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發!中國農業大學竇道龍課題組鑑定到大麗輪枝菌一個新MAMP分子及其免疫受體!

2021-02-24 植物微生物最前線

EIX(ethylene-inducing xylanase)是廣泛分布於細菌和真菌的一類胞壁降解酶,參與降解寄主植物的細胞壁。其中一些EIXs,如生防木黴菌的TvEIX和病原灰黴菌的BcXynIIA可以被番茄識別並激發植物免疫反應。然而,這些已知的EIXs都不能被植物病理學中的模式植物本氏煙所識別。


2020年11月18日,植物科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竇道龍課題組(點擊查看課題組最新研究進展:EMBO Reports  | 中國科學院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揭示大豆受體激酶GmLMM1調節抗病免疫觸發分子機制!;Trends Plant Sci | 中國農大竇道龍教授發表評述文章,揭示BIK1的泛素修飾差異對植物免疫的微調機制!;竇道龍/於金平課題組合作綜述病原菌輔助作物抗病育種現狀與前景!;竇道龍/錢國良課題組合作揭示病原卵菌防禦生防細菌的「武器」!;中國農業大學竇道龍課題組發現疫黴菌效應蛋白新類型!)題為「Nicotiana benthamiana LRR-RLP NbEIX2 mediates the perception of an EIX-like protein from Verticillium dahliae」的研究論文。論文揭示了大麗輪枝菌一種新型EIXMAMP分子可被本氏煙模式識別受體NbEIX2識別,進而激發植物免疫反應


該研究鑑定到一類輪枝菌特有的EIX蛋白,可以激發本氏煙的細胞死亡和抗病免疫反應。進一步利用病毒誘導的基因沉默(VIGS)和免疫共沉澱(CoIP)技術明確了一個LRR-RLP類模式識別受體NbEIX2介導了該類EIX在本氏煙引起的免疫反應。土傳真菌輪枝菌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嚴重的黃萎病害,對多種作物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本研究明確了該菌與寄主植物互作的一個關鍵MAMP分子,並鑑定到其免疫識別受體,在理論上對加深了對黃萎菌與其寄主植物的認識水平,應用上對抗黃萎病育種和免疫激活劑的開發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NbEIX2 regulates VdEIX3-triggered cell death and immunity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SlEIX2 homologs mediating immunity triggered by different MAMPs

 

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博士後尹志遠王楠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竇道龍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校基礎研究基金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ipb.13031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New Phytologist:發現大麗輪枝菌核定位效應分子跨界調節植物免疫...
    與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一樣,該真菌依賴於其分泌的效應分子(effector,或效應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從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夠識別效應分子、激活更加強烈的植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或ETI),抑制病原菌的成功定殖。目前大麗輪枝菌中已發現能夠被植物識別、引起ETI的效應分子極少,並且尚未發現能夠直接進入植物細胞核調控免疫反應的效應因子。
  • 微生物所揭示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
    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影響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在侵染宿主時,大麗輪枝菌會分泌大量次生代謝物,這些次生代謝物幹擾了宿主的正常生命活動,使宿主免疫力下降,從而促進病原菌的入侵。目前,學界尚不清楚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代謝及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的機制。
  • 郭惠珊研究組揭示土傳病原真菌逃避寄主免疫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土傳維管束病原真菌逃避幾丁質寡糖誘發免疫的分子機制。幾丁質是真菌細胞壁的重要組分之一,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過程中釋放的幾丁質寡糖作為一種病菌分子模式PAMP(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被寄主具有LysM 結構域的膜受體CERK(receptor chitin elicitor receptor kinase )識別,從而誘發寄主先天免疫。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中國農業大學的團隊成功繪製出了稻曲病菌基因組序列草圖, 鑑定了一批潛在的致病因子, 並從基因組學角度提供了關於稻曲病菌進化、活體營養分子機制以及致病機制的新見解; 揭示出有關稻曲病菌進化、活體營養和致病分子機制的一些新認識, 進而為設計改良稻曲病抗性奠定了基礎.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課題組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與細胞生物物理研究部趙忠教授課題組
  • 【關注】南京農大連發三篇高水平關於作物疫病等論文,厲害了!
    ,該研究鑑定到一個植物胞外免疫的新成員,並進一步揭示了大豆疫黴菌幹擾植物胞外免疫的新機制(Molecular plant, 2019)。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研究團隊長期聚焦於大豆與疫黴菌的分子互作,以病原菌的致病因子---效應子為分子探針(Plant Cell, 2011),就植物在胞內和胞外對病菌免疫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為改良作物的廣譜抗病性提供了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要基因資源(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2018)。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7月19日凌晨,最新一期《科學》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課題組的論文。
  • 中國團隊發現細胞核內存在病毒DNA識別分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張佳星)19日,《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課題組的研究,研究發現細胞核內存在能特異性識別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體分子,可啟動對病毒的「強反擊」。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該論文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號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並揭示了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通過與此前報導的黑暗狀態下單體CRY2的晶體結構比對以及化學計算,該研究發現,藍光激活CRY2的FAD結合口袋的體積變大。通過生化分析驗證發現,FAD結合口袋的鬆弛會導致CRY2蛋白的寡聚化。該研究闡明了CRY2光誘導寡聚化的分子機制,也闡明了FAD光還原如何導致其寡聚化的分子機理。
  • Science| 新發現!植物是結瘤還是免疫?受體蛋白的LysM1說了算
    發現,對LOTI和CO8的識別取決於LysM1結構域,LysM2和LysM3結構域對結瘤或活性氧(植物免疫的表現特徵)的產生沒有重大影響。該結果表明植物LysM受體中的配體識別基序是特異性的主要決定因素。
  • 沈前華研究組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植物細胞內抗病受體蛋白(NLR)介導對病原菌的專化性抗性並通常伴有侵染部位的細胞死亡,調控這類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對植物抗病意義重大。在擬南芥中的研究表明,結構類似的免疫受體蛋白直接受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調控,而在作物中尤其是麥類作物中沒有NLR受體直接受UPS蛋白降解途徑調控的報導。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蝗蟲聚群,靠什麼聯絡?康樂院士團隊鑑定出4VA,是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蝗災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鑑定到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分子4-乙烯基苯甲醚(4VA),並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神經電生理記錄、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證明4VA是飛蝗群聚信息素。實驗室合成的低劑量4VA能夠吸引到大量野生蝗蟲種群。
  • 【文獻閱讀】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夏春課題組揭示了雞MHC-I分子...
    近日,美國生物化學學會會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夏春課題組李曉迎博士等最新研究成果:雞MHC-I擇優遞呈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病毒(HPAIV)T細胞表位的結構學機制(Structures of the
  •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of Wnt/β-catenin signaling」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利用細胞和斑馬魚系統,綜合免疫螢光、免疫沉澱等多種技術手段,成功鑑定了Wnt信號通路新成員C9orf140,並揭示其通過與Axin1互作負反饋調控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具體機制:首先,Wnt信號分子通過β-catenin激活C9orf140的表達;然後,C9orf140再與PP2A競爭結合Axin1,使得PP2A從降解複合體脫離,導致β-catenin磷酸化水平增加進而被降解,最終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