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文化:春節期間,放鞭炮都有哪些習俗?
富家競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乏家即謀食維艱索通孔,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炷;除舊年之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尚類然也。」由此可見,在清朝的時候,京城就已經過年放鞭炮的習俗了。其實,說起過年放鞭炮的歷史,在清朝時期雖然流行,但並非從清朝開始的,而是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
-
中國人結婚為什麼要放鞭炮?
中國人結婚為什麼要放鞭炮?為何結婚要放鞭炮呢?這個習俗怎麼來的?眾所周知,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別稱也叫「炮仗」、「爆仗」。鞭炮的起源很早,放鞭炮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超過2000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吉利與歡愉。然而,如果我們追溯鞭炮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最先燃放鞭炮的本意並非是為了喜慶。
-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細數中元節家鄉不一樣的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稱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等習俗。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
辛德勇:過大年,放鞭炮?
從少年時期起,一到過年,心頭就會對放鞭炮這檔子事兒,充滿不安。媽媽規矩很多,午夜跨年的時候,鞭炮一定要放響;初一一大早,一定要放響;初五、十五、二月二都一定要放響。家裡上有兄,下有弟,這本來不應該有什麼問題。偏偏兄弟三人,沒有一個人對這事兒有一丁點兒興趣。買來的鞭炮一直到放過期點不著火還沒有人去放,是一種常態。母親暴怒,自是事出有因。
-
正月初八:順星節,拜太歲,八仙日,一路發!
04開業一些商場或店鋪選擇在初八這天開業,主要是取「發」之意。願生意興隆,四季發財。河南一些地區在初八日午間有「立丈竿量日影問卜」的習俗:過竿大水;九尺平和;七八尺多雨水,四五尺風損田禾;一二尺旱。」而上海寶山,在八日黃昏時分,看參星以佔當年雨水多少。
-
大年初一放鞭炮,幾點放最合適?
朋友說:在農村過年,大年初一要「開財門」,幾點鐘開始放鞭炮最好?看到這個問題卻讓我覺得莫名的有些傷感,小時候過年都是父親負責放鞭炮,現在父親都已經年過六旬了,而過年的時候也幾乎上是聽不到放鞭炮的聲音了,畢竟環保工作人人有責。
-
80年代舊照:春節放鞭炮喜氣洋洋,武警屈膝槍斃囚犯!
80年代舊照:春節放鞭炮喜氣洋洋,武警屈膝槍斃囚犯!此時我們看到的是80年代過年的時候,這一幕發生在鄉下,此時正直春節,很多人聚在村口的空地上,在這裡有幾個小孩用竹竿挑起鞭炮在放鞭炮,看著極為喜慶,可謂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馮恩昌:小時過年放鞭炮
那時我在本村上小學,過了臘八就盼放寒假了,放了假就像鳥出了籠,玩過歡天喜地不亦樂乎了。 過年,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吃好喝好,而是多弄些鞭炮,在玩耍時燃放,聽砰砰啪啪的響聲。離村不遠的臘月集,對我吸引力最大。平時千方百計向母親要幾個小錢,塞在兜裡準備趕集。到了集日這一天,約上幾個小夥伴,不等趕集的父親行動,就悄悄的溜去了。
-
男子花3000快錢放把一百掛鞭炮一起放,結果亮了
湖北黃岡的農村,一個男子過年放鞭炮,差點炸毀自家的房子,他竟然是把三千塊的鞭炮同時點燃,有錢也不能這樣玩。> 小夥子和家人們興高採烈的準備吃年飯,由於去年在家鄉做生意賺了點小錢,為了慶祝和期盼明年能有個好兆頭,小夥子花了3000塊錢,買了百餘掛鞭炮慶祝
-
正月初八「順星節」如何過才八方來財——作家一耕恭候新春
大年初八,民間有敬八仙之說,同時也是順星節,傳說為眾星下界之日,為人們攜來福、祿、壽之喜,人們在熱鬧清脆的鞭炮聲中,開市,開業,開工,取「八」的諧音「發」,主要是為了討一個好彩頭,既有大吉大利的願望,也有一路大發的期盼。
-
大年初一放鞭炮,但是鞭炮紙不能往外掃,原因是什麼?
