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挽救大明江山,為什麼還是遭至奪門之變?

2020-11-29 騰訊網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後,就確定了一套嚴格的繼承制度,要想讓江山變得更加穩定,也就需要保證皇位的正常傳承。這樣一來確實保證了皇位的傳承,可對於很多人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因為像一些庶出的皇子,就沒辦法繼承皇位,除非前面嫡出的子女都死得差不多,否則他們根本沒有繼位的機會。不過,有一些皇子就是例外的,他們的運氣可能比較好,真就得到了繼位的機會,比如景泰帝朱祁鈺。原本他作為庶出皇子,是根本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可一場土木堡之變,徹底改變了他和明朝的命運。

八月十六日,一路驛卒馬不停蹄,將明軍戰敗和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回京城。一時間舉國譁然。京城商賈名流舉家南逃,城內只剩下了老弱病殘的守軍一一一因為之前三大營的精銳部隊己全部葬身土木堡。

接下來瓦剌騎兵利用朱祁鎮作為人質,一路叩開城門,明軍潰敗,勢如破竹,大明王朝岌岌可危。

為不再受瓦剌軍脅迫,孫太后下懿旨: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封臨時監國的朱祁鈺(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兄弟)為皇帝,命于謙為兵部尚書,重新啟用從土木堡逃回來的大將石亨,宣詔各地軍師赴京馳援,由此掀開了波瀾壯闊的京都保衛戰。

隨著戰爭的進程,大將石亨帶領明軍多次擊敗瓦剌騎兵,收復北方領土,將也先部眾趕出長城以北,而朱祁鎮還有一點剩餘價值,被也先帶去了漠北,史稱「北狩」。

朱祁鈺(1428年一1457年)火線繼位,成為明史上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一1457年)八年,年號景泰,史稱明代宗。

但八年後,宮裡又發生了骨肉相殘的奪門之變。朱祁鎮二次登位,再次執掌大明帝國,朱祁鈺被貶謫為郕王,不久後死去。死後被朱祁鎮賜諡號為「唳」。

歷史來了個大迴環,朱祁鈺在位八年,江山穩固之後,為什麼還是發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奪門之變呢?讓我們提淬一些史實,與大家一起共同解讀。

京都拱衛於國於家是一個歷史轉折,是一次偉大的勝利。至少它維繫了大明朝後續近兩百年的江山。

可這次勝利卻讓朱祁鈺煩惱不已。

穩定了政局,萬萬人之上的皇帝位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因為太上皇朱祁鎮沒死,而是去「北狩」了一一一隻要沒收到朱祁鎮故去的確切消息,這個陰影他將揮之不去,甚至成為他的心頭大患。

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孫太后曾有囑咐,他還記憶猶新一一一無論朱祁鎮是生是死,朱祁鈺身後還是由太子朱見深繼承大統,自已無非做個保家衛國的過路皇帝而已。

當然,這沒有什么正式文本,也沒有什麼秘密詔書,而是一種口頭承諾。

承諾有時候往往重於誓言,甚至比誓言還要金貴,因為它是一個人靈魂和人格最好的延續。

可朱祁鈺慢慢地開始失信了。

因為他坐在奉天殿上,擁有了至高無尚的權力 ,掌握著千千萬萬人的生死。皇權的誘惑讓他開始膨脹,他有資格,有這個能力和權力可以不兌現諾言了;何況,他只是承諾於孫太后一個人,全天下沒有其他人知道。他抱定了主意,同時也掙扎著,猶豫著。

也先的確可惡,不光他的騎兵大舉南侵,最終兩敗俱傷,雙方成割裂之勢。隨著瓦剌軍戰敗,退回漠北後,不太懂政治的也先,這時候居然同意與明朝議和。兩層意思,一則以太上皇為條件,只要明廷同意他的要求,歲歲「納貢」,他願意放回太上皇;二則,放回太上皇后,雙方籤訂盟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保持邊疆寧靜。

也先看似個粗人,實際上夠精明,同時派遣使臣大搖大擺地遞上國書。

好計謀!一石二鳥,滿朝文武皆知,讓朱祁鈺騎虎難下。他猜想,朝廷難道不念及太上皇的安危?祖國應該不允許骨肉分離吧!

