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兩位科學家,一個獲諾獎,一個得全世界認可,卻評不上院士

2020-05-03 古書記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而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也有很多,在崗位上努力工作可以實現價值,為社會做貢獻可以實現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也可以實現價值,就連作為學生,只要努力讀書也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而作為一名科學家,其最大的價值莫過於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努力獲取成就,進而得到別人的認可。可是這並不容易,很多科學家明明才能卓越,卻依然得不到認可,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這兩位科學家,一個獲諾獎,一個得全世界認可,卻評不上院士

近年來,我國的科研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就是在國際上也絲毫不比其他發達國家遜色,這很大一部分在於我國擁有無數頂尖的科研人才,他們為我國的科研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而對於這些科研人才來說,他們最大的榮譽就是能夠進入中國科學院,這意味著他們的能力得到了認可。不過我國也有一些科研人才明明很有能力,卻不被中科院認可,比如說顏寧和屠呦呦。

顏寧和屠呦呦都是我國非常有名的科學家,他們的科研成果還得到了國際認可,按理來說,她們所取得的成就應該足以入選中科院才是,但最後這兩人都落選了。這不禁讓人們懷疑中科院的評選制度是不是「病了」,還是這兩人真是資歷不夠呢?

中國這兩位科學家,一個獲諾獎,一個得全世界認可,卻評不上院士

顏寧出生於1977年,是山東萊蕪人,她師從著名科學家施一公教授,並在28歲時成為了清華大學生物學的教授。同時,顏寧也在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少成就,因而在2019年的時候,她被提名為中國科學院候選人。這個結果可謂眾望所歸,她的好友都紛紛表示祝賀,畢竟作為一個科學家來說,能夠成為科學院院士是最大的榮譽了。

可是就在大家都以為顏寧必然能夠成功入選中科院院士時,結果她卻意外落選了,這個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同時也引起了國內極大的爭議,很多人因此質疑中科院的評選制度不公平。而顏寧本人也覺得很遺憾,所以在中國得不到認可的時候,她決定離開清華大學,前往美國重新尋求認可。而諷刺的是,顏寧在美國不過兩年時間,就成功獲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

中國這兩位科學家,一個獲諾獎,一個得全世界認可,卻評不上院士

當這個消息傳回國內的時候,在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為何不同國家的研究機構得到的結果卻截然不同?而更多人也為國內年輕的科學家感到不公,畢竟他們取得的成就並不比那些老科學家少,難道僅僅因為年輕就不能獲得他們應有的榮譽嗎?所以,通過顏寧的這次事件,也讓人們意識到了中國科學院依然存在很大不足,很多人過於注重所謂的形式主義,而忽略了科學院的本質是為了留住人才。

中國這兩位科學家,一個獲諾獎,一個得全世界認可,卻評不上院士

除了顏寧以外,還有一個科學家也沒有入選中科院院士,她就是屠呦呦。屠呦呦出生於1930年,是家裡五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所以父母給她取名「呦呦」,以表達對她的美好期待。屠呦呦自幼便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所以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她卻在16歲時,不幸患上了肺結核而被迫休學兩年。同時這場病也讓屠呦呦找到了人生目標,那就是學醫,後來她果然如願考上了北大醫學院藥學系,並在畢業後,被分配到中藥研究所工作。

中國這兩位科學家,一個獲諾獎,一個得全世界認可,卻評不上院士

自從1969年開始,屠呦呦便致力於研究抗瘧藥藥物,為此她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從收集各種醫藥典籍到編寫《抗瘧單驗方集》,即便一次次失敗,她也沒有放棄過,整整研究了四十多年,終於在2015年的時候,成功發掘出了青蒿素。這項重要研究不僅拯救了數百萬人,同時也帶給了屠呦呦最大的榮譽,這一年她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中國這兩位科學家,一個獲諾獎,一個得全世界認可,卻評不上院士

這是中國歷史上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同時這也代表屠呦呦獲得了國際認可。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屠呦呦並沒有入選為中科院院士。這令人們產生了質疑,為何被國際認可的屠呦呦卻得不到中國科學院的認可呢?難道她還不夠資歷嗎?不過也有人認為屠呦呦獲得的榮譽已經是至高無上的了,中科院院士這個頭銜對她來說並沒有什麼作用,畢竟她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相關焦點

