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英親眼見證了每一條地鐵線路的誕生,「我挺自豪的」。 青年報記者 張瑞麒 攝
原標題:曾與小夥伴圍觀1號線第一節車廂 「現在我要培養年輕人的積極性」 24年,她見證地鐵長成「青年」
據《青年報》報導,24年前的上海,地鐵是這座城市的「奢侈品」。如今的上海,人們出行已經離不開它。
在這座城市的「生命線」的背後,除了那些在車站裡看得見的乘務員、列車司機,更有一群「看不見」的人。張鐵英,這個名字裡有個「鐵」字的普通工人,從她成為上海第一批地鐵職校生起,就將命運和地鐵緊密聯繫了起來。
「想當年,我們看到1號線第一節車廂的時候,就像看到了西洋鏡。這些年,我親眼見證了每一條地鐵線路的誕生。」張鐵英為上海軌交的發展感到自豪。
「地鐵剛開通的時候,乘的人不是很多。那時公交車只要5角,地鐵票價要2元,在當年算很貴了,很多市民都不乘地鐵。但這些年來,市民出行越來越離不開地鐵了。」
1992年,出生於1973年的張鐵英從上海鐵道學院和上海閘北職校合辦的地鐵專業畢業,分配到了上海地鐵運營公司通號分公司。
親朋好友每每詢問她在哪裡工作時,她回答地鐵公司。對方都是一陣叫好。「那個時候上海地鐵還沒開通。實際上,他們中誰也沒見過真正的地鐵長啥樣。」張鐵英笑著回憶說。
1993年上半年,當1號線的第一節地鐵車廂從吊車上被緩緩放下。她和小夥伴們擠破了頭跑去圍觀,見證了這一神奇的時刻。「1號線的車廂都是一節節從德國運過來的。起初,我們看著德國工程師在那裡拼裝調試,新招的駕駛員學開車覺得很新鮮。現在天天看到,已經不稀奇了。」張鐵英口中的第一節車廂成了後來放在了位於10號線的地鐵博物館裡。
1號線試運行前,張鐵英第一次到梅隴基地報導,訝異於那裡的荒涼。下午5點多,她和女同事一起到施工場地儲水,合力扛到4樓。她用荒涼、郊區來形容那時的錦江樂園。
1993年1月10日,1號線南段(錦江樂園站—徐家匯站)上行線建成,先通了一根隧道,鋪好鋼軌裝好接觸網。同年5月28日,南段上行線開始觀光試運營,用1列車來回跑,單程12分鐘。上海成為繼北京、天津之後,中國內地第三個擁有地鐵的城市。
1995年,隨著1號線上海火車站到錦江樂園站段的全線通車試運營,帶給周邊的商業、生活住宅區更多生氣。
「其實,地鐵剛開通的時候,乘的人不是很多。那時公交車只要5角,地鐵票價要2元,在當年算很貴了。很多市民都不乘地鐵。但這些年來,市民出行越來越離不開地鐵了。」張鐵英說。
最初,張鐵英從事的是室外設備檢修、維護保養工作。作為地鐵新人,她的經驗不足。幸好那時的列車數不多,除了上班略有些遠,工作相對清閒。彼時住在普陀區宜川地區的她每天從224路公交車的終點站坐到終點站,路上要耗費一個半小時。
1號線開通後,她搬家到大華。每天回家,她都會坐一號線到上海火車站,再換乘半小時的公交,每天路上也要一個小時。
2000年6月11日,2號線(中山公園站至龍陽路站)正式通車開始運營,從1號線到2號線,中間跨了7年。但這些年,地鐵的建設速度堪稱日新月異。前不久,領導曾和她談過話,「鐵英,你要好好規劃工作安排,要多少人,維護多少設備心裡要有個底。」張鐵英感到了莫大的壓力,繼電器檢修需要手工操作,人越多、活就越多,難保不出故障。隨著線路增多,她唯一的使命就是將設備的故障率降到最低。
「我記得賈伯斯曾經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裡說過:你永遠不知道你今天學到的,何時會在你生命裡再次出現。」
1992年參加工作前半年的實習期,為確保1號線的順利開通,她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對信號機房裡的信號設備進行配線和焊線。張鐵英的手燙出了泡,生出了老繭。「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有多功能觸頭,都是靠手焊,焊頭表面要光滑平整。」
她上的是晚上7點半到早上7點半的班。一旦晚上接到列車故障,就要第一時間趕過去。那時,她最怕的是夜間軌道車掉軌。
繼電器被業內人士稱為「保護列車設備的第一開關」,是保障地鐵信號設備正常工作的重要前提條件。1997年,她正式調入繼電器室內班組時,班組只有2個人,加上她也只有三人。這些年上海地鐵的線路迅猛增長,人手不夠了。作為班組長,現在的她手下有十七八名工人。
20年如一日,張鐵英始終沒有離開這個崗位,從工人到大師,仿佛彈指一揮間。張鐵英有一門絕活,只要將一個繼電器拿在手上,不用儀器,透著光、手上來回撥弄幾下她就可以立即判斷其是好是壞,通過眼睛和手就能知道工人調試安裝得好不好。她曾創下了一個月光憑肉眼,不用工具檢查幾百臺繼電器的最高紀錄。