導讀:大年初一放鞭炮,但是鞭炮紙不能往外掃,原因是什麼?現在環境汙染很厲害,很多時候都不讓放鞭炮了。但是春節放鞭炮這個傳統,依然沒有改變。現在國人,尤其是農村,在春節初一,還是習慣性地放上鞭炮。首先,之所以放鞭炮,是因為習俗的意義。鞭炮聲不僅可以驅除去年的晦氣,也是用來向上天祈禱全家平安、五穀豐登等等。但是,大年初一之後的鞭炮紙,一般在初三之前,都沒人打掃。即便打掃了,也不會往外倒垃圾。原因是什麼,原因在哪裡?如果知道真相以後,你就不會有疑問了。中國的鞭炮,顏色幾乎只有一個,那就紅色。紅色是什麼意思,喜慶。
-
電子鞭炮成為「農村新寵」
走近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套特殊的設備,這個「神器」叫電子鞭炮。「不點火,不冒煙,聲音響亮,場面也同樣熱鬧!」張國楚老人說道。 張家的新舉措,引來大批村民圍觀。一位當地的農民算了一筆帳,「現在市面上一盒普通煙花少則八十,多則幾百上千,一場喜事辦下來,光鞭炮錢就要花掉上萬,而現在使用這個電子鞭炮,兩天的租用費才1200,比實際燃放煙花爆竹的成本低很多,既節約又安全又環保,一舉三得。」 在農村,開業、喬遷、生孩子、紅白喜事燃放煙花、敲鑼打鼓的習俗由來已久,誰家鞭炮放少了,周圍鄰居還認為這一家子「小氣」。
-
童年春節放鞭炮
幼時家裡生活竭蹶,但每逢春節,媽媽總是千方百計從牙縫中擠出一點兒錢,給三個哥哥一人買一掛最小號的紅鞭炮(100頭),放在八仙桌子靠牆的最裡邊。炮用紅紙包裝,紅得炫目,令我垂涎,恨不得立馬拿到手裡摸一摸,攥一攥,把玩一番,可惜媽媽早已下了最後通牃。不到大年三十晚上,誰動了鞭炮,誰就甭想再放。
-
放鞭炮吃齋菜 舞醒獅拜大年
他們會有哪些過年的習俗?據了解,大龍街坊每年初一必備的習俗是放鞭炮、吃齋菜和醒獅採青,雖然時代在不斷變遷,這些習俗聽起來也並非與眾不同,但繼續堅守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習俗,不僅可以襯託出春節特有的歡慶氛圍,同時也更加體現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嚮往。
-
農村俗語說的「窮人放鞭炮,富人在聽響」,為啥正月初一不放鞭炮
農村俗語說的「窮人放鞭炮,富人在聽響」,為啥正月初一不放鞭炮?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婚嫁慶典,現代人都喜歡燃放煙花爆竹,用來增加喜慶氣氛。其實古人最早燃放鞭炮,和現在人的作法截然不同,那時候是因為家裡日子不好過的人,才會去燃放煙花爆竹,意思是想要把目前的黴運驅散。
-
碑前放鞭炮,晴空響軍號——鎮江茅山神秘軍號聲,引人探奇尋幽
從外形上看,它與一般的紀念碑並無任何特別之處,卻出現了「紀念碑前放鞭炮,萬裡晴空響軍號」的罕見奇觀。有一個革命的傳說:1941年,新四軍進入茅山地區抗日。在一個深秋的夜晚,日軍大批人馬將新四軍將士圍堵在一個山坳裡,瀕近彈盡糧絕的新四軍將士頑強抵抗。
-
劉能故意放鞭炮嚇跑趙四放的牛!
然後趙四把牛拴在自己家的地頭,告訴它隨便吃。趙四回家的路上碰到謝廣坤,同被劉能耍了的兩個人生氣的討伐劉能,謝廣坤給趙四出招,讓趙四和他聯手整倒劉能,謝廣坤說他實在看不過眼劉能這麼多年對趙四的所作所為,兩人決定一致對外。趙四要上演一出牛真的丟了的戲。曉峰挨了一拳,回到山莊覺得咽不下這口氣,打電話給吳迪又開始約架,吳迪接到電話答應第二天在小樹林不見不散。
-
正月初八「順星」的習俗又源於何處
人們在正月初八順星、正月二十一日祭拜水德星君、二月初一祭拜太陽星君、三月初三祭拜玄武大帝、六月二十三日祭拜火德星君、七月初七祭拜牛、女雙星、祭拜魁星、八月十五祭拜太陰星君……全都是星宿膜拜的具體證明。《玉匣記》膜拜星宿雖是個古老的宗教信仰,但是就文獻資料來看,正月初八順星之習俗,卻是清朝以後才出現的事。
-
大年初一要「開財門」,放鞭炮有哪些講究?碰到了啞炮怎麼辦?
過年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了,而大年初一就是新的開始,可以說農民都是圍繞著開財門,走財運來做著各種事情的。大年初一要「開財門」,放鞭炮有哪些講究?碰到了啞炮怎麼辦?大年初一放鞭炮大家都是眾所周知的,那麼放鞭炮有什麼講究呢,老農覺得主要是要放得順利,而且要放得早。在農村都講究誰家的鞭炮放得早,那麼誰家就走財運的,這也是為何過年大家都是一家比一家早的,就是怕財運被別人搶走了。而大年初一放鞭炮最忌諱的就是啞炮了,或者就是鞭炮沒有放完就停了。
-
媒體揭日本華人放鞭炮方法:鞭炮在鐵桶裡邊放
在日本的華人,還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放鞭炮。不過,不像在國內一樣,四處亂放,而是只在中華街上。在中華街上,也不能像中國「土著」一樣,肆無忌憚地放,而是日本式地放鞭炮。怎麼放呢?兩個人抬著一個大鐵皮桶,把鞭炮放在鐵桶裡邊放。為了讓街坊四鄰都能聽見,就抬著鐵皮桶,繞著中華街巡遊。這是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