可也先萬萬沒想到,朱祁鈺面對他的來使兩個字就解決了一一一沉默,不予回應。朝臣的上諫也被束之高閣,如泥沉大海。

漠北的朱祁鎮得到被拒絕回家的消息後,內心翻湧,每日面朝南方不住回望,虔誠祈禱,仍舊抱著一個信念一一一南歸。

也先早就覺得朱祁鎮是個多餘的人,沒得到具體回復之前,他仍然賊心不死,繼續向明朝提要求。這時候他的要價降得更低了一一一蒙古荒原缺吃少穿,除了牛羊奶外別無長物,只要有點意外之財就足之夠也。

他幾次遣使前往明朝議和,使者死皮賴臉才得到了高規格的接見,這一次真的到了天庭,引起了朱祁鈺的重視。申明一點,也先屢次遣使並不是為了朱祁鎮完壁歸趙,朱祁鈺的重視也只是因為民心不可違,躲避輿論的壓力而己。畢竟,幾個月前,滿潮文武包括他自已都還是朱祁鎮的臣子。

內閣老臣王直很念舊情,特別理解朱祁鎮的孤苦無依,於是,奮不顧身寫下了一章奏摺。

「陛下天位己定,太上皇還,不復蒞天下事,陛下崇奉之,誠古今盛事也」。

王直這份奏摺捲起掀然大波,差點遭至殺身之禍。最後不了了之,但它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朱祁鈺實在頂不住了,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朝議,這次朝議有兵部尚書于謙、胡滼等參加。

關於這次朝議明史記載得很清楚。讓我把他拆開。

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

什麼意思呢?

一般朝臣建議遣使迎回太上皇,皇帝很不高興。不過他面對的都是朝廷重臣,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說:「我本來就不打算當皇帝,北京拱衛的時候就推託,都是因為你們的擁立啊!」。朱祁鈺窘迫得不能再窘迫了,他的內心對迎回朱祁鎮千萬個排斥。

「謙從容曰,天位己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于謙說:「現在皇帝您已坐穩江山,不可能再有其它變數了,所以這時候應當迎太上皇回來。萬一錯過機會,也先圖謀不軌,留下遺憾,我們大家都有責任」。

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

朱祁鈺聽了于謙的話,因為于謙的話說到了他的心上(其實于謙的話和之前王直的奏摺如出一轍),解開了他心中釋疑,於是變得和顏悅色起來:「就照你的意思辦吧!」還重複了兩次。可見于謙當時在朝廷的份量。

「先後遣李實、楊善往」。這句話不用再解釋了吧!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又耐人尋味的畫面,這次朝議決定了朱祁鎮的下半生。

任務落實了,一個小小的結事中李實被破格提撥,作為奉迎大使準備出發了。可帶的國書上面只談議和,對迎回之事隻字不提,李實也不管不顧.。

這還需多解釋嗎?破格提撥必須要為朝廷效命,如果不按朝廷的授意辦理,回家提頭來見。一個結事中敢違抗皇命?哪怕借他一萬個膽子!

來到漠北後,這個李實堅決執行皇命,一副頤氣指使的樣子。向他的前任首腦問了幾個問題。其中摘選幾個。

問:太上皇住在這裡,現在才想起以前錦衣玉食的生活了嗎?

……是的。

問:太上皇有今日,主要是因為寵信王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今日皆歸罪於我!

李實回秉也先。

也先說:「一個太上皇留在這裡又不能當我們的皇帝,實在是個閒人,你們還是把他接回去吧!」

國書未提及,李實敢表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為羞辱朱祁鎮而來,這種帝王與臣下角色的互換讓他過足了癮。可落莫的自然是朱祁鎮。

李實回朝,也先又派使前往遊說,他不希望朱祁鎮在漠北紮根。

朱祁鈺很不耐煩地點了一個老頭子,名叫楊善。這個不經意的決定改變了一切。

楊善是個大忽悠,巧舌如簧,除了天上的星星包括林中的鳥兒他都可以喚下來,可視為明史上第一張巧嘴。

此人聰明絕頂,官場閱歷豐富,只因不得志而鬱鬱寡歡。但他幹了一件代宗朝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他和李實的身份一樣,帶去的國書也一樣。他回答了也先的諸多問題讓他合不攏嘴,瓦剌部願意和盤託出,自動放人。由於篇幅關係在這裡不再多講,楊善的北迎在明史上留下了許多永恆的精典。

