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從咖啡苗到咖啡果實

2021-02-17 咖啡周刊

    上期我們認識到咖啡從種子到杯子需要經歷多重複雜過程。這一次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咖啡作為植物從幼苗到結果過程的相關知識吧。


    咖啡為茜草科多年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是一種園藝性多年生的經濟作物。野生的咖啡樹可以長到5-10公尺高,但莊園裡種植的咖啡樹,為了增加結果量和便於採收,多被剪到2公尺以下的高度。


    咖啡樹會開花,花期根據產地不同大約在2-3月份(北半球)6-7月份(南半球)。花色為白色,花冠5裂片,反卷,散發濃烈香氣。咖啡花在外觀和氣味與茉莉花相似,開花時緊生於咖啡樹枝呈簇狀,花期極短約3-5天。咖啡樹從栽種到結果,要3-5年之久,6-10年的咖啡樹最容易結果,大約在15-20年間是豐收期。收穫時間取決於地理位置、氣候和海拔高度,按各產地的各自情況而改變。


   咖啡花開後,便慢慢結成綠色咖啡果實。未成熟咖啡果實為綠色,經過6-7個月的成熟期後,成熟的果實外皮呈紅色。咖啡果是沿著每一枝條一顆顆密密麻麻分布生長的,雖然生長在同一枝條上,每顆果實的成熟期卻不同,有的還是青綠色,有的已略微轉黃,有的紅色,有的是完全成熟的鮮紅色,有的已呈乾枯的深褐色。因為不是同期成熟,在採摘咖啡果時一般採用人工採摘方式,避免採摘未熟豆。咖農採摘咖啡果實屬艱辛不易,且工價極低,所以我們理應珍惜每一杯咖啡。


    咖啡果實內含有兩顆種子,也就是咖啡豆。這兩顆豆子各以其平面的一邊,面對面直立相連。每個咖啡豆都有一層薄薄的外膜,此膜被稱為銀皮,其外層又披覆著一層黃色的外皮,稱為內果皮,再向外則是一層鮮紅的外果皮。整個咖啡豆則被包藏在黏質性的漿狀物中,形成咖啡果肉,果肉軟且帶有甜味,最外層則為外殼。咖啡果肉甜甜的,具有很強的酸性,以往被當作廢料處理。現發展出一些可用變廢為寶的方法,如作肥料,釀製果酒、果醋,製作果茶等等,但因可利用效果並不理,還有待開發。


  生豆多半都是平豆,就是豆子一面是圓形,另一面是平面,也稱為母豆。圓豆(公豆)是一整顆豆子都是圓形,沒有平豆那樣的平面。一顆咖啡果實裡面都會包含二顆種子,平面相互倚靠著,而圓豆的形成是因為二顆種子中的一顆先天夭折,沒有擠靠的另一顆便生長成了圓形的豆子。圓豆並沒有多麼的特殊,挑選出圓豆是為了讓豆子視覺上顯得更均勻,同時避免烘焙過程受熱不均一影響風味。

這一期你們學到了什麼呢?提問提問!

1.為了方便量產,一般莊園會把咖啡樹剪到多少公分?

2.平豆稱為母豆還是圓豆稱為母豆?

3.咖啡樹會開花,北半球的話,花期根據產地不同大約在幾月份?

4.挑選過的圓豆為什麼比平豆市場上價格高?(拓展題)

