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 蘭州大學黎家教授團隊揭示免疫共受體BAK1缺失引起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

2021-02-13 PlantReports
請點擊上方PlantReports」↑關注我們!第一時間了解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PNAS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黎家教授團隊題為Loss of the common immune coreceptor BAK1 leads to NLR-dependent cell death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免疫共受體BAK1缺失引起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何凱教授和黎家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植物在長期對抗病原生物的過程中進化出了複雜高效的雙層免疫系統(包括PTI和ETI),可以識別病原微生物、激活自身防衛反應保護自己。受體蛋白激酶BAK1在擬南芥多種PTI信號通路中起著重要作用。黎家研究組先前的研究發現,BAK1及其同源基因BKK1雙突變體表現出自身免疫表型,包括細胞死亡,類似於典型的NLR蛋白(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介導的ETI反應。但是BAK1和BKK1缺失導致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ADR1s是一類NLR蛋白。黎家研究組最新的研究發現,ADR1s在bak1bkk1雙突變體中表達升高,ADR1s突變後,bak1bkk1雙突變體的細胞死亡表型被抑制,這表明bak1bk1突變體的細胞死亡需要激活NLRs。丁香假單胞菌效應物HopB1可靶向並降解BAK1/SERKs蛋白,表達HopB1後不僅破壞了flg22介導的免疫響應,也引起了類似於bak1bkk1雙突變體細胞死亡表型,並且HopB1觸發的細胞死亡也依賴於ADR1s。

相關焦點

  • 蘭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PNAS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黎家教授團隊題為"Loss of the common immune coreceptor BAK1 leads to NLR-dependent cell death"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免疫共受體BAK1缺失引起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何凱教授和黎家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哈工大黃志偉教授團隊在《自然》發文揭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
    東北網8月29日訊(記者 姜姍姍)多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在生物研究學裡都是高熱度的話題,北京時間29日凌晨,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團隊在《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
  • 耶魯大學團隊 Science 發文,揭示 T 細胞維持靜息狀態的分子機制
    今日,耶魯大學的 Richard Flavell 實驗室的研究者們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論文中,報導了轉錄因子 BTG1 和 BTG2 在「靜息狀態 T 細胞」中選擇性表達,並且揭示了 BTG1 和 BTG2 調節 T 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1。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
  • 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董欣年團隊揭示植物免疫反應調控新機制:NPR1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責編 | 逸雲植物為了抵禦病原體入侵進化出了高效的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NB-NLR (nucleotide-binding/leucine-rich repeat) 類蛋白受體通過識別病原體效應分子(effector),激活ETI【1】。在感染部位,ETI快速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 (PCD),以限制病原體的生長。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RIPK3-PGE2環路在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中對MDSC的調控機制【2】。又經體外MDSC和CD8+T 細胞共培養實驗,驗證了RIPK3缺失的MDSC擁有更強的免疫抑制功能。通過質譜及蛋白免疫印跡法檢測,發現RIPK3缺失的MDSC分泌更多的PGE2,並激活了NF-κB-COX2-PGE2信號通路。PGE2,作為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是腫瘤微環境中的抑制性分子。它可以維持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
  • 中國農業大學竇道龍課題組鑑定到大麗輪枝菌一個新MAMP分子及其免疫受體!
    GmLMM1調節抗病免疫觸發分子機制!;Trends Plant Sci | 中國農大竇道龍教授發表評述文章,揭示BIK1的泛素修飾差異對植物免疫的微調機制!;竇道龍/於金平課題組合作綜述病原菌輔助作物抗病育種現狀與前景!;竇道龍/錢國良課題組合作揭示病原卵菌防禦生防細菌的「武器」!;中國農業大學竇道龍課題組發現疫黴菌效應蛋白新類型!)
  • Cell:揭示巨噬細胞吞噬死亡細胞產生分子記憶機制
    因此,更多地理解是什麼激活這種免疫反應將在設計治療這些炎性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研究發現免疫細胞在能夠對損傷或感染作出反應之前,首先必需通過吞噬附近死亡的細胞而被『活化』。以這種方式,免疫細胞對這次吞噬形成分子記憶,從而影響它們的炎性行為。」
  • 陳翔等合作揭示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近十年來,針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體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ligand 1, PD-1/PD-L1)相互作用為主的免疫檢查點阻斷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s,ICBs)在包括黑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中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
  • 蘭州大學「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取得重要突破
    中新網甘肅新聞3月29日電 據蘭州大學官網披露,3月26日,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苟小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 group of receptor kinases are essential for CLAVATA signalling to maintain stem
  • 【PNAS】巨噬細胞內含「剎車」蛋白,可防止免疫過度激活,減輕炎症...
    在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是一線免疫細胞,可檢測病原體並在需要時啟動炎症反應。但是在炎症過度的情況下,會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近日,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叫做Girdin的分子(GIV)可阻止巨噬細胞過度反應。
  • PNAS:先天性淋巴細胞引起T細胞免疫反應
    在慢性炎症反應中,這種免疫反應會失去控制並引起器官損傷。一個來自巴塞爾大學生物醫學系的研究小組發現先天性淋巴細胞一旦被激活,就在炎症反應中誘導特異性T細胞和B細胞產生免疫應答反應。因此這些淋巴細胞的一個重要靶向目標就是治療感染和慢性炎症。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前沿】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痘病毒與宿主天然免疫互作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所畜禽重要人獸共患病團隊在國際免疫學雜誌《Frontiers in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
  •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2017-08-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研究採用新穎的液體核磁共振技術,發現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IgG-BCR)具有結構動態性,檢測到IgG胞內區瞬間膜解離構象的存在,揭示了記憶性B細胞產生基底水平信號的結構基礎。
  • Nat Commun:揭示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崗哨」細胞的新型分子機制 有...
    2020年4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馬德裡的國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細胞核受體介導的新型分子機制,其或能幫助確定巨噬細胞的識別和擴張,巨噬細胞在機體中扮演著「免疫崗哨」的角色,這種新型機制或能特異性地影響漿膜腔(serous cavities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時,一個蛋白便可決定生死康健——研究揭示細胞死亡可調控免疫...
    細胞死亡調控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疾病。受訪者供圖近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章海兵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小鼠RIPK3蛋白突變可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內、外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
  • 浙江大學徐平龍團隊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調控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發現。核酸天然免疫識別是一類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存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
  • UMN李放教授團隊揭示新冠病毒入侵和免疫逃逸新機制
    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超過300萬,累計死亡人數已高達26萬。新冠肺炎給全球經濟和人類健康帶來巨大影響。令人疑惑的是,與SARS-CoV患者相比(2003年非典型肺炎病原體),很多SARS-CoV-2患者體內引起很弱的免疫反應,延長了患者的康復歷程。新冠病毒的這些特性使其得以大面積傳播,促進了該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