在這裡有兩點需要補充,楊善哪來這麼大的膽量不尊聖意,敢把太上皇迎回?他就不怕遭至殺身之禍,甚至夷滅三族?這是這段歷史留給後世最大的懸念。

另野史載:楊善臨行朱祁鈺不給足盤纏,楊善有所準備,事前早就變賣了家產,以身赴死,不接回太上皇誓死不歸(不知是真是假)。

楊善不辱使命,迎回了太上皇。關於奉迎禮儀不多講,朱祁鈺指示「一人一馬一轎」。「北狩」一年的朱祁鎮回來了。

本欲盛大的歡迎晚宴被取消。

兄弟倆稍事寒喧,朱祁鎮夫妻二人被帶到南宮別苑。

這個名字不錯吧!其實是北郊的一個旮旯之地。實際上就是找個地方把他囚禁起來。

囚禁就囚禁吧!他居然命人砍掉南宮周圍的大樹,著錦衣衛不分晝夜的看守和監視。把門上的鎖灌上鉛水,任何人不能打開,除非聖旨。只在門上開了碗口點一個小洞,送點食物和水,這個要求如果都不滿足恐怕說不過去。而且專門派了之前被朱祁鎮收拾的宦官前去「服務」,其意不言自明,一個目的,讓朱祁鎮有生之年,老死南宮。

其間,朱祁鈺與孫太后撕破臉,不再兌現他的承諾。

他有了自已的兒子,名為朱見濟。他苦心經營,想換掉原太子朱見深。

不恥的君王有多種,但朱祁鈺這樣的獨此一份。

他拿國庫的錢(為數不多),命太監向各大臣行賄,一百兩或五十兩從上到下送到底。受賄的這幫群體都是高級的文臣,智商高於常人,大家心照不宣、心知肚明,委婉的就同意了。

不過有一個人堅決反對,她就是朱祁鈺的髮妻一一一正宮皇后杭氏。為此慘遭廢黜,晚景悽苦,是明代唯一一個沒進家譜、不予承認的皇后。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杭氏要堅決反對廢黜朱見深,為什麼以死相抗?找不到史料,如果是因為她的正義,那就姑且為杭皇后鼓與呼吧!

朱祁鎮在南宮的幾個小失誤差點被朱祁鈺抓住把柄,可憐那幾個奴僕隻字未吐慘遭殺害,用無畏的忠誠保全了朱祁鎮,如果沒有他們朱祁鎮早就成為刀下亡靈了。

一切準備就緒。朱祁鈺把未來引入了自已的軌道。他必須把朱祁鎮徹底摧毀,斬草除根,建立自已的帝國。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他廢掉原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讓他這一脈從此繼承大明江山,世世代代、永遠傳承。

可好景不長,次年(1453年),太子朱見濟離開了人間。這個朱見濟是景泰帝朱祁鈺唯一的兒子。

所幸朱祁鈺留下了他父子二人的命,不知是他作繭自縛,還是他的寬容和仁慈?

花開花落之間,朱祁鎮在南宮與世隔絕,已快八年。

1453年,朱見濟這個孩子離開後,朱祁鈺的後宮再沒誕下皇子,直至景泰八年,大明帝國的皇太子位一直空缺著。

操心的王直、胡滼等一般朝臣,還是不停地向朱祁鈺上奏摺,力諫復立朱見深為皇太子。我由衷地向這幫老臣致敬,因為他們不帶任何政色彩,一心為國為家。不過,分不清這是愚忠還是盡忠,王直這個閣佬在代宗朝很有口碑,而且敢於仗義直言,頂撞朱祁鈺,雖不偉大,但是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物。

可朱祁鈺義正言詞,一律生硬的回絕,始終堅信他還會生下龍子,永傳代宗一脈。

直到1457年病重之時,他還在堅持已見。當他把大將石亨召至床頭交待後事的時候,傳承的懸念只停留在石亨的耳朵裡(明史沒有記載)。

不過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經王直、胡滼、于謙等朝臣商議,由商輅執筆,已擬好奏摺於次日再次建議立朱見深為太子;

