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圓周率更神秘的「混沌」常數:4.669201609102…

2020-11-24 騰訊網

數學文化商城【玩酷屋】

這「混沌」常數

比π還要神秘

40多年前,一個實驗室助手拿著一個計算器算出了一個比圓周率更神秘的常數:4.6692......,它涉及了大自然的秘密,開啟了混沌現象普適性研究。

超模君今天要講的就是這位混沌的先驅者:米切爾·費根鮑姆!

30歲前,名下只有一篇文章,曾經歷過被學校辭退的他,是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博士成為一鳴驚人的數學物理學家?

生性古怪,被學校辭退

說到費根鮑姆,更多人想到的是獲得圖靈獎的愛德華·費根鮑姆,其實米切爾·費根鮑姆也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米切爾·費根鮑姆,1944年出生在美國費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舉家搬遷到布魯克林定居,他的父母是來自波蘭和烏克蘭的猶太移民,他父親是紐約港務局的公務員,母親是公立學校的老師。

大概是因為父母工作忙,突然轉學等原因,導致米切爾·費根鮑姆從小就比較內向,行為在外人看來比較古怪,但卻十分思考,常常會有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

雖然費根鮑姆生性古怪,但是他學習成績不差,從小就立志做一名電子工程師,因為他了解到電子是熱門專業,畢業後能掙錢。1964年如願取得了紐約學院的電子工程專業的學士學位。

本科畢業後,離實現夢想僅一步之遙,費根鮑姆面臨著選擇,一個是能掙錢的電氣工程師,很多同學都選擇的路;一個是浩瀚的物理海洋。這次,他沒有隨大流,選擇繼續探索物理世界。

費根鮑姆跨專業轉向物理學,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技術研究所讀研,花了6年時間潛心在物理領域的熱門方向基本粒子,成功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雖然順利畢業,但是讓人訝異的是,費根鮑姆在碩博士期間並沒有拿得出手的學術成果,30歲前只有一篇文章。那是因為大家不看好的新領域混沌理論研究深深吸引了他,讓他放棄了大家認為前途一片光明的基本粒子研究。

他之所以沒有學術成果,很可能是因為碩博期間就已經開始研究混沌了,那一篇文章或許是用來應付博士畢業的。

博士畢業後,費根鮑姆憑藉麻省理工的博士帽子進入了康奈爾大學工作,他每天都花很多時間研究才開始出現的非線性和chaos(混沌),新領域走在前沿,很難出成果。

康奈爾大學認為這是一個暫時看不到未來的方向,更希望費根鮑姆能研究大熱的基本粒子領域,而費根鮑姆對混沌的研究已經著迷,不久便被辭退了。

在同行們眼裡,費根鮑姆是非常奇怪的一個人。他說話總是很快,往往丟掉冠詞和代詞,仿佛有點中歐腔。

後來有費根鮑姆在維吉尼亞理工研究所工作過一段時間,他堅持對混沌研究讓他的工作再次受阻,不久便離開了。這次他清楚地認識到要尋找一個能專心研究混沌相關的工作。

1974年,他跳槽到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理論部給一個教授做助手,沒啥地位,工資不高。但是能研究水流紊亂這個世紀大難題,或許對混沌研究有幫助。

發現常數,被認可

雖然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只謀到一個助手的職位,但是卻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費根鮑姆所在研究小組的課題是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現象,費根鮑姆需要研究的是:威爾遜的重整化群思想是否可以解決湍流這個世紀老難題。

剛開始時,費根鮑姆並不是十分鐘情於研究小組的這個課題,但因為湍流看起來一片混亂,像極了自己熱衷的「混沌」,便進行了深入研究。

費根鮑姆工作時像著魔一樣,甚至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無法工作時就散步和思考,無論白天還是夜晚。

這個研究方向使得費根鮑姆了解並熟悉了氣象學家洛倫茨宣告的「蝴蝶效應」,以及邏輯斯蒂迭代時產生的混沌問題。

蝴蝶效應圖像

邏輯斯蒂分岔圖

特別是邏輯斯蒂分岔圖中出現得越來越多的那些三岔路口,讓費根鮑姆非常感興趣,他覺得這其中肯定存在著某種規律。

雖然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地位不高,但是實驗室的設備還是很先進的,他得了一個能放在口袋裡的HP65計算器,一有空閒,他便一邊散步、一邊抽菸,不時地還把計算器拿出來編寫幾句程序。

