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古曉彤
本版圖片 受訪者供圖
大年初一是春節最重要的一天,番禺區大龍街的街坊們是怎樣度過這一天的呢?他們會有哪些過年的習俗?據了解,大龍街坊每年初一必備的習俗是放鞭炮、吃齋菜和醒獅採青,雖然時代在不斷變遷,這些習俗聽起來也並非與眾不同,但繼續堅守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習俗,不僅可以襯託出春節特有的歡慶氛圍,同時也更加體現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嚮往。
「開門炮仗滿堂紅」
長久以來,春節放鞭炮已成為我國一種文化習俗而深入人心,所謂「鞭炮不響不成年」、「開門炮仗滿堂紅」。在大龍街,很多村子也有「開門爆竹」一說,就是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炮仗,以「噼裡啪啦」的炮仗聲除舊迎新。
「從除夕晚上一直到大年初一中午,都能聽到炮仗的聲音,很多時候,炮仗聲就意味著過年,沒有炮仗的年是缺少靈魂,失去年味的。」大龍街傍江東村阿敬介紹,村民們燒炮仗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段,第一個是除夕夜11點到凌晨2點,另外一個是春節早上6點到11點。為了避免響亮的炮仗聲驚嚇到鄰裡街坊,村民在燒之前都會唉門口大喊幾聲「燒炮」以提醒鄰居們。
家家戶戶都會在焚香拜神後燒一串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這時所有街巷都是「滿堂紅」,喜氣洋洋。阿敬表示,近年來,廣州規定市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番禺區則在部分特定區域內禁止燃放,而大龍街多屬於農村地方,很多街坊依然保持著大年初一放鞭炮的習俗。
「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
民間有「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說法,不少大龍村街坊在大年初一都會準備一道齋菜。「羅漢齋」就是必備菜式之一,這道菜取十八羅漢吉祥之意,傳統做法會以香菇、木耳、腐竹等十八種素菜精製而成,不過現在通常都是製作簡化版,只選取其中幾樣搭配。
阿恆是大龍街大龍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在他的印象中,每年除夕夜飯後,媽媽都會在廚房忙碌一段時間,為年初一早上煮齋菜做準備。阿恆說,媽媽會在大年三十買很多粉絲、香菇、木耳、腐竹、紅蘿蔔、生菜、菠菜、荷蘭豆、髮菜、貢菜、金針菜等十幾樣素材,其中香菇、木耳、粉絲、髮菜要提前泡發,其它則切段洗淨備用。
大年初一早上6點,阿恆的媽媽就起床開始煮一大鍋齋菜,然後焚香拜神。大概8點鐘,全家人就開開心心圍坐在一起吃齋菜,而且一日三餐都是吃素菜,基本不吃葷菜。
「從我會記事起,家裡每年大年初一都會吃齋,我媽告訴我,大年初一吃了素,就等於一年都吃了素,意在祈福增壽。」阿恆還提到,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裡在年初一也會增加一些蒸臘肉臘腸的菜,以滿足需要肉食的家人,但羅漢齋是一定不會缺席的。
醒獅採青「遍地生財」
每逢春節,各地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在珠三角地區,正月初一的舞獅賀歲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
據了解,大年初一早上,大龍街新橋村醒獅隊都會敲鑼打鼓來到村委會給村民參拜賀歲。每頭獅子由兩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鑼鼓聲中,忽而翹首望天,忽而低頭搖擺,加之舐毛、朝拜、翻滾等動作,一隻閃動著「大眼睛」的獅子活靈活現。
過年期間,舞獅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是「採青」,寓意著生意興隆。廣州市級非遺醒獅傳承人、新橋村醒獅隊教練周珠仔介紹,醒獅採青源自一個遠古傳說,據稱南海一帶發生瘟疫死人無數,有一天突然出現了一隻「年獸」,它所到之處瘟疫都立即消散,而且這隻「年獸」喜歡吃青菜,於是家家戶戶都在家門口擺一盤青菜以吸引「年獸」前來採食,驅散瘟疫疾病,這隻「年獸」就是廣東醒獅的原型。
周珠仔表示,「青」用的是生菜,取其諧音「生財」之意。他說,十幾年前,每逢大年初一,想討意頭的家庭會把生菜和紅包懸掛起來,醒獅在「青」前舞動幾回合,然後一躍而起把「青」一口吃掉,稱為「採青」,最後再把咬碎的「青」吐向主人致意,稱為「遍地生財」。如今,由於新橋醒獅隊在年初一的表演較多,如今只在除夕夜和年初一早上到祠堂和村委會採青拜年。
「春節期間,除了年味十足的舞獅拜年大戲,村裡至今還保留著年初一『煮齋菜』和年初九到娘娘廟裡『開燈』等特有的習俗。」周珠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