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鄉村白大褂整理自江蘇衛健委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2020年進入倒計時,多地開始公布醫改「成績單」。
如:在12月3日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廣東專場)上,廣東省陽江市委常委陽西縣委書記孫波表示廣東陽西縣統一完善村醫養老保險,且提高了村醫待遇,使村醫收入較改革前增長140%。
就孫波書記發言來看,該地村醫生活待遇已大大的改善,當然享受到政策紅利的村醫不止陽西縣一地。
近日,江蘇省衛健委也發布了一則醫改「成績單」——《突出重點 精準施策築牢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底」》,其中介紹了江蘇省寶應縣在基層醫改中的一系列舉措
公告顯示,寶應縣近年來把加強村衛生室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保障水平提升行動的重要內容,目的是為了築牢基層「網底」,打通基層服務最後一公裡。
那麼,江蘇省寶應縣基層醫改到底有哪些舉措呢?就江蘇省衛健委公告,整理如下:
明確在崗村醫工資發放標準,有五險一金
近年來,多地不斷提升鄉村醫生待遇報酬,這是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寶應縣也不例外。
一是縣政府建立村衛生室基藥補助增長機制,2020年較上年度增長了20%,並將今年新增5元的基公衛項目經費全部用於村衛生室和衛生服務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此外各鎮還落實了鄉村醫生疫情防控補助。
二是進一步規範鄉村醫生待遇保障,對在崗鄉村醫生按照在職、定向委培、返聘三類明確基礎工資、要素補貼、績效工資發放標準;按照企業職工繳納社會保險,為取得執業(助理)醫師的鄉村醫生繳納「五險一金」,取得鄉村醫生資質和定向委培鄉村醫生繳納「五險」,返聘鄉村醫生繳納工傷商業保險,保險費用集體承擔部分由縣、鎮各承擔50%,納入財政預算。
也就是說,寶應縣為持有村醫證的村醫繳納「五險」,讓村醫待遇有了一定保障。
三是建立鎮管村用機制,2019年縣委編辦調劑20個鎮衛生院事業編制用於定向招錄鄉村醫生,已公開招錄4名鄉村醫生進編管理,打通鄉村醫生職業發展通道,增強鄉村醫生崗位吸引力。
「三個一」,實施村衛生室升級工程
2019年,啟動實施衛生室提檔升級工程,對照江蘇省衛生室建設標準,對全縣村衛生室硬體設施進行全面梳理,對10家房屋不達標、78家雖已達標但設施陳舊的衛生室建立整改清單,通過異地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添置一批,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88家村衛生室的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縣政府召開全縣村衛生室建設現場會,觀摩衛生室建設示範鄉鎮,統一全縣村衛生室建設整改時間進度,每季度匯總上報村衛生室整改情況。
據了解,寶應縣在2019年新(改擴)建衛生室39家;2020年在建41家,年底將實現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全覆蓋。
開展村衛生室星級評定,不定期督查
在村衛生室管理方面,寶應縣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全面實施鄉村衛生機構「四制、六統、六有」一體化管理,所有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法人均為所轄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主任)。
二是加強依法執業管理,縣衛生監督所結合醫療衛生機構校驗,定期不定期對村衛生室、衛生服務站進行監督檢查,加強依法執業和服務質量監管,推進合理用藥,對違反醫療衛生法律法規行為進行嚴肅查處。