現在看起來十分簡易、當時售價為795美元的HP-65是惠普公司的第一臺磁卡-可編程手持式計算器,用戶可以利用它編寫100多行的程序,還可將程序存儲在卡上,對磁卡進行 讀寫。這在上世紀70年代已經顯得很了不得,因而,HP-65的綽號為「超級明星」。

就是這個計算器,在費根鮑姆發現常數過程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用計算器編程序算出每個三岔路口的坐標,即k值和相應的x無窮值。

費根鮑姆也注意到了隨著k的增大,三岔路口到來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密集。

從第一個三岔口k1開始:

k1=3

k3=3.5440903

k4=3.5644073

k5=3.5687594......

僅僅從k的表面數值,費根鮑姆沒有看出什麼名堂,於是,他又算出相鄰三岔路口間的距離d:

d1 = k2-k1 = 0.4495...,

d2 = k3-k2 = 0.0946...,

d3 = k4-k3 = 0.0203...,

d4 = k5-k4 = 0.00435...

從這些d之間,費根鮑姆好像看出點規律來!每次算出的下一個d,都大約是上一個d的五分之一!當然,並不是準確的五分之一,而是比例值差不多!好像有個什麼常數在這兒作怪,多計算幾項看看吧:

d1/d2 = 4.7514,

d2/d3 = 4.6562,

d3/d4 = 4.6683,

d4/d5 = 4.6686,

d5/d6 = 4.6692,

d6/d7 = 4.6694,

......

上面列出的這些比值都很接近,但又並不完全相同,兩個相鄰比值之間的差別卻越來越小。費根鮑姆再計算下去,又多算了幾項後,也只能得到一樣的數值了,因為計算器的精度是有限的。

於是,費根鮑姆便作了一個猜測,這個比值,(Kn-Kn-1)/(Kn+1-Kn)當n趨於無窮時,將收斂於一個極限值(也就是費根鮑姆常數):

同時,費根鮑姆也注意到,分岔後的寬度w也是越變越小,見圖中所標示的w1、w2、w3等等(這個寬度從x=0.5測量,圖中的紅線)。那麼,它們的比值是否也符合某個規律呢?

計算結果再次驗證了費根鮑姆的想法,當n趨於無窮時,比值Wn/Wn+1將收斂於另一個 極限值:

原來這兩個分岔圖存在兩個常數,你要知道在物理裡,往往一個新常數的出現往往能誕生新的概念,新的理論,像牛頓力學中的萬有引力常數G,量子力學中的普朗克常數h等等。

費根鮑姆樂壞了,第一時間打電話告訴父母,自己發現了不平凡的東西,他要一鳴驚人了,他確實壓抑太久了。

但是,費根鮑姆再次受挫,他將有關這兩個常數的論文寄給物理期刊後,均被退稿,當時混沌的研究剛起步,審稿人沒有重視這兩個常數。儘管如此,費根鮑姆依舊繼續研究。

他開始研究一個新的問題:除了邏輯斯蒂系統之外,在別的系統是不是也按照這個規律出現呢?

費根鮑姆再次拿起HP65計算器對對另一個簡單的非線性系統(正弦映射系統):Xn+1 = k sin(Xn)產生混沌的倍周期分岔過程作研究。

更多的倍周期分岔混沌系統

結果讓費根鮑姆非常激動,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正弦映射系統與邏輯斯蒂系統遵循著一模一樣的規律。它們誕生的速度比值中都有一個同樣的幾何收斂因子:

分岔後的寬度也和邏輯斯蒂系統的分岔寬度,遵循同樣的幾何收斂因子而減小:

正弦映射和邏輯斯蒂映射的迭代函數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正弦函數,另一個邏輯斯蒂映射,是二次的拋物線函數 :(Xn+1 = kXn·( 1-Xn))。

這個奇妙的事實說明,δα兩個費根鮑姆常數與迭代函數的細節無關,它們反映的物理本質應該是只與混沌現象、或者說是只與有序到無序過渡的某種物理規律有關,這就是學術界最後所領悟到、不得不承認的「費根鮑姆常數的普適性」。

