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不斷、各執一詞 日韓關係在短期內難以轉暖

2021-01-11 福州新聞網

  圍繞「軍機低飛威脅」、「雷達照射風波」、二戰歷史等問題接連發生爭端

  摩擦不斷,日韓關係難轉暖(國際視點)

  韓國國防部長官鄭景鬥1月26日視察韓國海軍作戰司令部,要求韓軍嚴正應對日本巡邏機低飛威脅韓國軍艦一事。韓方聲稱,近來日本巡邏機已第四次低飛威脅韓國軍艦,「這是任何一國海軍都不會容忍的挑釁行為」。此外,日韓近期還因「雷達照射風波」、二戰強徵勞工賠償、韓國解散「慰安婦」基金會等問題產生齟齬。分析人士認為,日韓雙方在歷史等相關問題上分歧明顯,兩國關係短期內難以緩和。

  日前,日本防衛省擬取消海上自衛隊護衛艦「出雲」號今年春季停靠韓國港口的計劃,韓方最近也已經向日方通報,把下月訪問日本舞鶴港的計劃推遲,這凸顯了日韓緊張關係已經開始影響兩國防務交流。

  圍繞「日本軍機低飛威脅」日韓各執一詞

  韓軍於24日公布了日本海上自衛隊P—3巡邏機前一日貼近飛行威脅韓國軍艦的5張照片,包括2張紅外線攝像機所拍影像的截圖、1張攝錄機所拍影像截圖、2張雷達畫面。其中一張紅外照片拍下了23日下午2點03分日機的身影,此刻的雷達畫面顯示,日機從60米高度低飛,距韓軍「大祚榮」艦右舷僅有540米。韓國國防部稱,雷達所標日機的高度和距離是客觀科學的證據。韓國軍方稱,這是日方飛機第四次抵近韓國軍艦,前三次分別為去年12月20日、今年1月18日和1月22日。

  鄭景鬥26日表示,韓方絕不容忍危及韓軍官兵人身安全的任何挑釁行為,他還指示海軍今後堅決反制日本巡邏機低飛威脅韓軍的一切行為,並要求韓國海軍平時徹底執行海上警戒作戰任務,以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對於韓方的指責,日本共同社24日報導說,日本防衛相巖屋毅當天瀏覽了韓方公布的照片,他否定了韓方的主張,稱「韓方可能意在向國內外輿論傳遞其行為的正當性」,此舉將導致雙方對立關係進一步深化。

  此前,日韓兩國之間發生了關於韓國海軍艦艇是否對日本巡邏機進行火控雷達照射的爭論。爭論愈演愈烈、不斷升級,已發展為雙方競相對外公布現場視頻的「宣傳戰」。

  針對近期不斷惡化的日韓關係,日本外相河野太郎1月28日在外交政策演講中呼籲:「強烈要求韓方切實遵守《日韓請求權協定》、關於慰安婦問題的日韓共識等國際承諾。」

  日韓緊張關係已經波及兩國防衛等領域的交流。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韓國軍方人士27日表示,韓方最近已經向日方通報,把下月訪問日本舞鶴港的計劃推遲,該活動是韓日艦隊司令官級別指揮官之間每年都會以輪流出訪形式例行舉行的交流活動。據悉,日本防衛省也在重新考慮是否取消「出雲」號等多艘日本軍艦春季停靠釜山港的計劃。

  雙方在歷史問題上的分歧與日俱增

  今年1月23日,河野太郎與韓國外長康京和在瑞士達沃斯實現了會談。然而,日韓外長僅在會談中重申各自在「慰安婦」問題和二戰勞工賠償問題上的立場,雙方並未取得共識。日本共同社分析指出,日韓外長會談未能就解決強徵勞工問題及「慰安婦」賠償等問題找到出路,這反映了歷史問題上日韓之間的分歧與日俱增。

  近來日韓兩國圍繞歷史問題一直磕磕絆絆。韓國大法院(最高法院)去年11月裁定,日本企業三菱重工應承擔4名二戰被強徵的韓國勞工的賠償責任,原告方可向法院申請扣押該公司的資產。而日本政府則堅持認為,兩國1965年籤訂《日韓請求權協定》、恢復邦交正常化時,此類民間索賠問題「已經解決」,敦促日本企業拒絕賠償。

  韓國總統文在寅在新年記者會上就勞工賠償問題表現出了較為強硬的姿態。他敦促日本在歷史問題上採取謙遜態度,尊重韓國司法機構的審判結果,同時稱日方試圖把強徵韓國勞工索賠案政治化並引發爭議不明智。

  困擾日韓關係的問題除了強徵勞工案以外,還有韓國宣布解散依據《韓日慰安婦協議》設立的「和解與治癒基金會」一事。在韓國民間,要求日方反省歷史的呼聲強烈。韓國民眾一直要求日本政府就二戰時期強徵「慰安婦」的罪行道歉並對「慰安婦」受害者進行賠償。

