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號在土衛六泰坦表面的藝術畫 | JHUAPL / Michael Carroll
人類將向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泰坦,派遣一架核動力四軸旋翼無人機。
聽起來超級科幻對不對?然而,這不是科幻,而是不久後將會發生的現實。NASA已經決定,將發射一架無人機前往土衛六,去探索那顆星球上像雨一樣落下來的有機分子,以及匯聚成江河湖海的液態甲烷。
蜻蜓號無人機,目標土衛六泰坦
這項任務名為「蜻蜓」,是NASA新前線系列任務的一部分。這一系列任務,旨在瞄準太陽系裡優先級別最高的科學探測目標。正在探測木星的朱諾號、正在探測柯伊伯帶的新視野號,還有正在探測小行星「貝努」的冥王號,都隸屬於NASA的新前線系列任務。
蜻蜓號著陸器是一架四軸旋翼機,將在土衛六的天空展開自主飛行 | APL / Mike Carroll
蜻蜓號本身是一個著陸探測器,體長約3米,四角各有一對共軸螺旋槳,構成一架四軸旋翼機。它可以先在土衛六表面某處著陸,然後轉動旋翼進行短途飛行,前往其他地點進行科學探測,每次飛行最遠可達8公裡。
它將有能力拍攝照片,採集空氣和表面物質樣本,測定它們的化學成分,展開氣象和地震學測量,並在飛行過程中勘測周邊地區。它的任務目標是:測定土衛六上的環境,以便我們更好地了解這顆巨大的衛星,同時搜尋那裡可能存在的構成生命的要素。
熟悉而又陌生的異世界
對於我們地球人來說,土衛六是一顆既熟悉又陌生的星球。土星距離我們超過140億公裡,因此土衛六非常寒冷。水在那顆星球的表面會凍成冰塊,比地球上的花崗巖還要堅硬。然而,那裡的大氣卻跟地球一樣,主要由氮氣構成,比地球大氣厚大約50%,足以在星球的表面維持一些有趣的化學反應。
土衛六(右)是土星這顆光環行星最大的衛星,擁有比地球更濃厚的大氣層 | pic2.me
已故的卡西尼號探測器多次考察過土衛六,在那裡發現過由碳氫化合物構成的沙丘,找到過冰火山活動的跡象,甚至探測到土衛六的地下存在液態水海洋。然而,在所有的這些發現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在土衛六北極附近發現的、由液態甲烷和乙烷構成的巨大湖泊。
卡西尼號使用雷達穿透了土衛六上霧靄重重的大氣層,對土衛六的表面進行了細緻的成像觀測,結果不只顯示出這些湖泊,還在周邊的山丘上發現了匯入這些湖泊的河流。這表明,土衛六上的甲烷就像地球上的水一樣,會蒸發升騰,在大氣中飄移,還會形成「降雨」,匯聚成江河湖海。
當然,那裡的氣溫只有-180℃。不要以為溫度這麼低,一切就都被冰封住了。甲烷循環,再加上大量有機分子參與其中,意味著土衛六上可能進行著各種有趣的、可能跟生命誕生之前有關的化學過程。
而這些,正是我們想要去弄清楚的。
土衛六上有液態甲烷構成的海洋,還有好像被流水打磨過的「鵝卵石」| ESA/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 NASA/JPL-Caltech/ASI/USGS
15年後才能抵達!
這項任務目前規劃在2026年發射,要到2034年才會在那顆遙遠的衛星上著陸。畢竟,前往土星還有一條漫漫長路要走。用7年的時間打造這樣一臺四軸旋翼著陸器,雖然時間有點緊,但也還算合理。許多儀器都建立在已有的成功設計的基礎之上,連電池也是。
對於遙遠的土衛六來說,那裡能夠接收到的陽光強度,只有地球附近陽光強度的大約1%,這還沒有考慮它滿是霧靄的濃厚大氣,因此太陽能電池板並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蜻蜓號無人機將使用核電池來供電,跟好奇號火星車上使用的電池類似。確切來說,那將是一臺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使用鈽元素衰變時產生的熱量來發電。
整個無人機上難度最大的部分,大概是確保螺旋槳能在極度嚴寒的大氣層中正常工作。不過,就算是這個難點,土衛六也有天然的優勢:那裡的大氣層比地球還濃厚,再加上表面重力只有地球的1/7,想要飛起來還是很容易的。另外,土衛六上的風速很低,應該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問題。
怎麼把一架無人機送上土衛六?看這段視頻就知道了!| NASA
蜻蜓號無人機將在土衛六赤道附近香格裡拉地區的沙丘地帶著陸,按照目前的規劃,預定工作壽命大約是2年半。想要從著陸地點飛到位於北極附近的湖泊地區,2年半的時間恐怕是不夠的。
不過負責建造蜻蜓號的團隊,是美國約翰斯 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他們製造的探測器一向以堅韌耐用而著稱,比如今年年初剛剛飛掠柯伊伯帶小天體「天涯海角」的新視野號。
期待蜻蜓號也能在土衛六上超期服役,有朝一日有機會靠近土衛六北極那些液態甲烷構成的巨大湖泊。到時候,它拍回來的湖光山色,會讓我們地球人集體驚豔的。
在那之前,還是先期待蜻蜓號任務一切順利吧!
作者:Phil Plait
編譯:艾麥樂
編輯:Steed
參考來源:NASA WILL BE SENDING A QUADCOPTER CALLED DRAGONFLY TO TITAN
譯文版權屬於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