一鳴驚人

1978年他發表了關於映射的研究的重要論文 《一個非線性變換類型的量子普適性》,其中特別談到了對於混沌理論有直接意義的Logistic映射。費根鮑姆常數的發現,開啟混沌普適性的研究,為混沌理論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一個默默無聞的博士,被人口中的怪物成為了數學物理學家,開啟了逆襲的人生。他的偏執、愛思考和對工作的瘋狂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1982年,費根鮑姆被請回康奈爾大學做教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這次不是憑藉麻省理工學院的名頭混進去的,而是靠硬實力。

1986年,費根鮑姆獲得沃爾夫物理獎,同一年,他受聘為洛克菲勒大學教授,直到如今。

逆襲不是兩三天就能完成的事,或者是兩三年,亦或者是二三十年。

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你現在也許還一事無成,但是要相信成功離你很近了。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比圓周率更神秘的「混沌」常數:4.669201609102...
    這「混沌」常數比π還要神秘
  • 4.6692是比圓周率更神秘的常數?
    40多年前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一位助手對一類數列的研究引起了轟動,因為它涉及了大自然的核心的秘密:從這個數列中,可以發現大自然中一個基本的無量綱常數——4.6692……。這個常數像圓周率一樣,充滿了神秘的未知,也引領著科學的發展。
  • 與圓周率並肩的自然常數e,到底自然在哪裡?
    寫在前面自π以後,我們又學了一個很常見的無理數常數e,但是不同於圓周率我們的課本上還有明確的定義,而自然常數e我們的高中老師就直接讓我們記下來(阿拉丁最煩這樣了),那它到底是什麼東西,自然在哪裡呢?還記得老師第一次將無理數就是非完全平方數的平方根就是無理數,我們熟知的圓周率π也是無理數。在上了高中之後,又有一個新的夥伴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自然常數e。它也是一個無理數,而且大概等於2.71828...
  • 與圓周率並肩的自然常數e,到底自然在哪裡?
    還記得老師第一次將無理數就是非完全平方數的平方根就是無理數,我們熟知的圓周率π也是無理數。在上了高中之後,又有一個新的夥伴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自然常數e。它也是一個無理數,而且大概等於2.71828...我們在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時候,它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它的良好性質,使得出題人尤為鍾愛它。
  • 圓周率選擇不當?外媒:用其他數學常數取代更易學習
    2010年,美國華裔大學生餘智恆設計出強大的計算軟體,把圓周率計算推進到小數點後5萬億位。報導稱,在達到這一進度前,許多數學家通過各種算法將對圓周率的探索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他們同樣功不可沒。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第一個給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方法。阿基米德用圓的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給出圓周率的數值範圍,開創了圓周率計算的幾何方法。
  • 怎麼會有常數這種東西,談談那些神秘的數學常數
    後來,天真的希勃索斯有一次無意中向別人談到了他的發現,結果他被認為是學派的「逆賊」,被囚禁,受盡百般折磨,最後被投入愛琴海淹死。。。關於希勃索斯的死有很多個版本,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希勃索斯都被人們當作是發現無理數的第一人。√2就是第一個被發現的無理數,它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我們平常用的A4紙長寬之比就等於√2。
  • 最神秘的數學常數,與所有實數有關,但數學家對它幾乎一無所知!
    說到神秘的數學常數,大多數人腦海裡第一個跳出來的,要麼是圓周率π,要麼是自然對數底e。其實不然,π和e對數學家來說固然神秘,但是我們也掌握了它們的不少知識,在數學裡,還有一個常數更神秘。這個常數幾乎和所有實數相關聯,但是人們對它的了解,卻少得可憐,以至於寫這篇文章,我都沒有太多的信息告知你們。這個常數叫做——辛欽常數!
  • 神秘的常數
    原標題:神秘的常數 在普朗克公式中,有一個重要的常數h,用來描述量子大小,稱作普朗克常數。與其他很多常數不同,普朗克常數是完全憑著普朗克的創造性智慧發現的。然而,它卻是物理學中一個實實在在的、具有重要意義的、神奇的自然常數。而在數學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常數。
  • 數學界有4個神奇的數字:除了圓周率和普朗克常數,你還知道幾個
    在數學界中,有4個神奇的數字,背後都藏著這個世界的真理。圓周率圓周率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數字之一了,小學生都會背3.1415926。圓周率的特點就是它無限不循環,它算不到盡頭。人類現在已經製造出了超級計算機,它的計算能力呈幾何倍數增長。可在計算圓周率時,仍舊算不到盡頭。
  • 人類四千年前發現了圓周率,π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或揭開宇宙奧秘
    早在公元之前,人類就發現了一個神奇的數字,那就是圓周率π。Π是在數學和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常數,是計算圓的面積和周長必不可缺的一個常數。為什麼說π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呢?首先,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它是一個永遠算不盡的數字。
