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鱘 和那些遠去的背影

2020-11-25 和訊

「我叫白鱘,曾是長江的主人。」

「或許之前你從未聽過我的名字,但我知道,如今你一定聽聞過與我有關的消息。」

「很遺憾,我們還未曾相見,就已成永別。「

日前,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透露:長江特有的珍稀瀕危魚類白鱘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此前白鰭豚和長江鰣魚也相繼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它叫「長江白鱘」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此前他們躲過了無數次的冰川巨變、海嘯地震,躲過了恐龍滅絕……

在古代,體型龐大的白鱘曾經分布於中國各大河流中,在華北和近海亦有分布。《詩經》中的詩句「有鮪[wěi]有鱏[xún]」中的「鮪」,便是指的白鱘。

《禮記》《周禮》等記載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廟的場景中,便有「天子始乘舟,薦鮪於寢廟」的描述,恰於白鱘集群洄遊時間相對應,並將白鱘以體型分級:「.……其特大者,謂之王鮪」。

四川漁民流傳有一句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臘子」指的是同樣處在滅絕邊緣的中華鱘,「黃排」胭脂魚如今同樣也是瀕危魚類,而「象」便是指白鱘了。這句俗語從側面上反映出了白鱘龐大的體型。

成年的白鱘沒有天敵,它們在長江裡自上而下縱橫馳騁,是當之無愧的長江魚王。

體長為2-3米

體重200-300千克

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

體長梭形

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

吻長劍狀

體無骨板狀大硬鱗

背部淺紫灰色

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

前端鈍尖,狹而平扁

基部肥厚

不再響起物種滅絕的輓歌

同為洄遊魚類的中華鱘野外種群也岌岌可危,已有數年未見繁殖記錄,依靠人工種群每年放流勉強支撐;同為大型掠食性魚類的鯮魚十餘年未見,僅留下了一張鮮活時的彩色照片;身為長江三鮮之首,被文人恨其多刺的鰣魚也已是多年不見;曾在上個世紀多次被拍到與漁船共遊的白鰭豚,更是早在本世紀初便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它們被迫「退場」,反襯出生態現狀堪憂,也提醒我們必須保護好長江生態。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具體到長江生態保護,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通告稱,從今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但願長江禁漁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或許在未來某一天,泛舟長江之上,又再見白鱘的身影。畢竟被宣布滅絕後又被重新發現的物種也有先例。

相關連結

這些消失的名字

永遠不會再見

世界上最大的海雀(大海雀)、毫無防禦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獅子(巴巴裡獅子)、世界最南端的狼(馬爾維納斯群島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阿特拉斯棕熊)、世界上僅有的純白色豹。從17世紀到20世紀末的300年裡,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種美麗的動物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有的我們還沒有發現就滅絕了。

1936年,在地球上生活了超過400萬年的袋狼因為人類的捕殺全部滅絕。1888年,塔斯馬尼亞當地政府以每隻袋狼頭1英鎊的獎勵鼓勵農民殺死袋狼,此獎金計劃直至1909年停止。這樣可怕的物種清除計劃,讓所有物種不寒而慄。

1681年,不會飛也不怕人的渡渡鳥被宣布滅絕。在被發現後的二百年內,它們的家園模里西斯島被人類嚴重破壞,導致它們徹底消失。英語中有一句俚語,「asdeadasaDodo」,意思是「死得像渡渡鳥一樣」,徹頭徹尾,無法挽回。

它的「消失之旅「

作為一種大型洄遊魚類,白鱘於每年清明節前後,順著長江逆流而上,溯遊至宜賓江段和四川省江安縣江段產卵,幼鱘孵化後再集群往河流下遊遷移。隨著個體的不斷生長,它們逐漸分散開來,進入長江流域的各支流、湖泊,甚至長江口的半鹹水區覓食育肥。然而,因為長江生態平衡逐漸的改變;比以往更高的捕撈強度;再加上長江航運頻繁以及沿岸採砂作業、排汙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白鱘同時面臨著食物短缺、產卵場破壞、種群破碎、洄遊無路等多重問題,於是自1985年後,白鱘的種群數量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