相關焦點

  • 聖誕節我們在星巴克上了一節咖啡課
    剛剛到咖啡館就看到工作人員在我們準備上課的桌子上準備了各式各樣的小點心 咖啡師今天選用的是衣索比亞咖啡豆她介紹衣索比亞是咖啡的發源地據說一千多年以前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後變得非常興奮活潑,進而發現了咖啡
  • 咖啡的種類與花式,你都知道哪些?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 意思是「力量與熱情」。咖啡樹是屬茜草科常綠小喬木,日常飲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種不同的烹煮器具製作出來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樹果實內之果仁,再 用適當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在世界各地,人們越來越愛喝咖啡。隨之而來的「咖啡文化」充滿生活的每個時刻。
  • 「拿鐵」究竟是不是咖啡?咖啡的冷知識在這!
    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咖啡的知識!一個咖啡館的菜單少不了拿鐵,但是拿鐵並不是咖啡,驚不驚訝?咱們來聊一聊咖啡的那些事兒。拿鐵究竟是不是咖啡拿鐵(Latte)在義大利是牛奶的意思,而拿鐵咖啡(Caffe Latte)指的才是牛奶咖啡,即加了牛奶的咖啡。
  • 咖啡果實的結構及處理法特點
    平時我們看到的咖啡生豆是咖啡果採摘後經過一系列處理後才成為我們所說的咖啡生豆,那「咖啡果的構造」
  • 鐵皮卡品種傳播路線&咖啡樹生長過程 鐵皮卡藍山咖啡口感風味描述
    現在全球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產量佔了70%,作為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古老的鐵皮卡,由其故鄉衣索比亞傳播到世界各地造就世界咖啡產國的發展,它是怎麼傳播到全球的?鐵皮卡又是如何種植的?前街本文就來說說鐵皮卡咖啡的傳播史和鐵皮卡如何從一顆咖啡豆成長到一顆咖啡樹。
  • 雲南咖啡推薦 雲南咖啡豆特點口感雲南咖啡水洗處理雲南小粒咖啡
    中國咖啡種植集中在雲南省和海南省,雲南產量較大,近年年產2.6萬噸左右,佔全國產量的90%。在雲南南部和西部的普洱、西雙版納、文山、保山、德宏、臨滄等地,都是雲南小粒種咖啡種植的分布區。德宏:有「中國咖啡之鄉」美稱。
  • 【咖啡常識】一顆水洗咖啡豆,它到底經歷了什麼?
    Catrra媽媽還是咖啡苗的時候很可愛啊?有木有?這是在溫室中被精心培育出來的喔!後來,辛勤的農民伯伯就要把他們移植到咖啡田裡去啦。悄悄告訴你,咱們咖啡樹只適合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北緯25度到南緯30度之間的地帶--也稱咖啡帶
  • 咖啡基礎知識之起源,植物學分類及種類
    咖啡基礎知識 咖啡是什麼? 咖啡,可可,茶被稱為世界三大飲料;那麼我們今天來講講咖啡到底什麼? 咖啡按照我們通俗來說是一種飲料,是咖啡樹的種子經過一定的處理方式處理乾燥之後,然後在經過磨豆機研磨,使用咖啡機萃取之後的一杯飲品;也可以理解為咖啡樹的種子經過一定的處理方式,和水溶解之後的那一杯飲品被稱為咖啡(因為咖啡豆當中有大約25%左右的可溶解物質,溶於水了,我們稱為咖啡;),就像是白砂糖按照1:50比例溶於水後,我們稱為糖水;而在咖啡這裡我們還是稱為咖啡;
  • 【聚焦】一杯雲南咖啡裡的脫貧故事
