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行星探測器結構形式毫無進步,核動力無人機可以幫助我們

2020-08-30 宇宙與科學

「始終如一」

距離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已經過去63年了,這麼多年過去了,人類在地球軌道附近太空漫步,在低地球軌道建造空間站,還將人類送上了月球,將探測器送上了火星,探測器還遠到海王星,仔細觀察了冥王星。這些年來,人類對太空領域的探索越來越深入了,火箭,引擎,太空人以及所有和太空有關的技術都在發展,不過溯其根源,探測器的形式卻從未改變。

我們想要了解一顆星球,包括了解地球,就需要發射各式各樣的探測器,從形式來說,這麼多年來的探測器只有兩種。一種是軌道器,也就是在星球軌道執行各種任務的探測器,就比如地球軌道測地衛星,還有月球和火星軌道的軌道探測器。另一種是著陸器,這一類探測器必須在星球表面著陸,比如嫦娥四號,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等等,它們將在星球表面進行探測。

嫦娥四號和火星軌道探測器

無人機的靈感與現實

難道在未來,科學家們也只能發射軌道器或者著陸器進行探測嗎,就沒有別的探測形式嗎?科學一直在發展,科學家們也在考慮如何更加快速有效的探測其他星球。正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無人機領域的蓬勃發展給了科學家們靈感,那麼我們能不能使用無人機探測其他星球呢?這完全可以,但是還是要看這顆星球歡不歡迎無人機,也就是說這顆星球的表面環境支不支持飛行。接下來,我將帶領大家走向未來,一起來看看,未來的探測任務。

美國宇航局正在計劃一個MMRTG核動力無人機,或者說是一種小型直升機,它的任務名稱是Dragonfly,我們可以叫它蜻蜓無人機。蜻蜓無人機飛行不是直接依靠MMRTG供電,而是由MMRTG給蜻蜓無人機的鋰離子電池充電,直到可以滿足一次飛行任務為止,MMRTG會產生約100瓦的功率,飛行一次需要千瓦左右。在整個任務期間,MMRTG不僅會提供電力,還會提供熱量。土衛六的平均表面溫度約為零下179攝氏度,解決方法就是熱循環方案,鈽-238會衰變並且產生熱量,可以幫助整個蜻蜓無人機保持溫度,利用鈽加熱,蜻蜓無人機的溫度可以穩定在大約0攝氏度左右。

蜻蜓無人機渲染圖

那蜻蜓無人機到底能不能在土衛六表面起飛降落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土衛六衛星。土衛六是一顆很特殊的衛星,它比水星還大,是我們太陽系中的第二大衛星。土衛六的大氣層主要由氮組成,這和地球的大氣一樣。土衛六表面有河流,湖泊和液態烴(如甲烷和乙烷)等液體存在。根據惠更斯號的數據,土衛六表面下還可能擁有地下海洋,這就說明未來土衛六的生命將來自於兩個不同的區域,從而產生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

在某些方面,泰坦是太陽系中最好客的星球之一。在太陽系的150多個已知衛星中,泰坦是唯一擁有足夠大氣的衛星。在太陽系的所有天體中,土衛六是目前已知的除地球外,表面唯一擁有液態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天體。土衛六的氮氣大氣密度如此之高,以至於人類不需要穿壓力服就可以在表面行走。不過土衛六表面溫度只有零下179攝氏度,所以還需要一些溫度保護結構。

土衛六大氣層的真彩色圖像

回到蜻蜓任務,在土衛六表面飛行是完全可行的,因為土衛六的大氣層密度是地球大氣密度的四倍,土衛六還擁有13.8%地球重力環境和微風環境,其稠密的大氣層完全支持蜻蜓無人機的飛行任務。另外蜻蜓無人機所搭載的核能也不需要太陽的幫助,這已經在多個太空飛行器上得到了驗證,不過科學家們還是需要輔以算法,以實現實時獨立活動。

這將是新的探測形式

美國宇航局蜻蜓無人機旨在對土衛六表面的土壤進行取樣,並確定不同環境的表面成分。蜻蜓無人機將探索不同的地點來了解土衛六環境的宜居性,調查生命化學的演化情況。其實這很好理解,走起來不如飛得快,未來的蜻蜓任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土衛六表面的環境,還創造了一種新的探測形式。能夠在不同地點起飛和降落,這意味著蜻蜓可以選擇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點並可以從不同區域採集樣本,這大大提高了科學任務的效率。

