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認識到咖啡從種子到杯子需要經歷多重複雜過程。這一次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咖啡作為植物從幼苗到結果過程的相關知識吧。
咖啡為茜草科多年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是一種園藝性多年生的經濟作物。野生的咖啡樹可以長到5-10公尺高,但莊園裡種植的咖啡樹,為了增加結果量和便於採收,多被剪到2公尺以下的高度。
咖啡樹會開花,花期根據產地不同大約在2-3月份(北半球)或6-7月份(南半球)。花色為白色,花冠5裂片,反卷,散發濃烈香氣。咖啡花在外觀和氣味與茉莉花相似,開花時緊生於咖啡樹枝呈簇狀,花期極短約3-5天。咖啡樹從栽種到結果,要3-5年之久,6-10年的咖啡樹最容易結果,大約在15-20年間是豐收期。收穫時間取決於地理位置、氣候和海拔高度,按各產地的各自情況而改變。
咖啡花開後,便慢慢結成綠色咖啡果實。未成熟咖啡果實為綠色,經過6-7個月的成熟期後,成熟的果實外皮呈紅色。咖啡果是沿著每一枝條一顆顆密密麻麻分布生長的,雖然生長在同一枝條上,每顆果實的成熟期卻不同,有的還是青綠色,有的已略微轉黃,有的黃紅色,有的是完全成熟的鮮紅色,有的已呈乾枯的深褐色。因為不是同期成熟,在採摘咖啡果時一般採用人工採摘方式,避免採摘未熟豆。咖農採摘咖啡果實屬艱辛不易,且工價極低,所以我們理應珍惜每一杯咖啡。
咖啡果實內含有兩顆種子,也就是咖啡豆。這兩顆豆子各以其平面的一邊,面對面直立相連。每個咖啡豆都有一層薄薄的外膜,此膜被稱為銀皮,其外層又披覆著一層黃色的外皮,稱為內果皮,再向外則是一層鮮紅的外果皮。整個咖啡豆則被包藏在黏質性的漿狀物中,形成咖啡果肉,果肉軟且帶有甜味,最外層則為外殼。咖啡果肉甜甜的,具有很強的酸性,以往被當作廢料處理。現發展出一些可用變廢為寶的方法,如作肥料,釀製果酒、果醋,製作果茶等等,但因可利用效果並不理,還有待開發。
生豆多半都是平豆,就是豆子一面是圓形,另一面是平面,也稱為母豆。圓豆(公豆)是一整顆豆子都是圓形,沒有平豆那樣的平面。一顆咖啡果實裡面都會包含二顆種子,平面相互倚靠著,而圓豆的形成是因為二顆種子中的一顆先天夭折,沒有擠靠的另一顆便生長成了圓形的豆子。圓豆並沒有多麼的特殊,挑選出圓豆是為了讓豆子視覺上顯得更均勻,同時避免烘焙過程受熱不均一影響風味。
這一期你們學到了什麼呢?提問提問!
1.為了方便量產,一般莊園會把咖啡樹剪到多少公分?
2.平豆稱為母豆還是圓豆稱為母豆?
3.咖啡樹會開花,北半球的話,花期根據產地不同大約在幾月份?
4.挑選過的圓豆為什麼比平豆市場上價格高?(拓展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