第二種:由最親的藩王,朱祁鈺的叔叔襄王朱瞻膳為新的皇儲;

第三種:也許是朱祁鎮復位,不過,這個千古之謎只有泉下的石亨才知道了。

石亨自京都保衛戰後,雖被賜侯封爵,但一直不溫不火,屈于于謙之下(他能和于謙的蓋世功勳相媲美嗎?),他假意奉迎于謙提攜其兒子于冕,遭于謙拒絕,由此懷恨在心,更為不滿。另外朱祁鈺雖授他軍權,但一直不重用他(京都保衛戰,石亨的確有功勞),看似武將出身的他其實心思縝密,介於以上諸多原因,他決定另闢蹊徑,另起爐灶,另立山頭,再次實現人生之理想。

他找到一個合伙人張軏(一代名將張鋪的兄弟),張軏又介紹了內廷太監曹吉祥,另外立了一個帶頭大哥徐有貞(原名徐珵,因主張南逃,被朱祁鈺點名不恥,後改名才被重新啟用)。他們一同請示孫太后,徵得同意後便開始行動了。

關於徐有貞單獨介紹一下,此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治理河道遊刃有餘,就個人才華而言與能臣無異,如果不是因為心術不正應該在明史留下濃墨重彩。不過,他終於還是留下了,在奪門之變那個夜晚,離開他家的時候,他說了句遺臭萬年的話:「如果回來,就是人,如果回不來,就變成鬼了」。

1457年正月十六日夜,一千精兵撬開南宮土垛救出朱祁鎮,朱祁鎮以太上皇的身份叫開東華門的守衛,晨曦時分,他撞響了上朝的鐘聲,穿著早已準備好的龍袍端坐於奉天殿的龍椅上,大臣們面面相覷,等回過神來後才集體跪拜,山呼萬歲。朱祁鎮奪門成功,史稱「南宮復闢」。同年改年號為天順(1457一1464)。

