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答辯題目及解析
一、談談你的授課思路?
【參考答案】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作者主要通過精彩的對話刻畫了一個溜須拍馬、欺下媚上、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奧楚蔑洛夫的形象。選取社會生活片斷,表現尖銳重大社會問題,也即以小見大,是契訶夫短篇獨特之處。
教讀本文,應抓住奧楚蔑洛夫這一形象,理解小說深刻的社會意義。抓住「變」這個文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完成課堂教學。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鍛鍊思維的概括性和發散性,對人物分析有一個更感性、更的認識。
小說主要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展開情節和表現人物性格,教學中引導學生採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靈活開展。以編演課本劇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深透理解文意並進行個性化創作提供平臺。
語文教學絕對離不開朗讀,只有通過讀才能進入語文美妙的語言世界中,才能體會語言背後人物的喜怒哀樂、鮮明個性,才能從文本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簡述小說的三要素?
【參考答案】
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或人物,故事,環境(簡寫)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又叫細節描寫)側面描寫包括;以他人言行來反映人物等(又叫側面烘託))
故事情節(故事情節是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故事情節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環境描寫(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作描寫。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係等作描寫。)
三、簡述作者的語言風格?
【參考答案】
嚴格來說,契訶夫不是在「寫」小說,或者像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作家在玩小說,他是在「流」小說。他無需編故事,他甚至也不要構思,他的故事在空中四處蕩漾。他能從任何角度開篇,又能從任何章節斷流,但都是天衣無縫,都是自然膠合。他的人物不請自來,他的情節隨手拈來。他仿佛只要拿起筆,就像擰開了自來水龍頭,小說便如水源源流出……契訶夫之所以能隨意地「流」小說,在於它獨特的敘述方法。這種敘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處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尋,文字像音符那樣流動。快節奏,簡潔,自然,質樸構成了清純的文風,單刀直入,不拖泥帶水,高度濃縮與深入淺出的表現,更增加了作品的韻味。
契訶夫的小說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樸實、簡練,藝術描寫契訶夫的客觀性,同時富於幽默感。他自己說過:「簡練是才能的姊妹。」他的小說沒有多餘的東西,很少有抽象的議論。他善於用不多的文字表現深刻的主題。
四、本課的教學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答案】
我將採用多種朗讀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藉助於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
教讀本文,可以抓住「變」這個文眼,結合各個教學環節的不同要求,運用多種形式的深入朗讀加強理解。
在理清情節階段,可以根據學生預習掌握情況,請大家速讀概括出奧楚蔑洛夫六次不同表現。分析人物形象時,學生先是抓住重點語句自讀課文,交流感悟時個別朗讀體味人物的情感,如果讀的不透徹就多請幾位朗讀,甚至齊讀、男女讀等,直到讀出感情,讀出體會。在整體把握的情況下,再進行分角色朗讀,運用聲音的動感再現文本的內容。
五、小說中社會與環境的關係?
【參考答案】
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係。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準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
以上介紹了《變色龍》答辯題目及解析,祝願各位考生都能順利通過考試!
中公講師解析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qgjsks)
回復開口練查看【各學科備課紙教案+試講答辯音頻·每日更新】
回復我要過面試下載【結構化7大類型備考試題+各學科試講答辯音頻】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