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飛機的時候,海軍曾經設想過各種各樣的飛行武器,比如,英國皇家海軍試圖用來控制天空的,便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便在玩的——風箏。
是的,正是風箏。一個叫做塞繆爾·弗蘭克林·科迪(Samuel Franklin Cody)的美國冒險家1902年給英國國防部提出建議,建議英國軍隊採用風箏作為一種新式武器,掌握制空權(雖然那時候還沒有制空權這個詞)。
科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是通過在範堡羅從事各種冒險表演來維持生計的。他是個非常有夢想的人,對於飛上天空有著近乎痴迷的興趣。他確實製造了一系列巨大的風箏,並利用它們完成了多項試驗,試圖證明其具有軍事價值。他的試驗引起了英國軍方的重視,於是,從1903年開始,海軍和他一起進行了一系列艦載航空兵的初期試驗——使用的航空器,便是風箏。
科迪的風箏很是特別。1903年,科迪在倫敦亞歷山大宮做了一次展覽,即便是中國人,估計也沒見過這麼多古怪的風箏。一個美國人,哪兒來的那麼大對風箏的癮呢?
科迪自己描述,他之所以會變成一個「風箏狂人」,原因是少年時代在市場上認識了一名中國廚子。這名賞識他的東方人教給了他這門神奇的藝術。可惜的是,沒有人知道這位廚子姓甚名誰。
有人對此表示質疑,因為科迪的風箏與中國人的風箏有一定區別,至少,中國人的風箏基本是不會帶人飛行的,而科迪的風箏能帶兩三個人上天。
更認真的學者分析,科迪的風箏,至少受到了三方面的影響。一是他的朋友——氣球飛行家奧古斯塔·高登。科迪的風箏用的吊籃一定吸收了氣球吊籃的設計。二是俄國空氣動力學家哈格雷夫。他在十九世紀末曾幫助沙俄進行過多次作戰風箏的試驗,儘管成果不如科迪,但他是第一個想到可以把風箏設計成箱形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風箏的載重能力。不過,中國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科迪成功地進行過多次將風箏串聯而後飛行的試驗,甚至可以一次將多人載入空中。這種把風箏串起來飛的技術,正是中國人的創造。
科迪在1903年成功地將自己的風箏從軍艦放上了天,而且還利用風箏飛越了英吉利海峽(帶著一名記者),這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假如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我們可以想像此後的大戰中滿天駕著風箏的英國空降兵這樣的場面。不過,科迪自己把機會斷送了——他提出了一個相當高的合作價格,讓英國皇家海軍望而卻步,決心涼涼這個狂妄的小子。
不過,到了1908年,雙方終於達成一致,於是科迪的試驗繼續進行下去。他先後嘗試了在復仇號、裡克雷特號等戰艦上升空,最高飛到2000英尺,並訓練了一批可以執行任務的飛行員,英國政府也向他小批量訂購了一批「科迪風箏」,形成了皇家海軍最早的航空兵力量。
航母的鼻祖開始在英國海軍中出現了,雖然,它帶的只是風箏。
不過,和許多奇妙的發明一樣,科迪的風箏,最終只是曇花一現,正規的航母沒有選擇風箏,而是選擇了飛機。這是因為風箏在海上使用風險還是太大,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英國軍方建議陸軍優先考慮這種奇怪的兵器,自己並沒有正式採用。
科迪本人對此沒有異議,因為他也出過事故,而且在試驗中發現風箏有一個古怪的毛病——一次軍艦拖著科迪的風箏起飛後,艦長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下了個轉舵的命令,結果因為風向不對,科迪馬上開始往海裡栽,幸好有人發現不對,及時提醒,風箏才沒有掉下來。
風箏只能逆風而飛,否則技術會變得太複雜,但一旦在戰場使用,如果敵人朝軍艦發射魚雷怎麼辦?難道不變航向等著被擊沉嗎?所以,這種兵器還不太適合實戰。
與此同時,飛機開始急速追趕上來,它的技術漸漸成熟,顯示出巨大的潛力。1911年,英國軍隊成立第一個工兵航空營,其中有一個飛機連。此後,英國海軍利用海峽渡輪改造了3艘水上飛機母艦——恩加丹號、女皇號和裡維埃拉號。1914年12月24日,英國海軍最新裝備的這3艘水上飛機母艦使用7架飛機對德國庫克斯港實施突襲,航空兵的飛機與航母時代開始了。
科迪在1913年的一次試飛中不幸遇難,他的傳奇才告一段落。不過,科迪的努力並不是白費的,他的「載人風箏」實際上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的滑翔機,後人形象地稱其為「沒有尾巴的雙翼機」,他的試驗解決了很多當時懸而未決的氣動力問題,為此後飛機的發展提供了幫助。而他的飛行風箏一大特點便是可以在小型艦艇上配備使用,今天中小型軍艦上的無人艦載機,還可以視為他「飛行風箏」的孑遺。
出品 / 中國科協 光明網
監製 / 戰釗
製片人 / 宋雅娟
科學顧問 / 薩蘇
編導 / 肖春芳
攝像 / 肖春芳 蘇凱
後期製作 / 劉傑 戴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