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而實現自己價值的方式也有很多,在崗位上努力工作可以實現價值,為社會做貢獻可以實現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也可以實現價值,就連作為學生,只要努力讀書也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而作為一名科學家,其最大的價值莫過於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努力獲取成就,進而得到別人的認可。可是這並不容易,很多科學家明明才能卓越,卻依然得不到認可,這是為什麼呢?
近年來,我國的科研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就是在國際上也絲毫不比其他發達國家遜色,這很大一部分在於我國擁有無數頂尖的科研人才,他們為我國的科研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而對於這些科研人才來說,他們最大的榮譽就是能夠進入中國科學院,這意味著他們的能力得到了認可。不過我國也有一些科研人才明明很有能力,卻不被中科院認可,比如說顏寧和屠呦呦。
顏寧和屠呦呦都是我國非常有名的科學家,他們的科研成果還得到了國際認可,按理來說,她們所取得的成就應該足以入選中科院才是,但最後這兩人都落選了。這不禁讓人們懷疑中科院的評選制度是不是「病了」,還是這兩人真是資歷不夠呢?
顏寧出生於1977年,是山東萊蕪人,她師從著名科學家施一公教授,並在28歲時成為了清華大學生物學的教授。同時,顏寧也在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少成就,因而在2019年的時候,她被提名為中國科學院候選人。這個結果可謂眾望所歸,她的好友都紛紛表示祝賀,畢竟作為一個科學家來說,能夠成為科學院院士是最大的榮譽了。
可是就在大家都以為顏寧必然能夠成功入選中科院院士時,結果她卻意外落選了,這個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同時也引起了國內極大的爭議,很多人因此質疑中科院的評選制度不公平。而顏寧本人也覺得很遺憾,所以在中國得不到認可的時候,她決定離開清華大學,前往美國重新尋求認可。而諷刺的是,顏寧在美國不過兩年時間,就成功獲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
當這個消息傳回國內的時候,在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為何不同國家的研究機構得到的結果卻截然不同?而更多人也為國內年輕的科學家感到不公,畢竟他們取得的成就並不比那些老科學家少,難道僅僅因為年輕就不能獲得他們應有的榮譽嗎?所以,通過顏寧的這次事件,也讓人們意識到了中國科學院依然存在很大不足,很多人過於注重所謂的形式主義,而忽略了科學院的本質是為了留住人才。
除了顏寧以外,還有一個科學家也沒有入選中科院院士,她就是屠呦呦。屠呦呦出生於1930年,是家裡五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孩,所以父母給她取名「呦呦」,以表達對她的美好期待。屠呦呦自幼便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所以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她卻在16歲時,不幸患上了肺結核而被迫休學兩年。同時這場病也讓屠呦呦找到了人生目標,那就是學醫,後來她果然如願考上了北大醫學院藥學系,並在畢業後,被分配到中藥研究所工作。
自從1969年開始,屠呦呦便致力於研究抗瘧藥藥物,為此她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從收集各種醫藥典籍到編寫《抗瘧單驗方集》,即便一次次失敗,她也沒有放棄過,整整研究了四十多年,終於在2015年的時候,成功發掘出了青蒿素。這項重要研究不僅拯救了數百萬人,同時也帶給了屠呦呦最大的榮譽,這一年她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這是中國歷史上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同時這也代表屠呦呦獲得了國際認可。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屠呦呦並沒有入選為中科院院士。這令人們產生了質疑,為何被國際認可的屠呦呦卻得不到中國科學院的認可呢?難道她還不夠資歷嗎?不過也有人認為屠呦呦獲得的榮譽已經是至高無上的了,中科院院士這個頭銜對她來說並沒有什麼作用,畢竟她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