當太監把這消息告訴朱祁鈺的時候,朱祁鈺才如夢初醒。他的時代結束了。

關於朱祁鈺之死有兩種版本:一是被貶謫為郕王后,病情加重而死;另一種說法,是被太監用金帛勒死。

個人更傾向於後者,因為朱祁鈺的不仁、不義鑄成了從南宮至朝廷之間一個驚天而巨大的陰謀。這個陰謀的背後比奪門更可怕,因為之前他早已瓦解了自已,因為公道自在人心。

相關焦點

  • 大明崇禎皇帝為什麼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
    崇禎皇帝是一位生活節儉,工作非常努力的勤勞模範皇帝,自從他坐上皇帝那一天開始,每天他都是殫精竭慮日夜操勞,唯恐祖宗建下來的大明河山,會敗壞在自己手裡,可是上天不佑人大明三百年的基業,還是被李自成無情的搶走了,他自愧不如心中有愧於列祖列宗,毅然決定殺妻棄子,在煤山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大明王朝中可比肩朱棣的皇帝,如非英年早逝,大明的盛景延續百年
    朱棣在位的時候,是否是大明帝國最為鼎盛的時期?並不是!如果要說大明鼎盛時期,那還得首推宣德時期。歷史如何評價宣德一朝?國祚十年,朝勢之美,史不勝書!宣德皇帝就是朱瞻基,《大明風華》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朱棣駕崩之後,仁宗繼位一年而崩,於是朱瞻基繼位,成為了宣德皇帝。
  • 一個業餘天文學家被另一個業餘外語專家推薦,促成了「奪門之變」
    張輗(音」尼「)、張軏(音」月「)是英國公張輔的弟弟,不過張輔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了。還有一個人就是時任左都御史的楊善,當年正是他出使瓦剌,把朱祁鎮帶回來的。而且他還懂多門外語。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許彬父親去世,許彬在家丁憂。這時貢市混亂(這也是土木堡之變的起因之一),急需一個懂多國外語的人來救場,遍觀朝野,就數許彬的外語最好了。於是大學士曹鼐推薦許彬提督四夷館,但許彬為克盡孝道,想守孝三年,結果朱祁鎮不允,特地下詔命彬進京敘職,化悲痛為力量。不過皇帝還算厚道,又專門派人到許彬的老家弔唁許彬的亡父。
  • 大明滅亡前,崇禎為什麼要將皇后妃嬪和公主們全部殺死?
    公元1644年3月16日,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已經攻至北京昌平,大明政權岌岌可危,崇禎在紫禁城召集群臣商量對策,竟無一人敢發聲,現場已經有朝臣開始痛哭。(圖片借鑑,侵權可刪)不久,昌平失守的噩耗傳進宮內,大明亡國在即,群臣面面相覷,場面頓時失控;17日,大明的北京城防軍軍心渙散下,對李自成的大軍已無防禦之力,北京城被團團包圍。
  • 此人與袁天罡、姜子牙齊名,為保大明江山斬龍脈
    很多百姓都認為劉伯溫是一個通曉天地之人。在古代封建王朝,素來有龍脈一說!傳說龍脈所在之地,後世子孫必出開國帝王。前有秦始皇修長城斷天下龍脈一說,後有劉伯溫「斬龍之術」自成一家!一日,劉伯溫來到蘭州城,四處眺望。忽然發現南北兩座大山隔河對峙。黃河中的水汽竟然與南北兩山的霧氣逐漸融合在一起,南北兩山不正是兩條龍嗎?南面的龍頭是皋蘭山,北面的龍頭是九州臺,兩龍相交,將要出真龍天子。
  • 于謙明知英宗復闢成功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死與不死,和奪門之變管與不管對于于謙來說是兩碼事。生死自有天定,但管與不管則是原則問題。總有一些人把原則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金錢、名利、地位、甚至生死都不能與之相比。正因為有世俗的諸多誘惑才使得原則不易堅守,而那些能守住原則的人就讓人肅然起敬,于謙就是這樣的人。
  • 大明帝國柱石——于謙之死
    第一件事是寵信宦官王振,製造了土木之變;第二件事就是冤殺了帝國柱石于謙給自己留下了千古罵名。于謙是明朝的大功臣,是他在大明帝國搖搖欲墜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擁立朱祁鈺為新君,穩定軍心,使朝廷上下一心,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朱祁鎮為什麼要殺掉這樣一個忠臣呢?
  • 楊素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完全掌控了隋朝,為什麼卻沒有奪位
    那時候的楊素,已經完全具備了奪位的條件。但是,最終另一個權臣宇文化及殺了楊廣奪位。他的長子楊玄感也造反。但是楊素卻一生沒有奪位。那麼,楊素為什麼沒有奪取隋朝的天下呢?在南北朝時期,整個北朝一直處在權臣不斷奪位的過程中。從北魏到西魏,到北周,到隋朝,差不多都是權臣奪了時任皇帝的江山,建立起來的新朝。開國皇帝一般都比較英明,但是到第二代第三代,權臣就依仗自己的權勢,把江山給奪去。比如宇文泰家族奪了西魏的江山,建立北周;楊堅又奪了北周的江山,建立隋朝。楊堅自己比較英明,不過楊廣卻昏庸無比。因此,楊素想要奪取隋朝的江山,大氣候是具備的。
  • 大明風華的幾個劇情漏洞,沒有它們會更好
    大明風華總體來說是一部良心劇了,劇情走向很快,跌宕起伏,高潮不斷,沒有拖泥帶。這部劇最大的優點在於,套著的歷史的故事,講了很多社會現象。比如對於幼年時朱祁鎮的教育,奶奶的過度溺愛,反應了現在很多現在當代孩子的問題。又比如朱高熾對朱瞻基的教育,也是給現在社會上面一些急功近利的年輕人的警示。既有家庭矛盾,也有情感糾葛,更有家國情懷。