  日本《讀賣新聞》1月25日至27日開展的輿論調查顯示,針對強徵勞工訴訟判決和「雷達照射風波」等問題導致不斷對立的日韓關係,71%的日本受訪者認為「只要韓國堅持難以接受的主張,即便兩國關係得不到改善也沒辦法」,只有22%的受訪者認為「為了讓日韓關係得以改善,日本應該考慮向韓國靠攏」。

  韓國《韓民族日報》評論稱,在雙邊關係已經跌至冰點的情況下,日本應當停止刺激對方的危險「挑釁行為」,並需要作出解釋和道歉,不要繼續作出損害雙邊關係的行為。

  分析人士指出,由於日韓之間的歷史問題長期而複雜,要想解決絕非易事。日本堅稱相關索賠問題已經通過1965年的《日韓請求權協定》解決,但韓方認為這一協定不影響強徵勞工受害者個人對日方的索賠權,雙方分歧明顯。兩國輿論普遍認為,在日韓雙方間不信任感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兩國關係近期很難出現改觀。

  (本報東京、首爾1月28日電)

  本報駐日本記者 劉軍國 本報駐韓國記者 馬 菲

相關焦點

  • 貿易摩擦對話未取得進展、雙方各執一詞,日韓誤會鬧大了!
    新華社資料圖日本和韓國政府代表12日在日本首都東京舉行工作級對話,沒有就解決雙方貿易摩擦取得進展。這還不算,雙方13日談及前一天的對話,對會議性質、韓方代表是否要求日方撤銷出口管制等各執一詞,爭吵越發激烈。
  • 海外網評:日韓關係「低氣壓」對RCEP談判影響有多大?
    然而,作為RCEP談判的兩個重要參與國,日韓在雙邊貿易方面產生的摩擦及其不斷升級的態勢,不禁令人擔憂。日韓貿易爭端究竟會給亞太地區這一規模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帶來何種影響?8月2日,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決定,將韓國移出可享受貿易便利的「白名單國家」,著實給當時正在舉行的部長級會議添了把「堵」,對RCEP談判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 日韓貿易摩擦一周年:矛盾難解,雙方企業很受傷
    日韓之間貿易摩擦轉眼已一年有餘,雙邊關係還好嗎?據韓媒報導,當地時間6月29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構開會討論,就日本對韓限貿措施成立爭端解決機構專家小組一事展開討論。不出意料的是,日本在當天的會議上沒有同意設置專家組。因此,根據WTO相關規定,最終決定將在7月底的第二次會議上出爐。
  • 全球性數字產業鏈轉型:日韓相恨相殺 中國現磁吸效應
    由此,日、韓關係開始進入一個冷凍、對立時期。發展到2019年11月的當下,雖然日韓雙方都在做出一些緩解局面的姿態, 例如:幾天前,韓國政府決定有條件延長《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雙方也決定重啟對話磋商解決貿易限制問題。但是,兩國關係中的最大問題:強徵勞工賠償問題懸而未決,延長軍情協定雖為日韓關係緩和帶來轉機,但前景並不明朗。
  • 有色金屬:需求轉暖疊加限產 稀有金屬價格穩漲
    黃金:美聯儲加息預期提升,金價短期承壓;股票估值消化接近尾聲據wind,2月28日至3月6日,美元指數跌0.42%至89.997,comex黃金漲0.13%至1320.9美元/盎司。
  • 日本與韓國之間矛盾全面爆發 最終走向軍事摩擦?
    安倍與文在寅今年G20峰會握手合影一個月以來,我們的近鄰韓國和日本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甚至從經貿領域蔓延到軍事領域。日韓的關係持續緊張,雙方都是美國關鍵盟友,它們之間的裂痕會繼續加深嗎?本來是經貿領域的摩擦,現在蔓延到了軍事領域,韓國為什麼要這麼做?底氣在哪裡?如果軍事情報共享協定終止了,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國際問題專家楊希雨認為,韓國首先是不得不做,必須要反制。第二,兩國關係惡化到這個程度,這麼敏感的軍事領域合作必須得重新評估。
  • IH表現相對強勢 市場轉暖股指可看高一線
    原標題:市場轉暖 股指可看高一線   近期,A股市場在大盤金融股的帶動下維持了多頭上攻的態勢。
  • 日韓貿易爭端,這一板塊意外火了,哪些公司有機會?
    日韓貿易爭端演進帶給我國相關行業的機會由此顯現。在本月初,日本宣布限制向韓國出口半導體材料,主要包括氟聚醯亞胺、光刻膠以及高純度氟化氫。這三大材料各有用處。據報導,韓國對日本原材料的依賴很高,日本目前生產的這些原材料佔據了韓國需求的90%。
  • 日韓摩擦背後的技術困局,中國廠商或將掌握OLED行業話語權
    OLED製造的上遊體系分為設備製造、材料製造、組裝基板,三者主要的話語權分別為日韓企業所把控。而這次日韓摩擦,三星被卡脖子的地方就在材料製造中的基板材料。氟聚醯亞胺(PI)是OLED屏幕製造裡的關鍵材料,據韓國貿易協會資料顯示,韓國對產自日本的該材料依賴度達到了93.7%,可以說是七寸位置被日本人死死卡住。
  • 中美經貿摩擦的實質及其影響
    中美經貿摩擦的實質及其影響  此次中美經貿摩擦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這場貿易摩擦的實質是什麼?中國應當怎樣破解迷局、走出困境?  被誇大的對華貿易逆差與不斷升級的中美經貿摩擦  美國認為其對華貿易存在逆差,為此美方不僅指責中國的貿易政策,還不斷做出升級貿易摩擦的做法。
