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思考題
當溶液 pH 與胺基酸等電點相等時,對胺基酸溶解度有沒有影響?
答案:會影響溶解度。溶液 pH 與胺基酸等電點相等時,胺基酸成為兼性離子,呈電中性,此時胺基酸的酸性基團和鹼性基團對外的電荷作用相互抵消,從而使得胺基酸溶液在等電點時溶解度最小。
更正
3.28 生物化學中小編出現了一處錯誤:胺基酸與茚三酮反應是在「弱鹼性」環境中。請大家注意更正一下。
胺基酸的理化性質:苯丙氨酸有共軛雙鍵嗎?
3.21 生物化學中有一個地方許多資料說法都不一致,就是到底含有兩個氨基的胺基酸有哪些?在此作說明:
2017 考研講解升級 & 胺基酸的化學結構和分類
1. 賴氨酸
賴氨酸的結構式非常明確的表示出了賴氨酸有兩個氨基(圖中紅色圈圈處)。這個在其它地方也沒有爭議。
2. 精氨酸
精氨酸的結構式非常明確的表示出了精氨酸有兩個氨基(圖中紅色圈圈處)。但有的地方認為其有三個氨基,即把藍色圈圈處的亞氨基也算進去了,這是不對的,氨基與亞氨基是兩個基團。
3. 天冬醯胺和穀氨醯胺
天冬醯胺(左)和穀氨醯胺(右)的結構式
圖中紅色圈圈處很明顯是一個氨基。
但有的地方認為它們都有 2 個氨基,就是把綠色圈圈處也算進去了,其實綠色圈圈處已經不是氨基了,而是與-C=O 一起形成的醯胺鍵,不能歸為氨基。
綜上,含有兩個氨基的胺基酸有:賴氨酸、精氨酸。
留言區統一回復
留言區有許多同學在討論 pH 與 pI 的關係,小編在此進一步說明:
1. 胺基酸的兩性解離性質
胺基酸含有呈鹼性的氨基(-NH2)和呈酸性的羧基(-COOH)。
在溶液中,-NH2 可以結合氫離子(H+)而使得胺基酸帶正電荷(-NH3+),-COOH 可以失去氫離子(H+)而使得胺基酸帶負電荷(-COO-);並且羧基的電離程度要強於氨基的電離程度。
2. 等電點
在某一 pH 值的溶液中,胺基酸解離成陽離子和陰離子的趨勢及程度相等,所帶淨電荷為零,呈電中性,胺基酸成為兼性離子,此時溶液的 pH 值就稱為該胺基酸的等電點。
當外界溶液的 pH 大於胺基酸的 pI 值,胺基酸失去 H+ 帶負電荷。
當外界溶液的 pH 小於胺基酸的 pI 值,胺基酸結合 H+ 帶正電荷。
3. 酸性胺基酸
酸性胺基酸包括天冬氨酸、穀氨酸。
由於酸性胺基酸帶兩個羧基,因此溶液中主要為羧基電離後所形成的負離子(-COO-)。
在生理 pH 條件下,由於 pH = 7.35~7.45,如果酸性胺基酸要想達到等電點,就必須要降低負離子的數目,則要結合溶液中的 H+,此時胺基酸呈酸性。
我們就是將生理 pH 條件下呈酸性的胺基酸定義為酸性胺基酸。
4. 鹼性胺基酸
鹼性胺基酸包括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
由於鹼性胺基酸的氨基數目大於羧基數目,因此溶液中主要為氨基電離後所形成的正離子(-NH3+)。在生理 pH 條件下,由於 pH = 7.35~7.45,如果鹼性胺基酸要想達到等電點,就必須要降低正離子的數目,則要結合溶液中的 OH-,此時胺基酸呈鹼性。
我們就是將生理 pH 條件下呈鹼性的胺基酸定義為鹼性胺基酸。
5. 中性胺基酸
氨基數目與羧基數目相等。
但由於羧基的電離要大於氨基,因此溶液中主要為羧基電離後所形成的負離子(-COO-)。
在生理 pH 條件下,由於 pH = 7.35~7.45,如果中性胺基酸要想達到等電點,就必須要降低負離子的數目,則要結合溶液中的 H+,此時胺基酸呈酸性。
可見,中性胺基酸在生理 pH 條件下也是呈酸性的。
2006 年第 1 題 生理學 A 型題
機體處於寒冷環境時,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屬於
A. 神經調節
B. 自身調節
C. 局部調節
D. 體液調節
E. 神經-體液調節
題目解析
寒冷刺激皮膚溫度感受器,通過傳入神經到達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通過傳出神經到達相關的效應器,引起相關的生理活動,形成一個完整的反射弧。
有反射弧就是神經調節,因為神經調節的基本過程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同時,機體通過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促進甲狀腺激素的釋放,增加機體產熱,甲狀腺激素是調節產熱最重要的激素,在這個過程中,體液調節作為效應器成為了神經調節反射弧的傳出部分,因此該過程為神經-體液調節。