蜻蜓無人機將如何著陸?這是階段性示意圖

科學家們在進行任務之前,會給蜻蜓一個任務路線圖,蜻蜓無人機需要在給定地點進行科學測量,並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為電池充電,確定好自身狀態之後蜻蜓才會前往下一個著陸點。蜻蜓一次可以飛24公裡,蜻蜓無人機在飛行之前會先到達4000米高度,並以每秒約10米的速度勻速前進。總體而言,蜻蜓在2.7年的任務時間中將飛行約175千米。

能在土衛六表面飛行,這是最關鍵的,不過還有一個問題科學家們也需要考慮周到,蜻蜓無人機是一個科學探測器,就和火星或者月球著陸器一樣。蜻蜓無人機必須擁有科學儀器才可以,給無人機裝科學儀器,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大家可能會問說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不是有無人機嗎,毅力號的無人機比較小,只裝了3個科學儀器。另外,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的無人機是演示任務,不是單獨的探測器任務,但是蜻蜓任務是一個單獨的任務,它將前往土衛六進行獨立探測。

蜻蜓在著陸之前必須在隔熱罩中,隔熱罩帶有深空巡航級系統,可為蜻蜓無人機提供通信能力和推進力。下圖為蜻蜓無人機和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無人機的真實比例

科學家們為了分析土衛六表面的這些化合物,為蜻蜓無人機安裝了鑽頭和真空吸塵儀器。在蜻蜓無人機的內部,還有氣相色譜質譜儀在內的幾個科學儀器將共同分析樣品,尤其是尋找胺基酸存在的痕跡。另外,蜻蜓無人機還攜帶了中子激活伽馬射線能譜儀,這個科學儀器和氣相色譜質譜儀一樣都是負責分析土衛六表面土壤元素組成的。

蜻蜓無人機在著陸之前需要使用雷達感應著陸點地形並找到安全的著陸點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改進了固態氫豐度傳感器,這和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上的固態氫豐度傳感器是一個原理,目的是為了測量土衛六表面的氣體變化,記錄數據並且和火星表面季節性甲烷氣體,地球表面空氣做一個對比。最後,卡西尼號還攜帶了地震檢波器和地震儀,它們可以在低溫環境下工作,通過測量土衛六的地震波,科學家們可以了解土衛六泰坦的內部結構和表面冰殼的厚度。

土衛六表面的實拍圖像,由惠更斯號土衛六探測器拍攝

以此為基礎,打破常規

土衛六是研究天體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地球外環境和生命起源的理想星球,因為它是一個水冰為主的海洋世界,具有豐富且複雜的富含碳的化學物質。土衛六表面有液態水,甲烷湖和河流,甚至還有甲烷雲和甲烷雨,土衛六還擁有足夠厚的大氣層,這使蜻蜓無人機或者之後的無人機探測器任務可以順利進行。蜻蜓無人機的儀器將研究土衛六的大氣和表面特性,蜻蜓無人機的無人機探索形式將成為基礎,成為未來無人機星球探索的方向,這將為科學家們帶來更多可能。