  • 日韓千年恩怨史,比喪屍劇精彩多了
    坊間有云:「中日友好靠韓國,中韓友好靠日本,日韓友好靠中國」。雖為戲言,卻形象地表現出了東亞三國間紛繁複雜的國家關係。若從歷史視角追溯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似乎更有助於我們理解日韓關係的內核。
  • 俄烏刻赤海峽起摩擦各執一詞 俄烏代表聯合國交鋒
    會議上,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圍繞此次事件繼續各執一詞、展開激烈交鋒。在當天的會議上,俄羅斯常駐聯合國副代表 波利揚斯基 表示,25日事發當天,烏克蘭海軍3艘船隻非法穿越了俄羅斯海上邊界。對於俄羅斯邊防局艦隻的提醒,烏方船隻並沒有理睬。波利揚斯基指出,烏方船隻的行為是對俄羅斯主權的侵犯。
  • 人腦通過不斷重複強化短期記憶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有要短時間記住新電話號碼或初識者姓名這樣的短期記憶需求。德國和英國科學家最近報告說,他們首次用科學測量證實人腦是通過不斷「回放」需記憶的信息來強化短期記憶的。德國馬格德堡大學日前發表公報說,科學界一直猜測保持短期記憶是通過人腦對信息的不斷複述實現的,但是這一猜測一直沒有得到科學證實,原因是以很高的時間精度「破譯」人腦活動在技術上存在很大難度。馬格德堡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做到了這一點。
  • 「俄烏刻赤海峽摩擦」海峽航運是否受阻 俄烏各執一詞
    來關注俄羅斯與烏克蘭因刻赤海峽摩擦所引發的風波。在11月25日事件發生後不久,俄羅斯就恢復了刻赤海峽的航運,但是日前烏克蘭方面再次指責俄羅斯封鎖刻赤海峽,並指責俄羅斯對經由刻赤海峽、往來於亞速海烏克蘭海港的船隻進行限制。為此,俄烏雙方繼續各執一詞。
  • 川普在日韓停留天數不同 韓國對美日蜜月關係很警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經濟新聞》11月10日報導稱,美國總統川普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合作推進亞洲外交達成一致,表現出了「如蜜月般的親密關係此外,韓國還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川普在日韓停留的天數也不一樣。在11月6日的美日首腦會談上,安倍與川普就共同推進安倍2016年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達成共識。韓國《東亞日報》報導稱,日本對川普政府的東亞戰略影響力過強。在朝核問題等方面,韓國的外交影響力可能會減弱。
  • 專家析2012國際局勢 不滿、衝突、摩擦成關鍵詞
    隨著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海外利潤越來越難以支持發達國家不斷提高的工資和高福利標準了,於是西方國家政府越來越依靠債務來維持國內的表面安定。但是,這次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表明,這種向全世界借債來維持國內太平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
  • 王毅特殊時刻訪日韓,周邊外交明晰「近目標」與「遠規劃」
    外界注意到,王毅此次日韓之行的時機不可謂不「特殊」。一方面,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地區國家間亟待進行戰略溝通共同應對挑戰。另一方面,歷時8年談判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本月成功籤署,為東亞區域合作適時增添了新動能。
  • 參考消息 | 十問2019:經貿摩擦如何重塑中美關係
    《參考消息》「十問2019」新年特別報導系列之一【原標題】經貿摩擦如何重塑中美關係自2018年3月美國宣布對進口鋼鐵和鋁製品加徵關稅到7月公布中國商品的加徵關稅清單,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劇。中美元首阿根廷會晤後兩國關係雖然稍有緩解,但因兩國摩擦升級而產生的焦慮感與緊張感卻在全球急劇上升。如何看待中美經貿摩擦的烈度與強度,直接影響著中國未來發展走向。2018年11月,美國波音公司在西雅圖的交付中心舉行儀式,向中國交付第2000架波音飛機。(吳曉凌攝) 看清美國多重面目全球輿論對中美兩國互動的高度關注,折射了兩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影響力。
  • 手機廠商和軟體公司或還會摩擦
    相反則是APP廠家與手機廠商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關係。手機廠商依靠著強大的出貨量,在出廠的時候對合作的APP進行直接預裝,甚至難以卸載,然後收取APP廠商一定的費用。據了解,當時可是一個APP的預裝費用在3到10元人民幣左右,一臺手機僅僅在預裝APP上就能獲利近百元;而APP廠商依靠著企業的預裝迅速的獲得海量用戶。除了手機預裝APP獲利,手機廠商還有獲利的地方就是應用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