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膿毒症患者血液中發現一種罕見粒子:會破壞免疫細胞並改變其...

2020-12-10 前瞻網

驚人!膿毒症患者血液中發現一種罕見粒子:會破壞免疫細胞並改變其形狀

 Evelyn Zhang • 2020-12-05 16:40:42 來源:前瞻網 E159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拉霍亞免疫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發現,膿毒症患者的血液中似乎存在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顆粒。

科學家們是第一個證明這些被稱為「被延長的中性粒細胞衍生的結構」(ENDS)的粒子,在它們穿過身體的過程中,會破壞免疫細胞並改變它們的形狀。

「我們在人體中發現了一種以前從未被描述過的新粒子,」LJI導師、醫學博士Alex Marki解釋說,他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這不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

這項研究於2020年12月4日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顯示了理解免疫細胞在疾病過程中如何變化的重要性。

他們的發現始於一個奇怪的觀察:

Marki當時正在研究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s)——這是一種免疫細胞,它在血液中流動,進入組織中抵抗感染。當時,他正在研究活老鼠,以確定是否存在一種叫做「系索」(tethers)的管子。當嗜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壁上滾動時,這些「系索」附著在嗜中性粒細胞上。

在這些實驗中,Marki注意到長而薄的中性粒細胞來源粘在血管壁上。

由於科學文獻中沒有描述這種結構,研究小組不得不給它們起一個名字。最初的實驗室俚語名稱「香腸」(sausages),最終被正式命名為「被延長的中性粒細胞衍生的結構」(the elongated neutrophil-derived structures,ENDS)所取代。

由於迫切需要了解更多關於這些新物體的信息,LJI團隊開發了一系列新技術來研究ENDS如何形成和降解,並在人類和小鼠的血漿中進一步檢測它們。

多虧了精密的成像技術,LJI團隊發現「系索」變成了END。隨著嗜中性粒細胞的翻滾,它們的「系索」變得越來越長。最終,繩子變得太薄——只有150納米(大約是人類頭髮絲寬度的1/500)。然後它們在中間斷裂。部分系帶留在嗜中性粒細胞上,但斷裂的片段在血液中飛走,形成一個END。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END捲曲在血管壁上,直到它們變成圓形。END很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完好無損,但不會太久。如果沒有任何維持生命的細胞器,END就會開始死亡。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這些END會分泌促進炎症的信號分子。

研究人員發現,與健康受試者相比,在膿毒症患者中,END的檢測簡易度要高出大約100倍。

對敗血症患者而言,這意味著什麼?當免疫系統對感染產生過度反應,使身體充滿危險的化學物質時,就會發生膿毒症。這些化學物質不僅僅是對抗感染,而是在通過血液循環的過程中引發器官損傷。敗血性休克的死亡率,已經高達30%!

研究人員們表示,他們目前仍然不確定為什麼在膿毒症患者體內會形成ENDS。為了了解更多,Marki希望收集更多的患者樣本,來跟蹤ENDS的形成和頻率。他說:「我想從每個病人的幾個時間點研究血液——看看結果如何發生動態的變化。」

從理論上講,END可以作為早期膿毒症檢測的生物標誌物,但目前還無法在臨床環境中檢測到它們。「現在,這種分析方法還不實用,因為它需要專門的儀器,」同樣參與研究的Ley表示。

Ley認為研究ENDS可以揭示免疫系統如何進化的秘密。他很想知道最終的形成過程是如何演變的,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系列變化。