相關焦點

  • 全世界63年來毫無進步,美國正研發核動力無人機,或改變現狀
    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人們總說航天航空設備越來越先進,但從本質上而言,宇宙探測器一直沒能實現真正的進步。全球首顆人造衛星發射,是在63年前,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探測器的形式卻從未改變。習慣性的思維讓我們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不妥,甚至想不到還有其他的形式,要升級也依然是在這兩種模式上進行研發。
  • 美宇航局將往土衛六「泰坦」派無人機,還是核動力的
    蜻蜓號在土衛六泰坦表面的藝術畫 | JHUAPL / Michael Carroll 人類將向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泰坦,派遣一架核動力四軸旋翼無人機
  • 嫦娥三號探測器用核能電池 核動力小型化世界第一
    利用可控核裂變反應來獲取能量的原理是:當裂變材料(例如鈾-235)在受人為控制的條件下發生核裂變時,核能就會以熱的形式被釋放出來,這些熱量會被用來驅動蒸汽機,直接提供動力,也可以連接發電機來產生電能。核能每年為人類提供所需能量的7%,或所需電能中的15.7%。  但是核能、核動力不僅是靠核反應堆進行的核裂變反應產生能量這一種。核衰變反應也能放出的能量。核電池就是基於核衰變反應做成的。
  • NASA 核動力火星車帶上無人機探索生命!1090 萬人訂了票的「毅力號...
    其次是「毅力號」上搭載的 2 個麥克風——既能收錄火星車登陸火星的聲音,火星上的風吹草動也可以捕捉得到,而這也是美國火星探測器首次配備有這樣的設計。若順利的話,人類將首次聽到火星上的聲音。同時,「毅力號」沿襲了其上一代火星車「好奇號」(Curiosity)的核動力驅動設計。
  • 核動力優勢明顯,天問一號為什麼還要使用太陽能?
    6臺儀器分別是:多光譜相機,可以拍攝火星表面環境;次表層雷達,能用於探測火星表層下方的地質結構;成分探測儀,可以分析火星巖石的成分;磁場探測器,可以研究火星磁場;氣象測量儀,可以對著陸區周圍的氣象環境進行測量;以及一臺地形相機,用來幫助巡視器規劃路線。
  • NASA 核動力火星車帶上無人機探索生命!1090 萬人訂了票的「毅力號」有多強?
    其次是「毅力號」上搭載的 2 個麥克風——既能收錄火星車登陸火星的聲音,火星上的風吹草動也可以捕捉得到,而這也是美國火星探測器首次配備有這樣的設計。若順利的話,人類將首次聽到火星上的聲音。同時,「毅力號」沿襲了其上一代火星車「好奇號」(Curiosity)的核動力驅動設計。
  • 核動力人類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這種電池最著名的用戶是「旅行者」系列探測器。對!就是搭載了人類信息飛出太陽系準備和外星人交流的探測器。1977年美國發射的兩顆行星探測器,它們在1980年掠過了土星、2011年抵達了太陽系的邊緣,北京時間2014年9月13日凌晨2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37年前發射的「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已經離開太陽系,正在飛向別的恆星!
  • 美國敲定新核動力火星車發射者,馬斯克的SpaceX無緣
    近日,美國太空飛行網報導,NASA下一輛耗資21億美元的核動力火星車將在2020年夏季升空,前往紅色星球尋找曾經存在生命的證據。NASA行星科學部主任吉姆•格林(Jim Green)在由美國克利夫蘭舉辦的NASA諮詢委員會會議上透露,上述火星車的發射火箭已經敲定,即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的宇宙神5型火箭。
  • 科學的進步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總有一種力量推動著人類的進步。是什麼,讓我們擺脫長夜的黑暗?是什麼,讓人類進入太空?是什麼,讓世界聯成一體,跨越高山和海洋的阻隔?是電,還是網際網路?不僅僅是他們。這種力量是科學的力量。愛因斯坦說:「科學通過作用於人類的心靈,克服了人類在面對自己及面對自然時的不安全感。」
  • 科學的進步給了我們生活上很大的幫助
    總有一種力量推動著人類的進步。是什麼,讓我們擺脫長夜的黑暗?是什麼,讓人類進入太空?是什麼,讓世界聯成一體,跨越高山和海洋的阻隔?是電,還是網際網路?不僅僅是他們。這種力量是科學的力量。愛因斯坦說:「科學通過作用於人類的心靈,克服了人類在面對自己及面對自然時的不安全感。」
  • 火星探測簡史2(探測器史上的十個「第一」,還有核動力探測器)
    (5)第一個火星人造衛星:水手9號(Mariner 9)1971年5月30日美國發射了水手9號火星探測器,於1972年1月3日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沿火星外層空間軌道飛行,成為火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其近火點為1390千米,遠火點為17920千米,運行周期為12小時34分鐘。水手9號也是第一艘環繞地球以外行星的太空船。
