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眾電磁仿真軟體的使用中,牽涉到平面波的設置或Floquet埠的設置。在設置平面波時,論壇裡有不少人提到TE波、TM波;在設置Floquet埠時,又有不少人提到TE極化、TM極化。其實,這些都有概念上的錯誤。如果不能非常清晰地理解平面波、TE(M)波、TE(M)極化、極化這幾個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就不能正確地使用仿真軟體,或者不能正確理解仿真軟體給出的結果。這就是「電磁學」教材中專門用篇幅來講這幾個概念的實際意義之一吧。
教材中一般都會用成套的公式來闡釋,本文爭取儘量用白話。
1. 平面波
就是一種TEM波,即橫電磁波,概念上就是:若電磁波傳播方向沿z軸,那麼電場矢量和磁場矢量都僅在xy平面上有分量,而在z軸上沒有分量。特別地,如果在同一平面上,各點的電場和磁場矢量與 都無關,那麼就是均勻平面波了。
2. TE(M)極化
最簡單的情形,當平面波斜入射到一個介質平面上,波矢 會與平面的法矢 形成一個面 。這個面定義為入射面,如果平面波的電場分量與 垂直,則稱平面波TE極化(在光學領域稱為S偏振光);如果平面波的電場分量與 平行,則稱平面波為TM極化(在光學領域中稱為P偏振光)。
所以,平面波也可能有TE(M)的概念,只是必須有「入射面」作為背景,並且是稱為TE(M)極化波,而不是直接稱為TE(M)波。
另外,如果平面波的電場矢量 與 並不平行或垂直,則其也可以分解為平行與垂直的分量,那麼入射平面波就有兩種極化成分了。
3. (波)極化
這裡波的極化與TE(M)極化又不同,波的極化分為線極化、圓極化、橢圓極化,簡單定義之,當 和 之間的相位差為0或 (即同相或反相)就是線極化,當相位差非0且非 時,就是橢圓極化;當極化橢圓的軸比為1時,就是圓極化。可見,波的極化與TE(M)極化是兩碼事,提出的背景也完全不同。
4. TE(M)波
如果波在傳播方向上沒有電場分量,則為TE波;
如果沒有磁場分量,則為TM波;
如果電場、磁場分量都沒有,則為TEM波。
如果從遠場去看TEM波,則多數可以近按平面波處理。
所以,波極化、TE(M)波是電磁波本身的屬性,在理想情形下定義出平面波,當平面波遇到入射面,又定義出TE(M)極化。以上四個概念可能就是電磁場理論中最易混淆的吧。
作者:知乎 塗山先生冰侍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