    (視頻來源於:中國搜索)  咖啡是怎麼傳入雲南的?  1892年,法國傳教士田徳能到賓川朱苦拉並引進種植了從越南帶入的咖啡苗。  1952年,科技人員將鮮果帶回保山試種,保山成為產業化種植最早的地區。  1978年,農墾系統摸索種植咖啡。
  • 咖啡起源
    我們每天都會享用美味的咖啡,你知道咖啡起源嗎?它最早的歷史記載要追溯到850年的波斯。
  • 咖啡的起源與文化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咖啡是用咖啡豆製成。咖啡豆是指咖啡樹果實內之果仁。
  • 咖啡成分:咖啡中含有的綠原酸是什麼?
    「綠原酸」這一成分在之前聊咖啡的時候多次提到,咖啡的香味來源有綠原酸遇熱的轉化,咖啡的酸味成分也有綠原酸分解後生成的奎寧酸,可見綠原酸在咖啡中算是比較重要的成分。今天我們就來更深入的了解一下綠原酸。綠原酸,別名咖啡單寧酸or咖啡多酚,具有抗氧化性,是咖啡酸和奎寧酸結合的產物。這兩者的結合有多種形式,比如1:1,、2:1,或者在不同的位置進行結合。咖啡酸和奎寧酸按照1:1的比例結合形成的叫做冠綠原酸,按照2:1形成的叫做亞綠原酸。
  • 基礎篇| 咖啡的起源
    剛開始接觸咖啡的時候,大家基本上對咖啡的起源或則由來沒有很深的認知,我亦如此。因為了解起源這個問題對於單純地喝喝咖啡的人來說會有一點深奧。直到從事此行業時,我才慢慢地通過一些培訓和書籍了解到咖啡的起源。   對咖啡的起源地有很多種說法。在我通過一些培訓和書籍中發現,比較正宗的,也最讓人熟知的起源地——衣索比亞。
  • 巴西咖啡豆與瓜地馬拉咖啡豆對比 巴西咖啡風味 瓜地馬拉咖啡風味
    日曬處理法,篩選成熟度高的咖啡果實,直接放在太陽底下晾曬,時不時要去翻轉咖啡果實,使其均勻受熱乾燥,直至含水率12%,去除果皮果肉。日曬處理法,篩選合適咖啡果實後,去除果皮果肉和部分果膠,帶著少量果膠去晾曬,直至含水率12%。半水洗處理法,區別於半日曬處理法,在於完全把果膠清除乾淨再去晾曬,直至含水率12%。
  • 收穫棕櫚樹的果實小知識
    收穫棕櫚樹的果實棕櫚樹的果實來自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棕櫚樹種。 實際上,沙漠扇盤是美國最大的本地棕櫚品種,並且已經成為特定美洲印第安人口的膳食支柱和物質資源,例如南加利福尼亞內陸地區的Cahuilla。
  • 解析咖啡漿果
    成熟的咖啡果實外表像櫻桃一樣,俗稱咖啡櫻桃,也就是咖啡漿果。相信很多小夥伴能背出咖啡漿果的層次,卻不一定知道它們的奇妙之處。咖啡漿果的結構分為7層(為方便大家記憶,從外到內解析)果皮也叫外果皮,和很多果實一樣,起到保護作用。成熟的漿果,並不都是紅色,比如黃波旁,成熟後呈現黃色。
  • 咖啡中的綠原酸是什麼?
    綠原酸又被稱為咖啡丹寧酸(Coffee Tannin)或咖啡多酚(Coffee Polyphenol) ,近年來因其特有的生理活性(抗氧化性等) ,漸漸被喜歡咖啡的人們所關注。咖啡酸與奎寧酸按1:1結合的稱為冠綠原酸(冠是「一」的意思),按2:1結合的稱為「亞綠原酸」(亞是「二」的意思)。咖啡果實中的綠原酸會隨著果實的成熟而發生變化,當冠綠原酸的比率大於亞綠原酸時,果實的成熟度較高。如果我們將同一株咖啡樹上未成熟的果實與熟透的果實分開收穫並精選,再將得到的咖啡生豆進行比較,這樣就會發現,隨著果實的不斷成熟,當中的冠綠原酸比率會大大增加。
  • 從貓屎咖啡到大象糞便咖啡,有錢人的真是撲朔迷離
    有時不得不說,人們的口味真的很奇怪,一些奇怪的東西莫名其妙地受歡迎,而且價格也很高,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是貓屎咖啡,這肯定是很多人都聽過的。這不是象形文字的類比,真是貓屎,只是這個過程很特別,首先,他是果子狸排洩咖啡豆後製成的,據說他有獨特的風味。貓屎咖啡的價格非常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