  • 上天給了崇禎帝十七年時間,工作勤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懇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史上大多亡國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陳後主陳叔寶、宋徽宗趙佶等等。而崇禎帝卻是個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復興大明,不分晝夜地處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對節儉。勤政和節儉是明君的標配,但崇禎意外成了亡國之君,他無臉面對列祖列宗只得自縊身亡。
  • 《大明風華》朱家五子接連下線,劇情如猛虎出山,變萌貓
    《大明風華》更新到現在的45集,劇也播到了四分之三左右到位置。可原本在前期塑造的讓劇變的有質感的角色卻接連下線,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好的角色的流失,會讓劇的可看度變低。好角色的存在本身,就是電視劇的看點。而朱家五子,就是《大明風華》的看點所在。
  • 于謙如何力挽狂瀾,救天下於傾覆之間,再續大明200年國運?
    他為了大明江山的確已經走到了粉身碎骨的那一步,不過,後世之人也都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很多人說于謙大爺一出手,就為大明延續了近200年國祚,幾乎以一人之力扭轉了大明國運。這麼說或許有些誇大其詞,但是時至英宗陷於土木之年,于謙當時的手筆的的確確當得上「力挽狂瀾」。
  • 大明王朝為什麼有兩個中心,而且連官僚機構都一樣,有什麼作用?
    大明王朝為什麼有兩個中心,而且連官僚機構都一樣,有什麼作用?通常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組織,僅有一個政治中心。但是奇葩的明朝卻是個例外,因為它設立北京和南京兩個政治中心,有兩套不同的班子。公元1368 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創建了大明王朝。
  • 崇禎皇帝有堯舜之志還勤政,為何丟掉江山,兩個細節預示明朝命運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同時也是夾在少數民族前後兩個朝代的一個鐵血王朝;前面趕跑了蒙古人,後面又被女真人打敗,不得不說大明王朝這波操作讓人費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九泉下得知自己的江山又被少數民族佔據,估計非得氣死。那麼大明崇禎年間,明朝真的沒救了嗎?其實那時候明朝還是有一線希望,但希望卻被崇禎皇帝生生掐滅。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大明風華每周幾更新在哪裡看 大明風華劇情介紹好看嗎
    大明風華每周幾更新在哪裡看 大明風華劇情介紹好看嗎時間:2019-12-17 23: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明風華每周幾更新在哪裡看 大明風華劇情介紹好看嗎 日前,電視劇《大明風華》宣布定檔,網友表示,作為一部陳年老劇這是終於要播了呢,更想不到的是這部劇竟然還是上星播出的
  • 《大明風華》朱棣,想念母親的小孩子
    朱家叛逆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分封諸王是朱元璋深思熟慮後鞏固朱家皇朝的手段。而燕王朱棣是藩王中最有實力的一個。「肅清沙漠者,燕王也」,固然是老爹發自肺腑的讚揚。而太子的突然離去更讓叔叔們蠢蠢欲動。但嫡長子繼承制卻杜絕了諸王的念頭。
  • 閒話大明權宦——王振
    大明司禮監掌印太監,明英宗朱祁鎮之「大伴」——王振。這位明初的大宦官,也被後世稱為明朝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權閹」,更被認為是導致「土木之變」的罪魁元兇。朝臣們驚訝地發現,他們一開始最擔心的宦官專權,還是發生了。 正統七年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這一年太皇太后病逝,內閣的「三楊」也一個個年紀大了,或死或退。但為什麼就沒人問一句,正統七年,朱祁鎮多大了?虛齡十六。
  • 朱棣為保大明為子孫後代留了一個後路,卻被朱由檢忘得一乾二淨!
    朱棣為保大明為子孫後代留了一個後路,卻被朱由檢忘得一乾二淨!明朝這麼多皇帝,有兩個是特別勤政的皇帝,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一個就是崇禎朱由檢。當年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要傳給自己心愛的孫子朱允炆,不僅殘害忠良,將所有威脅到朱允炆的良臣殺害,把其他兒子也給趕到邊境去。
  • 1457年,此人夜觀天象說:大事可成,於是「奪門之變」,當晚發生
    此人後來深刻影響了大明進程,是本文重點。第二件:朱瞻基發現宮內不少太監,被僧人迷惑開始吃素,甚至還有偷偷逃出去當和尚的。朱瞻基召監局之長告諭道:所論天堂、地獄,亦只在心。心存善念,即是天堂;心起惡念,即是地獄……隨後便開始全面整頓內宮。一晃到了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活捉,消息傳到了北京,朝野震驚慌亂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