最近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1914年,最後一隻熱愛旅行的北美旅鴿死去了。在北美,它曾有50億隻同胞。

1983年,倔強又美麗的斑驢因為過度捕獵而滅絕。

2011年,西非黑犀牛因為人類的大量獵殺從地球上徹底消失。

因人類而消失的物種遠不止這些。失去的,無法挽回。現存的,更需要珍惜。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

佟思佳整理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菜攤在賣白鱘?這種魚和白鱘很相似,但不是白鱘
    市民胡先生在菜攤上拍到的和白鱘很相似的魚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4日訊白鱘滅絕的消息,牽動著眾多市民和讀者的心。「新聞裡說白鱘滅絕了,但為什麼在菜攤見到了它們的身影?」武漢市民胡先生給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發來照片,照片中魚的體型與滅絕長江白鱘很相似,都有一個長長的嘴巴。胡先生說,照片是上月15日在古田三路拍的,當時看到一家路邊菜攤上有小販在賣魚,而魚的品種並不常見,就隨手拍了幾張照片。白鱘滅絕的消息,讓胡先生想起了之前拍的照片。他問:「這是白鱘嗎?」
  • 2020年第一個噩耗:「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
    當我們還沉浸在踏入新年的喜悅當中 愉快地迎接2020年 殊不知,一個珍稀物種已悄悄離我們遠去
  • 白鱘真的滅絕了嗎?
    化石研究表明,白鱘科種類最早的化石可見於晚侏羅紀。白鱘的產卵場分布於金沙江下遊和重慶以上的長江幹流,成熟個體在繁殖季節前有上溯洄遊的習性。「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以後,白鱘的數量就已經明顯減少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成友此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頒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白鱘的保護級別就被列為「極危」。
  • 白鱘
    中國古代白鱘被稱為鮪。春季溯江產卵。主產於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幹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遊也有發現。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2020年1月2日消息,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被宣布於2019年12月23日滅絕。
  • 別了,長江白鱘
    但危起偉介紹,在1981年至2003年期間,除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經在長江口見過批量白鱘幼魚,中國總共只有210次大個體長江白鱘的確切目擊記錄。在危起偉眼裡,白鱘是一種特別可愛、生命力非常頑強的生物。但他第一次和白鱘打照面,見到的就是一具屍體。那是1984年,他大學剛畢業,在湖北宜昌葛洲壩附近,一條撞爛了腦袋的白鱘被漁民打撈上岸。
  • 圖文:南京出水白鱘是世界唯一人工條件活著的白鱘
    中新網南京12月12日電(記者陳光明 丁東升)世界上唯一一頭人工飼養活著的白鱘在南京被發現後,引起了社會各界極大的關注。今天下午,記者在白鱘救護現場南京漁政碼頭,採訪了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鱘類研究權威危起偉教授。
  • 長江白鱘的「身世」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頭與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 長江白鱘滅絕:17年前,人類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該論文的預校樣於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白鱘魚是一種匙吻鱘魚類,已經存在了1億多年,據了解,白鱘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遠去的背影 ——對話臺灣眷村老兵
    爺爺感慨時還不忘自嘲每天的晚年生活是在吃飯等死,他仿佛有一種天生的幽默感,像在說段子一樣,一個接著一個,常常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他也望著我們每個人笑,就像在和自己的孫女一起聊天,說起爺爺的那些年。還沒有和我們認識就已經騎著機車揚長而去,只留給我們一個瀟灑的背影。阿姨笑著招呼我們進來坐,和我們娓娓道來了他們的故事。「我們家鄉的雪下很厚的。」——溫柔的江南女子阿姨是江蘇蘇北人,即靠近洪澤湖附近。原來是在家鄉那邊當小學老師,由於當時學校的老師比較少,阿姨什麼都教,但是主要還是教國文。
