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木耳,聽起名字來就是很形象的類別名稱。類似木耳,但是生長在地上。也叫地衣,地皮菜。說起來挺複雜,其實就是農村很常見的,經常被踩在地上無人問津的東西。不過說起來這麼低等的生物,竟然還是兩種生物的混合體。似乎有些神奇。它是真菌和藻類共生的物種,真菌菌絲構建整個機體的結構,而藻類則填充其中,發生光合作用產生營養供給。但無論如何,它在農村就是那麼的被熟視無睹了。在農村普遍的東西,在城裡人眼裡卻是寶,據介紹它的營養堪比燕窩,價格好的時候能賣上百元一斤(乾貨)。作為農村的一員,剛好昨天下雨收穫了一些,親自嘗試 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下面一起來看看。
文/老虎頭上的兔子
一旦雨後,石頭上,樹上,地表草叢,到處都是,鮮嫩欲滴的厚實的卷邊,泛著雨水的光澤,看上去秀色可餐的樣子。很多動物其實很愛吃他們,人類有時候也拿它做菜。但是為什麼沒有流行起來作為一種真正的蔬菜呢?我試了一次,大概因為要吃它的操作過程太過於繁瑣吧。
即便在一塊地方看到大面積的地木耳,你也不能快速的一把抓起來。因為他們沒有根,直接緊貼在地面上,所以就很難將他們和地面泥土分開。所以,撿拾起來的地木耳都會帶著泥土和細碎的落葉樹枝。特別是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黑色亮晶晶的地木耳,自然而然的會快速的一大把抓起來,捧起來,收穫倒是很快就會一大筐,後面淘洗起來就會讓你頭痛不已。
網上說了很多清洗的方法,什麼鹽煮,溫水泡,都是做無用功。怎麼樣你都不能快速的將地木耳根部鑲嵌的泥沙洗乾淨,而且還有它們軟乎乎的身體裡包藏的細碎樹枝落葉。畢竟它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所以肌體十分柔嫩,稍微用力揉搓就會破碎斷裂。真有點像豆腐掉進灰裡,拍不得,打不得。
所以當你仔細淘洗衝洗了五六遍,再放在水裡,依然能看到水面上漂浮著細細的碎屑雜質。拿起一塊地木耳,還是能看到根部一些死死鑲嵌的泥沙沙粒。所以這大概是人類放棄它們作為蔬菜的原因吧。有那份功夫,早就可以種出一大片更能果腹的蔬菜了。
只是最近這些年,人們吃膩了快速工業化的產品,重新有了返璞歸真的思想,把眼光重新聚攏到農村土地上自然天然的動植物上面,想再次品味原始的野味。所以地木耳也漸漸有了消費市場,甚至在購物網站上也能找到該商品的美圖。
其實說起吃,地木耳還是處於相對原始的吃法。主要是炒著吃。因為它終究有一種濃重的土腥味,所以需要用大火,加上很濃烈的麻辣鮮香的味道才能將其掩蓋。而且他沒有木耳的韌性,所以無論淘洗還是翻炒都很容易弄爛地木耳本身活體時的晶瑩嫩滑肥厚飽滿的外表,炒出來就會是一盤碎屑,沒有美食基本需要的色香味的色感。
不過我們當地的吃法可能正好利用了這個特性。把泡蘿蔔和泡椒剁碎,和著被炒成碎屑的地木耳,炒一盤端出來放在桌上,就會見到蘿蔔的粉紅色,泡椒的鮮紅,蒜苗的綠色,和星星點點地木耳的黑色,整個的一盤菜就有了多種鮮豔的顏色誘發出食慾。一口飯和著一筷子菜放進嘴裡,瞬間就會有米飯的清香,泡蘿蔔的酸爽,泡椒的熱辣,和地木耳的脆嫩細滑,多種味道的混合溶解衝撞,然後被各種味蕾感知吸收,引起身體神經發出一種暢快舒適的「電流」貫通全身,那種「觸電」的感覺才是最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