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楊丹鳳 本報記者 張燕金陵晚報報導見到邵德孝老人,是在江寧區麒麟鎮泉水村的試驗田裡,老人正頂著寒風埋頭打理自己的寶貝包菜和蘿蔔。「這純屬個人興趣愛好!」邵德孝笑著對記者說,滿是皺紋的臉上留下了歲月划過的痕跡,一身粗布衣服還粘著泥土。
今年71歲的邵德孝曾經是南京農業專科學校(現金陵科技學院)的老師,一輩子都在靠自己的力量研究包菜的繁種和育種,他是南京第一個育出在最冷和最熱的環境下都能種植的包菜品種的民間育種專家。儘管沒有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他卻樂此不疲,又開始研究根莖和葉子都能吃的「全食蘿蔔」。為了自己的理想,3年前,邵德孝帶著老伴將家從城市搬到這裡,租了3畝地作為試驗田繼續他的民間育種研究。「解放前我在家曾經種過3年的地,對農業研究有特別的感情。」邵德孝告訴記者,1956年他被保送到當時的南京農學院上學,畢業後留校跟著一個老師搞果蔬方面的研究,隨後被下放到農場。「由於當時學校沒有專門設立包菜研究這門課題,我只能自己偷偷做。」原來,當時廣西等南方城市包菜不能留種,每年都要到南農大引進大量的包菜種子。於是年輕的邵德孝想培育一種南京人自己的包菜,可惜沒有得到領導的支持,他便開始偷偷收集資料,平時表面是幫著工人搞包菜生產,實際上是自己搞繁種研究。1978年,邵德孝到棲霞區農林局蔬菜科上班後,他的包菜育種才開始公開化,那年邵德孝43歲。「一開始,我準備小搞名堂。當時全國包菜種植面積最大的是中國農科院和北京農科院合搞的『京風一號』,我就想培育一種包菜能夠超越它。事實上,我失敗了。」邵老笑著告訴記者。直到1982年後,他的育種研究才開始有了轉機。培育耐熱和越冬包菜
「1982年,同事從日本帶回了一種新的包菜種子,名字叫凱凱,耐熱性特別好。可如果繼續培育,那就是雜交一代很難留種。」邵德孝告訴記者,當時拿到新種子時,南京市有一筆研究伏缺冬缺菜的經費,他打報告申請卻一分錢都沒有要到。可倔強的邵德孝依然種下這種包菜,試圖找到其育種方法,改變國內耐熱型包菜種子稀缺的狀況。「萬變不離其宗,我將變種的扔了,留下好的種子。」邵德孝將上海的一個耐熱品種包菜和凱凱不斷雜交,取其精華再雜交再取捨。通過不斷的重複,到1990年的時候,耐熱型包菜已見雛形。邵德孝說,「這種包菜的特點是在南京35℃的高溫下仍可結球。」因這種包菜生長期為56天,試驗品種序號也是56,抗熱性又好,故取名「伏秋56」。這項成果刷新了當時江蘇包菜育種的「第一」紀錄。育出了耐熱型的包菜後,邵德孝又把目光投向了耐寒型包菜。「當時國內的包菜只有春夏秋3種,越冬包菜是沒有的。12月份能吃到的包菜幾乎都是冷藏的,沒有新鮮的。這時,我的堂姐從義大利同學那得到了一種越冬包菜的種子。」邵老說,這種包菜的名字叫「白球」,特性很好,可以越冬,於是,邵老又開始愛上了這個品種,在1994年成功培育出了一個新的包菜品種「驚春893」,因這種包菜在8月播種、9月栽種、3月的驚蟄與春分之間收穫而得名。「當時的包菜有兩種類型:內填型和漸長型。內填型是指包菜從外向裡長,漸長型就是從內向外層層包裹起來的,驚春893則是中間型,」邵老給記者比畫道,「它一開始生長的時候是內填型,等到皮球大小的時候它又成漸長型的了。這個品種一舉超過了當時勉強能稱為越冬包菜的上海『四月慢』,在全國算是第一個。」邵老說到這裡,一臉的自豪。
全食蘿蔔是「晚來得子」