  • 長江白鱘被滅絕,不可信!只是「可能」和「也許」罷了
    2020年1月2日,對於動物保護者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我們看到了一條非常令人悲痛的消息,經過十多年的搜尋,長江白鱘最終被宣告滅絕!什麼是長江白鱘?它是我國長江流域罕見的水生動物,同中華鱘一樣是唯一而且無法複製的。
  • 長江白鱘滅絕了嗎?白鱘魚圖片資料介紹
    在人類生活的越來越好的同時,很遺憾很多野生動物卻因為種種原因消失了,這兩天水產行業的專家們又宣布了一個悲痛的消息——中國長江特有的物種白鱘已經功能性滅絕。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一篇論文宣布,中國特有的物種長江白鱘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最近13年來都沒有發現野生白鱘的活動蹤跡了。
  • 白鱘為何會滅絕?
    在國際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採取模型,根據觀察頻率和時間分布進行判斷,適用於很多動物,尤其是魚類。 白鱘為何會滅絕? 危起偉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處在長江食物鏈頂層的旗艦物種,它的數量原本就不多,更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比如採砂船、碼頭等都加速它們滅亡的時間。
  • 一個已滅絕的物種—白鱘
    白鱘生活在長江流域,以及黃海、渤海和東海等近海海域,每年的繁殖期都要逆流而上來到長江上遊,進行交配,繁衍後代。這裡我們可以說一些關於白鱘為什麼如此稀少的原因了。首先,他們每年都要繁殖,而長江水域經常有漁民到處撒網捕魚,它們也被捕上來了,每少一隻白鱘,就算是少了幾千顆卵。再說了,關於白鱘滅絕這條新聞,很多網友在網上把三峽大壩給扯了上來,關它什麼事兒呢?其實,三峽大壩嚴重危害了白鱘,這條豎立在長江的水壩,阻斷了白鱘的繁殖路線。關於三峽大壩,網上的評論還有很多。比如說白鱘撞到水壩的牆壁死亡,還有幹擾白鱘繁殖等等,我們這裡就不多說了。
  • 未尋到白鱘的那次長江調查,還有140種魚類也未發現,白鱘悲劇不是最後一個
    目前,白鱘和中華鱘一樣,尚屬於IUCN紅色名錄中的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危起偉稱,長江白鱘滅絕一事是和IUCN經過研究和商討確認過的——2019年9月中旬,IUCN在上海組織過一次專家組評估,確認白鱘滅絕。一位水產學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前學界確認一個物種滅絕的通行標準是:在該物種最後一次被目擊之後的50年內,再也沒有任何目擊記錄。
  • 白鱘滅絕,聽見即是永別
    白鱘一般會在春季產卵,產卵場分布在長江上遊和金沙江下遊。由於本身種群數量不多,而幼魚有集群和近岸遊弋的習性,常在岸邊淺水區棲息攝食,很容易就會被沿江捕獲。長此以往,白鱘群體嚴重匱乏,自然增殖能力也非常緩慢。
  • 避免白鱘悲劇重演 滅絕風險評估要趁早
    一時間,一直沒什麼存在感的白鱘得到了大量關注,「白鱘滅絕」的話題在熱搜上掛了一天。不過,很多媒體在配圖時,還是錯誤地配成了長江白鱘的近親匙吻鱘。畢竟,我們對白鱘太不了解,白鱘留下的影像也太少。當一個物種被認定滅絕,除了哀悼和紀念,更需要的,是反思。
  • 再見了,長江白鱘!白鱘已滅絕 更多長江水生生物生存堪憂
    第三期節目我們請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說說長江白鱘。長江白鱘已經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曾經與陸地霸主恐龍水路並肩,曾經躲過了第四紀冰期,被稱為長江淡水魚之王。:長江裡最後一次出現的白鱘,是在2003年,他和專家組在救治後放流長江,隨後進行追蹤。
  • 中國淡水魚之王的滅絕:聽聞已是永別,從此再無白鱘
    1984年,危博士第一次看見長江白鱘,他滿心歡喜地趕去了白鱘的發現地葛洲壩,卻只見到了一尾白鱘的冰冷屍體。 現實並未擊垮他對白鱘的搜尋的信心,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裡,危博士都依然堅持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在長江流域搜尋著。 伴隨著白鱘魚滅絕速度加快,團隊的搜尋難度也越來越高。
  • 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
    白鱘,又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主產於中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幹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遊也有發現。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有&34;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