從業繼電器檢修那麼多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的一天,9號線楊高中路二級道岔發生道岔故障,應急搶修人員趕忙把疑似故障的繼電器送進蒲匯塘基地。張鐵英的徒弟小廖經過多次調試測試以後,依然確信繼電器是合格的。
繼電器不起作用,原因又查不到。事情陷入膠著。十萬火急下,張鐵英親自出馬趕赴現場一探究竟。晚上11點,夜深了,張鐵英和技術科的王勇在信號機房裡一遍又一遍反覆地操練著轉轍機設備。
夜間檢修的時間即將結束,留給他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你說會不會是因為繼電器的插座沒插好造成的短路?」張鐵英突發奇想。
「有這個可能,我們來模擬一遍。」隨著道岔的定位失表,故障重現了!繼電器是合格的!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
儘管已經成為繼電器領域的「老法師」,但她仍不忘繼續深造。2014年,經過維保公司的層層篩選,她成為了維保「三師班」的成員之一,進入上海電視大學,重新坐進課堂,進行了為期3年的在職本科學習。
「我記得賈伯斯曾經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裡說過:你永遠不知道你今天學到的,何時會在你生命裡再次出現。」張鐵英利用學到的計算機知識,對班組的臺帳管理進行深化改革,完成了繼電器班組的倉庫標準化,臺帳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同年,她和她的團隊成立了「張鐵英工作室」,開啟了科研創新之路。
她通過縮減內控指標,將現在繼電器故障發生率由原來的30%降到10%,同時一次驗收合格率也由80%上升到95%;獨創的「色標識別法」,有效提高了現場工作人員關於繼電器故障的檢修效率。
成立工作室以來,其負責設計製作的進口繼電器測試臺、DBQ斷相保護器測試臺、德國HOZ-462繼電器測試盒,累積為公司節約資金約150萬餘元。
2016年,「張鐵英技師創新工作室」成為本市首批30個「技師創新工作室」之一,她所在的班組創下了連續三年「檢修合格率100%、責任故障數0起」的成績。
「我和上海地鐵的感情很深。這麼多年,看著它成長,就像一個人從嬰兒到少年到青年,我挺自豪的。」
這幾年,班組裡多了很多90後小鮮肉。對於新人,她頗有些感慨,「我發現個別年輕人不太能吃苦。但他們也有優勢,知道很多新鮮事情,在這個數據化的時代,也教會我不少東西。現在我要做的是培養年輕人對工作的積極性。」
對於近年來流行的工匠精神,張鐵英是這麼看的。班組裡有位60多歲返聘的老工程師,這些年他默默無聞地畫圖紙、研究電子設備。「我個人非常欣賞老師傅這一代人,有的成果不是一時半會能出來的,需要腳踏實地鑽研幾十年。現在這個時代,有人也許會覺得當個工匠挺傻的,工資也不高。但我覺得這個想法是很狹隘的。一個人的價值體現不完全在錢多錢少,而是一種成就感。」
雖然有「鐵娘子」之名,但生活中的張鐵英在同事們眼中活得也十分精彩。記者面前的她穿著得體,化著淡妝,打扮時髦。她笑言,「女人不光在工作上要往前衝,在生活上也要有質量,活出精彩。我不會光埋頭工作,也會和家人旅遊減壓。」
有時候單位事情多了,她感到壓力很大。就回到家中和養了10年的狗狗對話。望著窗外,吸口松江郊區的新鮮空氣,就什麼事都看開了。
這些年,上海地鐵從1號線一根獨苗到變成14條。她與地鐵也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和上海地鐵的感情很深。這麼多年,看著它成長,就像一個人從嬰兒到少年到青年,我挺自豪的。上海地鐵已經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軌道交通翹楚,特別是很多外地地鐵兄弟單位,每次都點名到我們這裡來培訓、參觀。現在,我們已經在啟用中國製造的地鐵。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去研發、製造中國地鐵。」
2017年春節前夕,張鐵英站在了上海戲劇學院的舞臺中央,獲得了屬於一個上海地鐵人的最高榮譽——2016年度上海地鐵風採人物。而她也真正完成了從一個技術工人向一名技術大師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