南美洲。通過這個路徑被廣泛傳播的品種,就是古老的波旁咖啡豆了。
卡內弗拉種( Canephora) 的歷史較淺,進人19世紀後,在維多利湖(橫跨肯亞、坦尚尼亞、烏幹達的非洲最大的淡水湖)西邊被發現。1860年到 1880年間,由於阿拉比卡種遭受到嚴重病害,而卡內弗拉種的抗病能力較強,使得後者受到人們廣泛的好評。在這之後,它得到了快速的引進、推廣和種植。1898 年,人們把它從英國的皇家植物園(邱園)傳播到了新加坡、特立尼達。從那時開始, 卡內弗拉種就遍布了各個熱帶地區,100年, 又由比利時引人了爪哇島。
內容節選書籍《你不懂咖啡》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