  • 走進圓周率,π這個神秘數字,或許隱藏著一個終極密碼
    圓周率用π表示,是一個常數(約等於3.141592654),是代表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我們上學的時候,都知道它是一個無理數,也就是無限不循環的小數。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圓周率去進行近似計算。而用十位小數3.141592654便足以應付一般計算。
  • 歐拉公式的偉大之處在於整合了圓周率π和自然常數e
    歐拉把數學裡面最基本的五個常數用最簡單的方式整個在了一起。我們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古時候的人類,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很早就開始計算圓周率的值,而更容易計算的自然常數e卻發現的很晚?我們先看圓周率,它等於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即π=c/d,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除法公式,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必定會經歷建築房屋、製作糧倉、製造工具等。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接觸了圓。
  • 「圓」來如此——關於圓周率 π的36 個有趣事實
    ▌1在所有數學符號之中,圓周率 π 也許是最神秘、最吸引人的了,數學家通常認為 π 是數學中最為重要且最為有趣的常數。▌2π 是希臘語「周長」(περμετρο)的開頭字母。在數學中符號 π 代表圓周長與其直徑的比值。
  • 科學家為何執著的計算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位,到底有什麼用?
    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也越來越多,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我們也已經掌握了固定的規律和一定的事技巧在這種前提之下,我們可以不斷的發掘新的領域,在數學上有一個數不盡的數字常數圓周率在數學上經常用希臘字母π來表示,它是指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在科學上認為它是算不盡的代名詞,或許在未來我們可以用圓周率的計算來解開宇宙上的一些現象
  • 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為什麼如此執著的突破它?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相信大家在讀小學的時候都計算過圓周率,而且老師也會詳細的告訴我們圓周率是如何推演出來的,那麼作為這麼一個常數,為什麼很多人從古到今都會去追求它的精確度呢
  • 圓周率π:究竟牛B在哪裡?
    >因為圓周率 π 約等於 3.14,每年的3月14日就被設為了圓周率日。我們把這個數就叫做圓周率,用希臘字母 π 來表示。在幾何問題中,圓周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更神奇的是,它也馳騁於幾何以外的其它數學領域。布豐投針實驗
  • 數學之美(2)——圓周率的故事
    圓周率的故事    圓周率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非常常用且富有神秘,關於它的計算方法與故事層出不窮
  • 圓周率的來由
    古希臘歐幾裡得《幾何原本》(約公元前3世紀初)中提到圓周率是常數,中國古算書《周髀算經》( 約公元前2世紀)中有「徑一而周三」的記載,也認為圓周率是常數。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尋求圓周率數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圓的度量》(公元前3世紀)中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確定圓周長的上下界,從正六邊形開始,逐次加倍計算到正96邊形,得到(3+(10/71))<π<(3+(1/7)) ,開創了圓周率計算的幾何方法(亦稱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π值。
  • 圓周率為什麼是無限的 圓周率是怎樣算出來的?
    圓周率為什麼是無限的 圓周率是怎樣算出來的?時間:2017-05-06 16:50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圓周率為什麼是無限的 圓周率是怎樣算出來的?圓可能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圖形了,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是個常數,這個常數就是圓周率,現在通常記為,它是最重要的數學常數之一。 關於最早的文字記載來自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古巴比倫人,它們認        原標題:圓周率為什麼是無限的 圓周率是怎樣算出來的?
  • 圓周率是算不盡的無理數,如果有一天他被算盡了,會發生什麼後果?
    圓周率π是世界公認的無理數數列,也就是說圓周率是算不盡的。而在國內,最早研究圓周率並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是祖衝之。祖衝之是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他當年首創「割圓法」第一個將圓周率後的小數位確定到了後7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