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數學專題系列七十五: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題「配套問題」
作者 卜凡
眾所周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是初中學生首次接觸的應用題,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這個難點突破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方程組的應用、不等式(組)的應用、分式方程的應用、函數的應用等應用題的學習,所以對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學習都非常重視,除了重視之外,方法的引導尤為關鍵,在教學中通常採取專題訓練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如何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係,從而列出方程,使所求問題順利解決。今天先和大家介紹最為簡單的方程應用題:配套問題,請看例題。
例題1、 機械廠加工車間有85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大齒輪 16個或小齒輪10個,已知2個大齒輪與3個小齒輪配成一套,問需分別安排多少名工人加工大、小齒輪,才能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齒輪剛好配套?
思路分析: 數式的學習,一般是求什麼解什麼,受這種思維模式的影響,孩子們也習慣性地想從題目的已知數據中求出工人數,所以列方程解應用題首先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思維模式。
把要求的問題設成未知數,然後把這個未知數當做已知數對待,從題目中尋求等量關係,然後把具有相等關係的量用不同的式子來表示,表示出來後,用等號連接即得方程,這是培養學生們思維的關鍵。
如此題,先設安排x名工人加工大齒輪,則85-x名工人加工小齒輪,則加工的大齒輪的個數為16x,小齒輪的個數為10(85-x),因為2 個大 齒輪與 3 個小齒輪配成一套,所以「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齒輪剛好配套」時,大齒輪的個數乘以3才與小齒輪的個數乘以2相等,於是得到3×16x=2×10(85-x),解得x=25,所以85-x=85-25=60.
例題2、某車間有100名工人,每人每天平均可加工螺栓18個或螺母24個。要使每天加工的螺栓與螺母配套(1個螺栓配2個螺母),應如何分配加工螺栓和螺母的工人?
思路分析:與例題1思路相同,設x名工人加工螺栓,則(100-x)名工人加工螺母,於是每天加工的螺栓數量為18x,加工的螺母數量為24(100-x),因為「1個螺栓配2個螺母」,所以,要使每天加工的螺栓與螺母配套,則有螺栓的數量乘以2=螺母的數量乘以1,於是得到方程18x·2=24(100-x)·1,解得x=40,則100-x=60.
例題3、某工廠有16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產A 部件100件或B部件150件。其中組裝一臺機器需要A部件2個和B 部件5個。問:為使每天生產的部件剛好組裝成機器,怎樣安排生產A部件和B部件的工人。
思路分析:與例題1、2思路相同,設x人生產A部件,則(16-x)人生產B部件,於是每天生產的A部件數量為100x,每天生產的B部件數量為150(16-x),因為組裝一臺機器需要A部件2個和B 部件5個,所以A部件數量的5倍=B部件數量的2倍,所以100x·5=150(16-x)·2,解得x=6,則16-x=10.
現在把題目的難度稍微加大一點,分析一下如何解答?
例題4、某廠生產一批西裝,每2米布可以裁上衣3件,或裁褲子4條,現有花呢210米,為了使上衣和褲子配套,裁上衣和褲子應該各用花呢多少米?
思路分析:此題與例題1、2、3的不同之處是「每2米布…」,所以需要做的第一項工作是變「每2米布…」為「每1米布…」,由題意可知「每1米布可以裁上衣3/2件,或裁褲子4/2=2條」,設花呢210米中,裁上衣用x米,則裁褲子用(210-x)米,則上衣的數量為3/2x,褲子的數量2(210-x),我們知道1件上衣與1條褲子配套,所以上衣的數量=褲子的數量,所以,3/2x=2(210-x),解得x=120,則210-x=90.
「配套問題」的解決方法除找等量關係,列方程之外,還有更加快捷的解決方法:交叉相乘法,具體的操作步驟在例題1、2、3、4的圖示中就可看出。特別強調的是,學會找等量關係是關鍵,交叉相乘法僅適合於「配套問題」,具有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