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監測安全?港珠澳橋「5G+北鬥」通過驗收測試!

2020-12-05 科技高院長

港珠澳大橋5G通信網絡建設日前通過驗收測試,標誌著大橋5G通信網絡全線開通,實現橋區內地部分5G信號全面覆蓋,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3日在接受採訪時透露,5G網絡全覆蓋將為大橋開展沉浸式觀光遊覽、高清人臉識別、無人駕駛等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網絡基礎,而且5G將攜手北鬥、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入「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在開啟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探索新階段的同時,亦將為相同類型的「生命線工程」提供支撐。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且地處高溫、高溼、多鹽的華南海洋環境及颱風多發區,設計使用壽命亦打破內地「百年慣例」達120年,因此在運營和維護等方面存在很大挑戰,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稱,目前在世界範圍內超長跨海大橋的運營維護都面臨很多難題。

因此要藉助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契機,把人工檢查、維護和管控變成智能化。目前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攜手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珠海分公司,聯合開展「5G智慧橋梁監控科研項目」,依託5G網絡毫秒級的低時延以及北鬥衛星毫米級的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優勢,為機器人巡檢、視頻實時回傳及遠程控制作業等一系列新型監測和養護工作,提供實時、安全、高精度的監測和應急管控能力。

隨著港珠澳大橋5G網絡全面覆蓋,通行三地的大橋旅客也將可享更為豐富、便捷的生活體驗。參與大橋5G網絡建設的珠海移動公司有關負責人透露,大橋口岸及橋上等5G網絡平均速率大升,接下來還將繼續優化,旅客可享受5G超高速下載、5G VR高清直播,以及沉浸式觀光遊覽等,未來可享受無人駕駛等應用。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實現5G網絡全覆蓋:高清人臉辨識、北鬥參與運維
    據香港文匯網7月3日報導,港珠澳大橋5G通信網絡建設日前通過驗收測試,標誌著大橋5G通信網絡全線開通,實現橋區內地部分5G信號全面覆蓋。 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3日在接受採訪時透露,5G網絡全覆蓋將為大橋開展沉浸式觀光遊覽、高清人臉識別、無人駕駛等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網絡基礎;而且5G將攜手北鬥、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入「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開啟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探索新階段的同時,亦將為相同類型的「生命線工程」提供支撐。
  • 港珠澳橋交工驗收 6.7公裡的海底沉管隧道工程橫跨伶仃洋底部
    2018年2月6日訊,(記者郭翔宇)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今天(6日)下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交工驗收會議將在珠海召開。根據驗收辦法的有關規定,一旦順利完成驗收,就將具備通車試運營條件,可以交付使用。
  • 北鬥覆蓋率達100%,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港珠澳大橋航標處正式掛牌
    12月30日,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港珠澳大橋航標處(以下簡稱航標處)在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正式揭牌成立。 港珠澳大橋航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成立後將為過往船舶提供更加優質的導助航服務,提升船舶遇險應急處置能力,保障大橋及附近水域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便捷暢通。
  • 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已建成三分之二(圖)
    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工人施工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出塢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安裝水域 鄧媛雯 攝  中新網珠海11月6日電
  • 出事了,港珠澳大橋混凝土測試報告涉嫌造假,拘捕21人
    日前,香港廉政公署發布新聞稿,證實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一家承判商涉嫌貪汙,並向土木工程拓展署提供虛假混凝土(石屎)壓力測試報告。香港廉政公署對21名涉案人員進行拘捕調查。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被衝散?官方闢謠:報導不實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年永剛):4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作出回應,表示近日香港媒體發布的「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被衝散」新聞報導不實。為避免以訛傳訛,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本著科普工程知識的宗旨,作出官方闢謠。當事媒體發布照片的所示部位分別為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東人工島的島橋結合部及島隧結合部。照片顯示橋下人工島防波堤有缺口,而在隧道結合部防波扭工字塊似被衝散,防波堤邊緣不整齊。對此,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回應,因受橋面標高限制,避免上部結構受到波浪力作用而影響結構安全,故橋頭橋臺下部扭工字塊,也就是一個個水泥樁塊的設計標高為水面以下。