三是開展村衛生室星級評定,縣衛健委印發《寶應縣村衛生室星級評定辦法》,設置五星、四星、三星、無星四個級別;評定內容包含日常管理、醫療行為規範、轄區群眾滿意三個方面,對加價銷售基本藥物、外購藥品等行為實行一票否決;星級管理期2年,同時建立星級降級制度。
2019年經各村衛生室自評、鎮醫療衛生單位考評、縣衛健委複評,確認五星級19家、四星級81家、三星級76家、無星級41家,對獲評五星級、四星級衛生室給予獎勵並實施掛牌,評為三星級、無星級衛生室實施「一室一策」整改提升。
四是建立薄弱村衛生室結對幫扶機制,每名基層衛生骨幹人才在管理期內結對幫扶轄區內1-2個三星級或無星級村衛生室,對村衛生室進行全方位指導,將結對幫扶工作成效納入骨幹醫師年度考核內容。
提升村醫能力,增強隊伍素質
為了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該地對村醫隊伍建設採取輪崗培訓、自主定向培養等措施。
一是著力自主定向培養,縣衛健委、財政局等六部門出臺《關於加強委培鄉村醫生管理和服務意見》,2014年起開始實施鄉村醫生定向培養,至2020年全縣共培養252名,已到崗118人,自主培養了一批紮根基層的本土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斷壯大鄉村醫生隊伍。
二是注重新入職鄉村醫生跟蹤培養,對新入職鄉村醫生安排到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進行為期一年的輪崗培訓,建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骨幹醫師、高年資鄉村醫生雙師制帶教機制,射陽湖鎮衛生院舉行「師帶徒」結對儀式。
2019、2020年,縣衛健委依託氾水鎮衛生院實訓基地,舉辦新入職鄉村醫生執業資質考試前集中培訓班,抽調縣級醫院專家擔任師資,並與培訓機構合作,培訓130人次,幫助他們儘快取得執業資質,促其快速成長。
三是強化鄉村醫生能力提升,每年選派鄉村醫生到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進行為期1個月的實用技能培訓,每3-5年輪訓一遍,定期開展技能競賽活動;鼓勵鄉村參加學歷提升教育,在崗鄉村醫生具備中專以上學歷504人。
四是建立鄉村醫生退出機制,要求各鎮按常住人口1‰配備鄉村醫生,本著崗位需要、身體健康、年齡不超過70周歲為原則,對退休鄉村醫生進行返聘,年齡超過70周歲的一律不再返聘,2019年退出鄉村醫生56名。
綜上來看,一體化改革下,寶應縣不僅為村醫解決養老問題,還提供技能培訓機會,另外還規範了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可以說是徹底免除了村醫的後顧之憂。
那麼,這樣的醫改「成績單」,大家怎麼看?歡迎文末留言討論!
來源:鄉村白大褂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醫門八法:一通百通實驗
書籍簡介
編輯推薦
胡代祿編著的《醫門八法(一通百通實驗錄醫話醫案版)》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中醫的治病八法:汗、吐、下、消、補、和、溫、清。將八法與基本病機,從理論尤其是臨床實踐方面,逐一對應、聯繫,並附有近200則具有較強新穎性的臨床應用案例。首次創造性地將八法與基本病機逐一聯繫,明確了八法與基本病機的內在關聯,旨在推動八法在臨床上得到更廣泛、更全面、更正確的應用。
內容簡介
《醫門八法(一通百通實驗錄醫話醫案版)》作者 胡代祿醫師在臨床一線求索三十載後,將「治病大法 (八法)」與全部「基本病機」逐一對應,拓展了八法 的臨床應用,較之《醫學心悟·醫門八法》又向前邁 出了新的一步。
《醫門八法(一通百通實驗錄醫話醫案版)》對於 「治病大法」的深度研究和擴展應用,是當代中醫臨 床界存在的盲區之一。比如,汗法只言其能「祛除表 證」,殊不知裡證之實證,亦廣泛兼用汗法以「祛邪 外出」。可以說,當代教材對於「治病八法」的應用 範圍,只介紹了常用的十分之三四,而更廣闊、更豐 富、更靈活的「十分之六七」,則如湮沒於海平線之 下的冰山主體。是書之出,「冰山主體」乃見天日。
目錄
第一章 汗法
第二章 吐法
第三章 下法
第四章 消法
第五章 補法
第六章 和法
第七章 溫法
第八章 清法
內頁插圖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