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網友要求,寫一篇有關解方程和移項的文章,那我們今天就講講解一元一次方程。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相關的知識點。
知識回顧
1.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元), 未知數的次數都是1次且等式的兩邊都是整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3.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號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等式的基本性質
等式的性質1
即: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性質2
即: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0的數,所得結果仍是等式.
5.去括號法則
所去的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裡的各項都不變號;
所去的括號前面是「-」號,去掉括號裡的各項都要變號。
新知講解
下面我們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下列方程
我們會發現方程4x - 15 = 9,如圖1由方程①到方程 ②,這個變形相當於把 ①中的 「– 15」這一項從方程的左邊移到了方程的右邊.
「– 15」這項移動後,改變了符號。如下圖1所示
方程2x = 5x -21,如圖2由方程 ③到方程 ④,這個變形相當於把 ③ 中的 「5x」這一項從方程的右邊移到了方程的左邊.
「5x」這項移動後,改變了符號。如下圖2所示
由此,我們科得到移項的定義:
一般地,把方程中的某些項改變符號後,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這種變形叫做移項.
註:移項要變號。
移項目的:
把所有含有未知數的項移到方程的一邊,把所有常數項移到方程的一邊。一般地,把含有未知數的項移到方程的左邊,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右邊。
下面我們分別比較用等式的基本性質和移項的方法解下面的方程:
例1 解方程 4x-15=9
由例1我們可知,移項實際上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1,但是解題步驟更為簡捷!
例2 解方程3x+7=32-2x
解:移項,得
3x+2x=32-7
合併同類項 ,得
5x=25
係數化為1,得
x=5
由例2我們可知,解一元一次方程時,一般把含未知數的項移到方程的左邊,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右邊。
例3解方程:2(x-2)-3(4x-1)=9(1-x).
解 :去括號,得 2x-4-12x+3=9-9x
移項,得 2x-12x+9x=9+4-3
合併同類項,得
-x=10
係數化為1,得 x=-10
注意:(1)去括號時不要漏乘括號中的項,且不要搞錯符號:
(2)-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須把x的係數化為1.
例4觀察:這個方程應該怎麼解?
解: 去分母,得 y-2 = 2y+6
移項,得 y-2y = 6+2
合併同類項,得 - y = 8
係數化這1,得 y = - 8
由例4的解法我們得到啟示:
如果方程中有分母我們先去掉分母解起來比較方便.
例5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 5(3x+1)-20=3x-2-2(2x+3)
去括號,得 15x+5-20=3x-2-4x-6
移項,得 15x-3x+4x=-5+20-2-6
合併同類項,得 16x = 7
係數化這1,得 x= 7/16
由例5我們可知,去分母時:
(1)方程兩邊每一項(含無分母的項)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2)去分母后,如果分子是多項式,應將該多項式(分子)添上括號。
總結
一講我們學到了:
移項:一般地,把方程中的某些項改變符號後,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這種變形叫做移項。解一元一次方程需要移項時我們把含未知數的項移到方程的一邊(通常移到左邊),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另一邊(通常移到右邊).移項要改變符號去分母:(1)方程兩邊每一項(含無分母的項)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2)去分母后,如果分子是多項式,應將該多項式(分子)添上括號。解方程的步驟歸納:第一步:去分母(最小公倍數)第二步:去括號(分配律,去括號法則)第三步:移項 ( 移項法則)第四步:合併同類項( 合併同類項法則)第五步:係數化1 ( 等式的基本性質 )練習
1.限時訓練:用移項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1)7-2x=3-4x (2)1.8x=30+0.3x
(3)1/2x+1=4-x (4)5/3x+4/3=11/3x-8/3
2.如果關於x的方程5x-4= -3x+4與3(x+1)+4k=11的解相同,則k等於多少?
3.解下列方程:
答案
1.(1)x=2;(2)x=20;(3)x=2;(4)x=2.
2.解:解方程5x-4= -3x+4,得 x=1
因為方程5x-4=-3x+4與3(x+1)+4k=11的解相同
所以把x=1代入3(x+1)+4k=11,得
3×(1+1)+4k=11
解得 k=5/4.
3.(1)x=29/17;(2)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