  • 地評線|港珠澳大橋,一座同心、自信、復興橋
    港珠澳大橋開通意義非凡,這座同心橋、自信橋 、復興橋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也為華夏兒女共圓夢創造更多機遇。這是一座順應民心的「同心橋」。伶仃洋上造橋,是發展所需、民心所向。「一國兩制三地」經濟所需。
  • 港珠澳大橋將穿上定製「防護服」提高航運安全
    港珠澳大橋將穿上定製「防護服」提高航運安全 如何儘量減輕船撞橋的破壞力,成為正在建設的著名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  中國南車株洲所旗下時代新材14日對外公布,其採用複合材料研製出一款橋墩防撞護舷的產品,為港珠澳大橋上穿上一層厚厚的「防護服」,此舉將有效地減輕船隻撞橋帶來的破壞力,提高航運的安全性。
  •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橋建設紀實
    港珠澳大橋健康監測面臨高空、外海、密閉空間三大挑戰,鋼箱梁中高溫高溼的環境對設備危害較大,監測人員進入後也容易缺氧。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負責人、公規院副總工程師、大數據公司總經理李娜說:「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結構健康監測範圍廣、項目多,單純依賴人工投入既不現實也不經濟。」
  • 港珠澳大橋建設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難題?
    在10月23日上午舉行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習主席用「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來形容這一世紀工程。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橋痴」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創造...
    這句話的作者,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孟子第七十四代孫。孟凡超的父親是山東臨沂人,也是孟子後裔,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青年學生幾經輾轉到了四川遂寧。1959年,孟凡超出生在四川遂寧,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創造了世界奇蹟,是中國人的驕傲,而總設計師孟凡超是我們山東人的驕傲!
  • 香港路政署: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質量過關
    新華社香港4月9日電(記者周雪婷)香港特區政府路政署署長鍾錦華9日表示,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設計科學、合理和安全,沒有被衝散;防波堤與施工圖吻合,不同時段的照片記錄也顯示防波堤堤石無移動過,無需修復。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港珠澳大橋工程主要獎項專利《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基床回淤監測及預警預報系統研發與應用研究》獲中國航海科技進步一等獎。《外海深插鋼圓筒快速築島技術》獲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港珠澳大橋裝配化橋梁建設成套技術》獲中國交建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怎麼防止被水淹?
    作為鐵路工程師,我對港珠澳大橋一直比較關注,還寫過相關科普文章,港珠澳大橋有三個核心關鍵的工程,其一就是跨海大橋,其二就是跨海隧道,其三就是銜接隧道和大橋的人工島,這三個超級工程合在一起,鑄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工程,也證明了我國工程建造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正式通車的消息刷爆了整個網際網路,這項偉大的工程讓舉國沸騰,讓世界矚目。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 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 領略「超級工程」的設計之美
    的確,這座被英國媒體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跨海大橋有著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著世界上最長、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而在隧道的修建過程中,進行的是世界上最精準的深海對接……然而,被很多人忽視的是,這座大橋還是一座充滿美感的工程。2月3日至5日,《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穿越海底隧道,成為項目交付驗收前最後一批領略大橋之美的訪客。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公開信息及報導顯示,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和八級地震,允許三十萬噸級油輪通過,是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同時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並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卡特彼勒為港珠澳大橋提供CAT®(卡特)發電機組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播放視頻 工作中的CAT發電機組中國裡程碑之作,港珠澳大橋已於2018年正式開通,它是超級跨海工程,主體工程集橋、島、隧於一體,它也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總長約55公裡,120年設計使用壽命。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了!看《人民畫報》上的超級工程
    《人民畫報》持續關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進程,並在2018年3期《人民畫報》上,對港珠澳大橋進行了詳盡的報導。港珠澳大橋主橋收費口。通車後,港珠澳大橋將採取「三地三檢」的通關模式,其中珠澳之間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