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一個國家想要增強國際影響力、提高國際話語權,除了軍事實力和經濟水平為基礎的硬實力,在科技發展、文化傳播甚至是國際榮譽中都必須要取得不小的成績。而在後者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於宇宙開發和空間探索,這一點在整個美蘇冷戰期間被詮釋的淋漓盡致。既然地面科學無法取得突破,更無法對對方造成威脅,那麼美蘇兩國便將目光投向了深遠的太空。在這個過程中,前蘇聯於1957年率先實現了人類第1顆地球衛星的成功發射,而美國則更是傾全國之力,成功於1969年踏上了月球的土地,而這也標誌著美蘇兩國太空爭霸的標誌性勝利。
在隨後的一二十年間,伴隨著全國工業體系不平衡性的極度累積和國內的政治危機,前蘇聯最終覆滅。當然,前蘇聯的解體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但是在與美國爭霸過程中,那些斥巨資打造卻華而不實的成績給前蘇聯最終的遭遇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其實,目光轉到近幾年,這樣的事情也並非沒有發生,為了提高所謂的國際影響力,再配合國內日益高漲的科技自信心,印度這個國家便已然走向了與自身實力和科技水平並不相符的「空間走秀」。
在半個世紀以後的今天,在合理投入的情況下貿然實施載人登月難度依舊很大,因此想要吸引全球足夠的目光,實施月球軟著陸未嘗不可。但悉數算來,也不過中美俄三個頂尖大國。因此,如果能夠成為全球第四的實施月球軟著陸的國家,背後的光環以及所代表的航天水平也絕對不容小覷。在這種情況下,印度這個國家在一年多前便嘗試了第1次月球軟著陸試驗,然而,在全球直播下,這個先進的月球探測器在距離月表10公裡下突然出現故障,眾目睽睽之下,印度的第1次月球軟著陸慘遭失敗。
至此,這個自尊心爆棚的國家開始為自己尋找充足的理由,以證明自己完全可以成為全球第4個月球軟著陸的國家。其給出的理由非常簡單:印度已經成功實施過火星衛星的發射任務,更何況在印度航天的背後還有著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鼎力支持。其實對於後者,印度絕非無中生有,要知道早在第1次實施月球軟著陸之際,由於印度月球探測器很多核心技術均來自於NASA,導致該探測器信號中斷時,美國甚至專門利用唯一一顆可以正常運行的月球衛星耗費大量的燃料連續變軌用於尋找這枚探測器的蹤跡,最終,這枚月球衛星成功的找到了散布在月球表面的探測器殘骸(宇宙垃圾)。
當然,在上次實施月球軟著陸之後,印度方面也絕非並無收穫。並一度提出,印度的月球探測器軟著陸的成功率由此前的98%顯著提高到99.8%。當然,作為非專業人士,對於這樣一個數據的來源除了懵懵懂懂,甚至還保留一絲的懷疑態度。除此以外,印度方面在上次失敗以後,曾表示:印度航天部門將會於一年以後進行第2次月球軟著陸,而發射日期則定在次年9月到11月之間,這也就意味著,印度第2次月球軟著陸將會在100天以內進行。
與之相對應的,印度方面表示,除了提升數據計算的精密程度,印度已經對月球著陸器進行了改造,具體細節包括:對於月球著陸器的支撐腿進行了大幅度的強度提升,同時,上次所攜帶的環繞器已經被正式取消,因此這次奔赴月球的將只剩下孤獨的著陸器。換言之,印度這次可謂是輕裝上陣,勢在必行。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從不讓我們失望的國家,究竟能否成功依然是個未知數。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到今年年底,美國唯一一顆月球環繞衛星也將正式退役,彼時的月球垃圾,該用誰去尋找呢?