  • 饒毅: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該文中,饒毅明確指出,中國有二位學者成果未獲應有的肯定,應該助其獲得諾獎。這兩位學者就是屠呦呦和和張亭棟。他們都不是院士。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是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 廈門這位高中生走上「科學T臺」 向諾獎得主講述「星空」獲認可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 郭文娟 通訊員 闕永華)與全球頂尖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近距離交流並發表演講,這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夢想,但廈門的一位中學生做到了,他就是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三(13)班學生湯傑。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這場大咖雲集的盛會,共有300多位科學家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參會。
  • 湯森路透發布2016諾獎預測,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
    「引文桂冠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今天公布的引文桂冠獎包括引力波探測、癌症免疫療法的研究人員;另有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
  • 屠呦呦沒有評上院士,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能評上院士?
    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參加評選院士,如果只評一位院士,那這一位必然就是他,這是毫無疑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評選的院士名額將近60名之多,截止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人獲得院士稱號。這兩千多人都能評上,愛因斯坦會評不上?難道這兩千人都比愛因斯坦強?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諾獎 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
    這是第一次在中國本土做出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打破了我國多年來自然科學「零諾獎」記錄。此重磅消息一出,不多久就佔領了朋友圈的「頭條」。屠呦呦獲獎是中醫的勝利?「三無科學家」獲獎是是打了中國院士制度的臉?各種評論接踵而至。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論貢獻沒有幾個人都比得上屠呦呦,但就是這麼一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也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還幾次落選。無獨有偶,現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常居美國。顏寧在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在內的關鍵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跨膜物質運輸的結構生物學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入選了《自然》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2019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並且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要知道美國外籍院士評選條件比我們嚴格,但是仍然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解讀諾獎"最年輕"獎項 原標題: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
  • 給科學家官員頒「中國諾獎」,需要多大的勇氣?公眾有5個疑問
    「中國諾獎」第五次頒獎,估計很少有人預料到在短短在幾個小時內上了各大平臺熱搜,特別是關於「副省長拿下中國諾獎」的消息,一度上升至頭條榜首,格外受到關注。為何?因為這次評獎打破了人們傳統的認識。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大獎是不頒給現職官員的,沒有先例,極易引起爭議,評委會敢於作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國人何時再獲諾獎:一個沉默的話題
    科學網作者:李明陽  諾獎中的和平獎、文學獎,由於多多少少涉及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其公正性、權威性存在些許爭議。其他四個獎項,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的諾獎提名,通常都沒有多大爭議。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
  • 推動基礎科學研究「中國諾獎」再引關注
    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張素)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創辦以來,因評審體系、獎金額度等參考諾貝爾獎,被冠以「中國諾獎」的稱謂。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揭曉2020年獲獎名單,再度引關注。今年獲獎的4名科學家極具看點。
  • ...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曾獲「諾獎...
    薛其坤 據南科大官網11 月 19 日,根據南方科技大學官方網站更新的校領導介紹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已經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薛其坤,男,漢族,1962 年 12 月生,山東蒙陰人,1984 年 9 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除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獲 " 諾獎 " 級科研成果這些最為人熟知的標籤外,薛其坤還被稱作 " 量子王國垂釣者 "。
  • 袁隆平等為何評不上科學院院士?又如何促成中國工程院成立?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袁老等科學家是不符合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標準的。因此,中國科學院的一些院士開始為成立工程院奔走疾呼,並開始做輿論上的準備。中國工程院成立始末1981年,中國科學院的李薰院士就提出了成立工程院的設想,並得到了張光鬥和師昌緒等院士的支持。但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個建議在當時並沒有被批准。工程院雖然沒有被建立起來,但這個問題還是得解決。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評選委員會給出的落選理由是: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評院士最根本的標準應該是看一個人的研究創新能力和水平
  • 饒毅、魯白爭議,創新與轉化是否都應該獲得諾獎?
    對此,《知識分子》兩位有生物醫學背景的主編(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清華大學教授魯白)意見大相逕庭。兩位都認同張鋒年輕有為、聰明勤奮,且在兩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CRISPR-Cas9基因修飾技術和光遺傳學。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
  • 饒毅:我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卻都不是院士,這眼光太準了
    2011年的時候饒毅落選中科院院士,此後這位在科研上有極大造詣的優秀科學家宣布,自己從今往後都不再候選中科院院士。在國人眼裡,饒毅是一個曝光率極高的新聞人物,但是成為一個被人們的人並非饒毅本意,作為一個對自己有著極其嚴苛要求的人,他推己及人,固然看不慣中國學術圈的那些不美好也見不得在他心中有著崇高地位的科研事業蒙上灰塵,染上汙漬,所以他把自己放在了風口浪尖。
  • 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屠呦呦教授獲頒諾獎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其實,我們更想說的是: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不過,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