  • 「行星模擬器」可以幫助我們辨別宜居的系外行星嗎?
    「行星模擬器」能幫助識別可居住的外星世界NASA的科學家們正在運用以地球為原型開發的氣候模擬器,來了解其他可能有生命體存在的星球。圖片:美國航天局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無論你怎麼評價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熱——我們都明白地球的氣候非常適合人類生存。但是科學家們關於外星世界的氣候數據要少得多,並且天文學家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多數據。
  • 科學家重啟「很黃很暴力」的「核動力飛船」!
    甚至兩國還製造出了核動力飛彈!核動力飛彈理論上高密度能量的核反應堆可以讓飛機或者飛彈在天上飛幾年,如果這個核反應堆100%安全的話,也許我們現在就會坐著成本低廉的核動力客機在全世界飛來飛去!我們可以預計的是這個區域將半永久性的被廢棄,這在原始森林也許也可以考慮,但飛機需要回機場它們大都會經過人口密集的城市!
  • 國產核動力反應堆終於成功了:未來核航母想生產多少就產多少
    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由於ACP100小型輕水堆在核蒸汽供應系統設計方面,大部分設計都採用了「一體化」壓水堆設計,將一迴路的設備集中布置於壓力容器中,這與核動力航母需要的一體化自循環壓水堆結構類似。實際上,其在經濟性方面,輕水堆初始投入較低,總投資也不大,這一特性使得它受到艦載核動力系統的青睞。
  • 引力波或將幫助我們找到銀河系外的行星
    2018年,天文學家確實發現了銀河系外存在「流浪行星」的證據,但都只是間接的判斷。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未來我們很可能會通過引力波信號,而不是光信號來探測銀河系外行星。愛因斯坦在1916年首次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根據他的廣義相對論,引力來自於質量扭曲空間和時間的方式。
  • 美國最新一代核動力火星車「毅力號」發射升空,看點幾何?
    2020年7月30日19時50份,美國「毅力號」火星車成功搭乘阿特拉斯5號火箭發射升空,成為今年第三個飛向火星的人造探測器。 「毅力號」自重約1025千克,尺寸大約為3米×2.7米×2.2米,在車頭部向外延伸一條長約2.1米的機械臂,所攜帶了包括行星X射線巖石化學探測儀、火星探地雷達、火星環境分析儀、火星氧氣製造試驗儀、火星超級相機、立體成像系統、拉曼光譜和發光技術有機物和化學物掃描儀共計7臺探測設備,包含了25個攝像頭以及2個麥克風,全面記錄火星車從登陸到巡遊探測的一系列影像與聲音資料
  • 俄羅斯星際飛行計劃之《核動力太空拖船》
    該核動力拖船計劃用於飛往太陽系其他行星。Roscosmos表示將在2020年底前籤署一份包含一艘核動力電推太空拖船在內的Nuclon空間綜合設施設計合同。在第二階段,太空拖船和有效載荷模塊將飛往金星,並在通向行星的途中,可以進行向拖船加燃料(氙氣)測試。在金星上,一顆研究衛星也將從有效載荷模塊中分離出來,而拖船本身與其餘的科學設備將進行引力機動,並進入飛行任務的第三階段,飛向終點-木星衛星,並對其進行研究。
  • 太空核動力技術「復活」 為太陽系探索「助跑」
    他認為,少量的鈾-235(其能量密度是液體燃料的100萬倍)可以通過裂變產生熱為火箭提供動力。儘管霍茨對太空核動力和核推力技術的應用前景滿懷信念,但是,撥付給此項研究領域的經費一直不穩定。今年,他領導的一項核動力推進項目只獲得了區區300萬美元的預算,與NASA今年總共獲得的13億美元研發資金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霍茨對此甚為擔心。
  • 嫦娥三號採用核動力 比"好奇號"不遜色
    在AIT大廳內,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的試驗人員們正在進行嫦娥三號探測器的熱試驗準備工作,通過本次試驗來最終確認其能否忍受在奔月、落月過程中所要承受的嚴峻考驗。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在即,為了能夠在月球上過夜;嫦娥三號需要長時間經受嚴寒帶來的極大挑戰。為了突破這一難關,我國嫦娥三號,將攜帶核能電池(是一種核動力裝置)飛天。如能成功,就將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核動力應用於太空探測的國家。那麼,什麼是核能電池?其作用是什麼?世界上,對核電池研究、使用情況如何?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為什麼需要安裝核電池?
  • 如果太空人掉到氣態行星木星會怎樣?伽利略號探測器給出了答案
    在宇宙中,存在各種形態的天體,有巨大無比的恆星,也有一些相對較小的行星,根據組成成分的不同,行星又可以分為氣態行星、類地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靠近太陽的四顆行星都是巖石行星、類地行星,離太陽較遠的四顆行星則是氣態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