「中性粒細胞是一種非常柔軟的細胞,可以變形到達身體的任何地方,」Ley說。「所以我的一個假設是,結果可能是你為擁有如此柔軟的細胞所付出的代價——如果你用力過大,它就會分崩離析。」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rupress.org/jem/article-abstract/218/3/e20200551/211571/Elongated-neutrophil-derived-structures-are-blood?redirectedFrom=fulltext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2-particle-blood-septic-patients.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2019年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菌群會使其免受膿毒症的影響。如果機體腸道厭氧菌缺失,那麼患者就會更容易出現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感染。對於成年人來講,膿毒症之前腸道微生態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目前相關研究不多。一項研究表明,術後患者出現的膿毒症和腸道微生態改變相關。也有研究指出,如果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被破壞(出現更多的革蘭氏陰性菌和腸球菌),患者就更容易出現膿毒症。
  • JEM:研究人員在敗血症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新的顆粒
    La Jolla免疫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發現,膿毒症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前所未有的顆粒。科學家們是首次發現這些被稱為拉長的中性粒細胞衍生結構(ENDS)的顆粒,它們分解了免疫細胞,並在它們穿過人體時改變了形狀。這項研究於2020年12月4日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雜誌上,表明了解免疫細胞在疾病過程中如何變化的重要性。
  • 膿毒症相關性腦病診斷及病理生理機制研究進展_膿毒症_膿毒症相關...
    的研究發現人選的9個試驗中7個試驗的結果顯示S 100β與NSE的升高與SAE的發生相關,4個試驗顯示其濃度升高與膿毒症患者病死率增高相關,儘管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結果,但sloop和NSE可作為診斷膿毒症的一個有前景的標記物。
  • 維生素C在膿毒症中的安全性:一個被忽視的話題
    雖然現在壞血病是一種非常罕見的併發症,約40%的ICU膿毒性休克患者血清維生素C水平低於11.3 umol/L(空腹抗壞血酸血漿濃度大於34 umol/L表示狀態良好)。無休克的膿毒症患者可能維生素C缺乏,其血清濃度低於23 umol/L。嚴重膿毒症患者中抗壞血酸水平不足90%。據報導,合併多器官衰竭的膿毒症患者血漿維生素C水平最低。
  • 什麼是膿毒症?其死亡率為什麼將近一半,了解清楚方能做好預防!
    導語:膿毒症是潛在的致命或能夠改變生命的症候群,身體對其感染的反應是全身免疫反應。一般來說,也是大多數人認可的膿毒症有三個階段,從膿毒症到嚴重膿毒症,最後變為膿毒性休克。化膿的細菌進入到體內之後,會大量進行繁殖,並且根據血液的流動,到身體內的各個組織與器官中進行寄宿,造成新的化膿疾病,所以會有新的化膿病灶的問題。膿毒症其實是一種全身性的感染,發病之後會出現發熱、嘔吐噁心、頭痛和脫水等情況。
  • 重症肝病患者的監護:膿毒症、感染性休克如何管理?
    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如白細胞減少、低體溫和呼吸急促等在肝硬化患者中常見,但對膿毒症的預測性很差。有報導指出一些生物標誌物例如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等,可用於預測肝病患者的細菌感染。及時的目標導向定量復甦對於嚴重膿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極為重要。
  • 2020年膿毒症與膿毒性休克治療新標準|膿毒症|膿毒性休克|標準|...
    膿毒症,尤其是膿毒性休克,應視同中風和急性心肌梗死一樣的醫學緊急情況,需要迅速識別、使用適當的抗菌藥物、仔細的血流動力學支持和控制感染來源。膿毒症的迅速識別和液體復甦是至關重要的,但早期發現膿毒症具有挑戰性,目前最佳管理實踐也在不斷發展,隨著治療策略的趨勢改變,對膿毒症生理和最佳實踐指南的理解至關重要。1.
  • 一種神秘顆粒被發現了 !它能否成為敗血症早篩標誌物?
    La Jolla免疫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發現,膿毒症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前所未有的顆粒。
  • 研究人員在敗血症患者血液中發現新粒子
    據外媒報導,研究人人員在人類血液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粒子。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患有敗血症的小鼠身上發現了這種香腸狀結構,它們似乎與炎症疾病有關。該團隊最初注意到小鼠血管壁上粘有長而薄的形狀,並意識到醫學文獻中沒有對它們的描述。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他們最終將其稱為 "拉長的中性粒細胞衍生結構"(ENDS)。