故 E 正確。
只有神經因素參與的調節才是神經調節,如角膜反射,膝跳反射等。同理,只有體液因素參與的調節才是體液調節,如胰島素對血糖的調節。故 AD 錯誤。
自身調節是指不依賴於神經、體液的調節,如腦動脈灌注壓在 60~140 mmHg 時腦血流量可保持相對不變,腎動脈灌注壓在 80~180 mmHg 時腎血流量可保持相對不變。故 B 錯誤。
局部調節,即局部體液調節,也稱為旁分泌調節。有些細胞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可不經血液運輸,而是直接作用於鄰旁細胞,如生長抑素在胰島內抑制 A 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 C 錯誤。
本題可參考人衛《生理學》8 版教材 P6。
本題答案
E
考點講解
【2016 年大綱 生理學 (一)緒論 2. 生理功能的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
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
機體生理功能的調節方式有三種:神經調節、體液調節、自身調節。
一. 神經調節
1. 神經調節是人體生理功能調節最主要的形式,基本過程是反射,反射的基礎結構是反射弧。
2. 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 → 傳入神經 → 神經中樞 → 傳出神經 → 效應器,反射弧任一環節被阻斷,神經調節則不能進行。
3. 只有單純依靠神經因素的調節才稱為神經調節,如回撤反射、膝跳反射、角膜反射等。
4. 神經反射的特點:快速,準確,大多短暫。即神經調節的時間大多數都比較短暫,但是有一個特例,神經元之間的環式聯繫,在正反饋時具有後發放效應,此時該神經調節的持續時間較長。
注意:神經調節的特點和體液調節的特點進行對比記憶,體液調節大多數範圍廣泛,而神經調節並沒有提到其作用範圍的問題,因為它的作用範圍可以廣泛也可以局限。
二. 體液調節
1. 體內某些特殊的化學物質通過體液途徑而影響生理功能的一種調節方式,單純的只有體液因素參與。如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對血糖的調節。
2. 體液調節的特點是慢速、持久、不夠精確、大多範圍廣,即體液調節的範圍大多數都比較廣泛。但胰島 D 細胞分泌生長抑素可抑制鄰旁胰島 B 細胞分泌胰島素,該過程沒有經過血液途徑,僅在鄰近的組織液中擴散,作用範圍局限,稱為局部體液調節或旁分泌。
3. 遠距分泌:一些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激素通過血液循環途徑作用於全身各處的靶細胞,產生一定的調節作用,這稱為遠距分泌,如甲狀腺釋放甲狀腺激素對機體進行調節。
4. 神經-體液調節: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大多接受神經支配,當體液調節成為神經調節反射弧的傳出部分時,神經和體液因素共同參與調節,則稱為神經-體液調節。如寒冷刺激機體甲狀腺激素釋放增多。
三. 自身調節
指組織細胞不依賴於神經、體液因素,自身對周圍刺激的一種適應性反應。記住三個例子:
1. 腎血流量的調節
當腎動脈灌注壓在 80~180 mmHg 波動時,腎血流量保持相對穩定。
2. 腦血流量的調節
當腦動脈灌注壓在 60~140 mmHg 時波動時,腦血流量保持相對穩定。
3. 心肌調節
在一定範圍內,心肌初長度越長,心肌收縮能力越大,搏出量增加,稱為心肌細胞的異長調節。
記憶:腎伯伯得腦瘤死了,腎伯伯 → 腎 88 → 80~180 mmHg,腦瘤死 → 腦 64 → 60~140 mmHg。
思考題
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的過程屬於神經調節還是神經-體液調節。說明理由。
可直接在本篇文章最下方的「寫留言」處回答哦。有任何試題的疑惑均可以在此處留言。
點擊「 閱讀原文」下載複習利器「西綜題庫」,每邀請一個好友即可免費使用 30 天專業版。
醫學生「醫學考研路上,你不孤單」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投稿及合作請聯繫 app@dx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