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白鱘,曾是長江的主人。」
「或許之前你從未聽過我的名字,但我知道,如今你一定聽聞過與我有關的消息。」
「很遺憾,我們還未曾相見,就已成永別。「
日前,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透露:長江特有的珍稀瀕危魚類白鱘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此前白鰭豚和長江鰣魚也相繼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它叫「長江白鱘」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此前他們躲過了無數次的冰川巨變、海嘯地震,躲過了恐龍滅絕……
在古代,體型龐大的白鱘曾經分布於中國各大河流中,在華北和近海亦有分布。《詩經》中的詩句「有鮪[wěi]有鱏[xún]」中的「鮪」,便是指的白鱘。
《禮記》《周禮》等記載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廟的場景中,便有「天子始乘舟,薦鮪於寢廟」的描述,恰於白鱘集群洄遊時間相對應,並將白鱘以體型分級:「.……其特大者,謂之王鮪」。
四川漁民流傳有一句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臘子」指的是同樣處在滅絕邊緣的中華鱘,「黃排」胭脂魚如今同樣也是瀕危魚類,而「象」便是指白鱘了。這句俗語從側面上反映出了白鱘龐大的體型。
成年的白鱘沒有天敵,它們在長江裡自上而下縱橫馳騁,是當之無愧的長江魚王。
體長為2-3米
體重200-300千克
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
體長梭形
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
吻長劍狀
體無骨板狀大硬鱗
背部淺紫灰色
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
前端鈍尖,狹而平扁
基部肥厚
不再響起物種滅絕的輓歌
同為洄遊魚類的中華鱘野外種群也岌岌可危,已有數年未見繁殖記錄,依靠人工種群每年放流勉強支撐;同為大型掠食性魚類的鯮魚十餘年未見,僅留下了一張鮮活時的彩色照片;身為長江三鮮之首,被文人恨其多刺的鰣魚也已是多年不見;曾在上個世紀多次被拍到與漁船共遊的白鰭豚,更是早在本世紀初便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它們被迫「退場」,反襯出生態現狀堪憂,也提醒我們必須保護好長江生態。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具體到長江生態保護,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通告稱,從今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但願長江禁漁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或許在未來某一天,泛舟長江之上,又再見白鱘的身影。畢竟被宣布滅絕後又被重新發現的物種也有先例。
相關連結
這些消失的名字
永遠不會再見
世界上最大的海雀(大海雀)、毫無防禦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獅子(巴巴裡獅子)、世界最南端的狼(馬爾維納斯群島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阿特拉斯棕熊)、世界上僅有的純白色豹。從17世紀到20世紀末的300年裡,地球上有成千上萬種美麗的動物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有的我們還沒有發現就滅絕了。
1936年,在地球上生活了超過400萬年的袋狼因為人類的捕殺全部滅絕。1888年,塔斯馬尼亞當地政府以每隻袋狼頭1英鎊的獎勵鼓勵農民殺死袋狼,此獎金計劃直至1909年停止。這樣可怕的物種清除計劃,讓所有物種不寒而慄。
1681年,不會飛也不怕人的渡渡鳥被宣布滅絕。在被發現後的二百年內,它們的家園模里西斯島被人類嚴重破壞,導致它們徹底消失。英語中有一句俚語,「asdeadasaDodo」,意思是「死得像渡渡鳥一樣」,徹頭徹尾,無法挽回。
它的「消失之旅「
作為一種大型洄遊魚類,白鱘於每年清明節前後,順著長江逆流而上,溯遊至宜賓江段和四川省江安縣江段產卵,幼鱘孵化後再集群往河流下遊遷移。隨著個體的不斷生長,它們逐漸分散開來,進入長江流域的各支流、湖泊,甚至長江口的半鹹水區覓食育肥。然而,因為長江生態平衡逐漸的改變;比以往更高的捕撈強度;再加上長江航運頻繁以及沿岸採砂作業、排汙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白鱘同時面臨著食物短缺、產卵場破壞、種群破碎、洄遊無路等多重問題,於是自1985年後,白鱘的種群數量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
最近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
1914年,最後一隻熱愛旅行的北美旅鴿死去了。在北美,它曾有50億隻同胞。
1983年,倔強又美麗的斑驢因為過度捕獵而滅絕。
2011年,西非黑犀牛因為人類的大量獵殺從地球上徹底消失。
因人類而消失的物種遠不止這些。失去的,無法挽回。現存的,更需要珍惜。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
佟思佳整理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