其實邵老的試驗田裡並不僅僅只有包菜。在田裡,記者還看到了一片蘿蔔。「這不是和普通的蘿蔔差不多嗎?」記者很疑惑。邵老沒回答,他笑著示意記者摸一下他這些寶貝的葉子,又讓記者摸旁邊的普通蘿蔔的葉子。原來普通蘿蔔葉是毛茸茸的,而這些新品種的葉子非常滑溜。「這種蘿蔔葉也比普通蘿蔔葉肥厚。蘿蔔纓和蘿蔔根都可食用是這種蘿蔔最特別的地方。」說著,邵老拔出一個蘿蔔,記者看到,這種白色蘿蔔至少有兩三斤重,老先生告訴記者,普通蘿蔔葉很苦很老,但這種葉子非常清脆,吃起來也非常鮮嫩。切開蘿蔔根,記者嘗了一下,蘿蔔多水清脆,一點也沒有普通蘿蔔生吃的苦澀。「這種蘿蔔纓可以生吃、涼拌,也可以清炒,還可以醃製作為鹹菜,裡面富含鈣、鐵、維生素A,具有很高的保健價值;蘿蔔根也有很好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邵老說,這是他花了近10年時間培育出來的蘿蔔新品種,他給取名叫「全食蘿蔔」。邵德孝驕傲地對記者說,他的這種全食蘿蔔還在研究中,目前已經培育出六七個品種,「據我所知,這種全食系列蘿蔔,在江蘇甚至全國都還是少有的。」
15萬賣了畢生心血
「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推廣方面,老百姓在觀念上對可以吃的蘿蔔纓不能接受。目前還沒有單位有意來大面積種植,都是我自己贈送給朋友嘗試著去種。」邵德孝告訴記者,不僅僅是蘿蔔,他研究一輩子的品種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他說,以前研究的「伏秋56」他只是送給一些菜農種,看到他們種下後反映說不錯,這是邵老不斷研究育種的信心來源。「我的『驚春893』曾經給高淳的一個菜農,在白雲亭批發市場被稱為『高淳榔頭包』,百畝地每年能盈利10萬元,這讓我很高興。」「由於受到國外包菜品種的衝擊,自己研究成果還將逐漸顯得過時落後,但是,要想研究更好的包菜種子,還非得借鑑這些『前輩』。」邵老笑著說,自己的年紀大了,越來越感到自己這樣單槍匹馬單幹很吃力,於是在兩年前將自己一生研究的近50個品種的包菜原始材料以15萬元的價格全部轉賣給了南京蔬菜研究所。
小米加步槍的隱居研究
幾十年的單幹,讓邵德孝成了名副其實的民間育種家。「我就是小米加步槍。」邵老笑著說,到現在由於缺乏資金和技術,他都還保留著最原始傳統的育種方式。他說,現在很多科研所進行純種自交系種子,利用先進儀器兩年就能搞出來,我卻要四五年時間。「目前我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因為是民間育種,現在我都是自己掏腰包做試驗。」邵老一臉苦笑。3年前,他攜老伴來到了泉水村,租了14畝地,其中有3畝是試驗田,其餘都是生產田,每畝田的租金是220元/年,光這項開銷就要花費他很多。「育種方面的開銷我已經花了5萬多元了,這還不包括房子。」邵德孝說,「我的3個兒子對我的工作不了解,還好有老伴支持我。這項工作是我的樂趣,再苦再累我也願意。」當記者問到邵老的理想是不是要將育種進行到底時,他笑著對記者說:「我想把南京市的丘陵全部開發出來利用,搞真正的生態農業。」原來,早在1988年,邵老就寫過這個建議報告,他指出,南京的丘陵都是肥厚的土層,陽光充足,可以種植現在短缺的牧草,作為農業最大的潛力——有機肥料。目前,邵老的試驗田裡,除了包菜和蘿蔔,還拿出一畝多試驗田嘗試種植龍牙楤木、紅心大白菜等。「所有沒有的品種,只要我有能力都要嘗試著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