  • 冠狀病毒最新發現!患者血液凝塊形成之謎?
    一項研究表明:冠狀病毒會導致凝血,但是原因暫時不得而知,現在冠狀病毒血塊之謎,研究開始揭示一種致命的COVID-19併發症背後的機制。據了解,其實到現在為止,血液稀釋劑並不能完全地防止COVID-19患者的凝血,許多年輕人正死於腦阻塞引起的中風。因此,醫院裡的許多人都補充了一種叫做D-二聚體的蛋白質片段的水平,這種蛋白質片段是血栓溶解時產生的。高水平的D-二聚體似乎是感染冠狀病毒3的住院患者死亡率的有力預測因子。
  • 為膿毒症尋「良方」 浙大突破關鍵技術讓數萬患者受益
    無論是燒傷燙傷、外科手術,還是糖尿病、白血病,亦或是見怪不怪的手指破口、智齒發炎、吃壞肚子、感冒發燒,都可能引發膿毒症。比如,有位黃大媽,手指被明蝦扎了一下,就引發了膿毒症,險些截肢;一個八個多月大的寶寶,反覆咳嗽一個多月,情況越來越糟,送到醫院後被發現竟然是膿毒症,險些不治。對於這樣一種危害極大的疾病,業界研究卻難有進展。
  • 膿毒症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診治急診專家共識發布_膿毒症_彌散性...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獲得性凝血功能紊亂症候群,30%~50% 的膿毒症患者會發生DIC,約佔DIC患者總數的50%。膿毒症並發DIC的病死率達28%~43%。此外,及時液體復甦、擴充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小劑量激素治療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液體滲出,以及減少炎性因子釋放等,亦是治療膿毒症並發DIC的重要內容。抗凝治療不推薦膿毒症並發DIC患者常規使用肝素抗凝治療。
  • 膿毒症抗炎治療能否柳暗花明?烏司他丁另闢蹊徑
    2019年,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發表的題為《烏司他丁與膿毒症患者死亡率降低的相關研究》的學術論文,探討了一種是從人尿液中分離純化後得到的胰蛋白酶抑制劑——烏司他丁,在ICU合併膿毒症和/或膿毒性休克患者中的療效。
  • 科學驚人發現:惡念會在血液中形成毒素!
    美國研究人員在以「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為課題的研究中發現,一個樂於助人且和別人和睦相處的人,其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不同種族、收入高低、體育鍛練以及生活作風都不能影響這個具有普遍性的結論。
  • 2016年膿毒症最新定義與診斷標準:回歸本質 重新出發
    結果顯示,若採用SIRS診斷標準,將遺漏12.5%的嚴重膿毒症患者。換言之,部分嚴重膿毒症患者並不符合SIRS標準。正是這一重磅研究,使SIRS在膿毒症的最新臨床診斷標準中成為明日黃花。對於感染乃至疑似感染的患者,當qSOFA(呼吸頻率≥22次/min、意識狀態改變及收縮壓≤100 mmHg,每項各計1分)≥2分時,應進一步評估患者是否有器官功能障礙。此時,若患者SOFA評分變化程度≥2分,表示存在器官功能障礙。
  • 免疫細胞治療的時代已經到來!越來越多的患者將從中獲益
    2021年已經來臨,回顧2020年,國內外關於免疫細胞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獲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免疫細胞療法也成為目前癌症治療領域最前沿、最火爆、最受關注的一種治療手段。
  • 重症患者血小板減少處理共識|血小板|重症|患者|血栓|治療|藥物|...
    血小板計數是測定單位容積血液中的血小板數量,主要檢測方法有血液分析儀法、顯微鏡計數法和流式細胞儀法。血液分析儀法檢測速度快、重複性好、準確性高,是目前篩查血小板計數的主要方法。血小板計數的準確性會受到標本採集、運輸、保存、檢測等環節的影響。
  • 《Cell》:免疫細胞療法的機遇與挑戰
    基礎免疫學,基因工程,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增強了免疫細胞療法的複雜性,提高了效力和安全性,並拓寬了其治療疾病的潛力。 研究人員對免疫細胞療法的開發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其中T細胞療法被認為是該類療法中最先進的。
  • 提升膿毒症救治水平中國方案解決世界性難題
    無論是燒傷燙傷、外科手術,還是糖尿病、白血病,亦或是見怪不怪的手指破口、智齒發炎、吃壞肚子、感冒發燒,都可能引發膿毒症。比如,有位黃大媽,手指被明蝦扎了一下,就引發了膿毒症,險些截肢;一個八個多月大的寶寶,反覆咳嗽一個多月,情況越來越糟,送到醫院後被發現竟然是膿毒症,險些不治。對於這樣一種危害極大的疾病,業界研究卻難有進展。
  • Nature:血液幹細胞在體外大量繁殖的秘訣竟然是「膠水」?
    該研究給需要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帶來了希望。如今,另一科學團隊發現,即便不是自己的細胞也能夠培養出不產生免疫排斥的造血幹細胞(HSCs)。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產生了大量的血液幹細胞(如圖)。多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努力在實驗室中培養大量造血幹細胞。血液幹細胞具有自我再生能力,並且能夠產生其他的血液成分。一般動物的免疫系統會試圖破壞與基因不匹配的供體細胞 (免疫排斥)。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移植前必須消除或抑制免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